《中国乡村妇女生活调查:随州视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乡村妇女生活调查:随州视角-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问:“我在农村调查得知,现在很多是婆婆怕媳妇,而弯弯的婆婆打她,是不是因为她娘家也不在这里,婆家嫌她是外乡人,也没有人站出来给说话,为她撑腰,所以敢打骂欺负她 ?”
  几个妯娌点头:恩,我们有这种感觉。我家那四叔子开始对弯弯还可以,婆婆老在他面前挑拨,后来也打弯弯,弯弯个子很矮,我家那四叔个子蛮大,丈夫就把她的手捉着,用力打她。我们几个人拦都拦不住。弯弯挨打了以后她就哭,也不回娘家,因为娘家地方风俗习惯认为,女儿嫁出去以后再回去就丢人。弯弯的心蛮直,她宁愿把委屈憋在心里,自己一个人承受。湾里的人总拿她说事,教育自己的女儿,可别嫁到外面去了。
  我和弯弯的几个妯娌谈话时,弯弯就一直低头在哭。我问弯弯:“你娘家知道你在婆家的这些情况吗?”
  弯弯哭着说:“不知道,我怕娘家的人知道了难过,所以都瞒着家里。当时我结婚的时候,我妈就不同意我嫁过来,可是我已经怀孕了,不结婚回去了也很丢人。因为娘家住在贵州山里,那里人思想很封闭,家乡的风俗是姑娘出嫁的时候,娘家所有的亲戚都去送亲,女方那边去的人越多越觉得有面子,证明自己的家族兴旺,要是女孩未婚怀孕别人就会觉得很可耻,结婚的时候就没有人送她。我二妈的女儿就是生了孩子以后才结婚办喜宴的,当时我二妈家请别人去送亲,都没有人愿意去,二妈只好给每人50块钱请求亲戚送自己的女儿。我妈也说要过来看看,我总是说:我在这里很好,不要他们来,妈问我住的怎么样?我怕妈在家里怄气,只说自己在楼上住。后来妈在电话里问我女儿:你们住的是楼房还是平房?我女儿说:‘住在二楼。’妈又问:‘那厨房呢?’女儿说:‘妈在阳台上做饭,水从楼下提上来。’我妈一听在电话那边就哭了。我也很少回娘家,回去一趟路费就得700块钱,嫁过来后才回去过一次,还是从家里带方便面在路上吃。”

外来媳妇“弯弯”(2)
那天收工后,表婶邀请前来帮忙的人去她家吃晚饭,三个妯娌都去了,惟独“弯弯”没有去。无论表婶怎么劝说,她都说心里难过,想起那些事就要哭。
  我了解到:村里还有一个“弯弯”,丈夫出去打工后,隔壁小叔子想强占她,把墙打个洞,每天夜里从洞里钻到她家强占她,没办法,她只好出去打工,就这样,小叔子仍跑到她打工所在地继续骚扰她。
  该村一姓蒋农妇家有7个女儿,其中,6个女儿谈的都是外省对象,只有一个女儿是找本地郎的。找外省对象的那6个女儿,婚事都不顺利,其中有两个女儿没有谈成功;一个女儿结婚后男方的父母不承认;另一个女儿嫁到山西农村,男方家里很穷,吃的是红薯杂粮,生活也不习惯,结婚前两人感情还很好,结婚后两人老是吵架,现在这个女儿想回娘家居住;还有一个女儿嫁到广东农村,男方家里经济条件倒是不错,但公公婆婆有些瞧不起女儿,女儿在婆家里也没地位。而找本地郎的那个女儿则是父母省心、放心,俩人的婚事也很顺利。
  从访谈中得知,很多“弯弯”当年大胆冲破一切,自由恋爱,勇敢地走到一起,但嫁到婆家后,这些外来媳妇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一样,饮食习惯不一样,很难被当地人接纳。“弯弯”回娘家的成本也高,有的回一趟娘家,路费、还有看父母和亲戚的费用要花费几千元,所以有的“弯弯”结婚多年不回娘家一次,有的回趟娘家花了几千元,还落个满脸泪。那些娘家在本地的媳妇,父母和女儿可以互相照应。而“弯弯”远嫁他乡,没有亲戚走,没处诉苦,受婆家人欺负后,也无处躲避,只有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大都心理负担重。村民们看到远嫁外地的女孩受伤害,都不愿意自己的姑娘远嫁外地,现在哪家要是娶回一个本地媳妇就感到很幸运。
  村妇联主任告诉我:她所在的村12年前只一个外省媳妇,还是从河南发饥荒讨饭过来的,那时全村人都感到很新奇。如今,在近几年新婚夫妇中,外来媳妇的比例占到30%左右,其中多半的外来媳妇婚后都后悔。
  “弯弯”称谓本身就带有地域歧视,外来媳妇融不进当地社会,是因为农村长期是一个熟人和半熟人社会,乡土社会对所有的外来人具有天生的警惕和拒绝。很多“弯弯”大胆冲破一切,自由恋爱,勇敢地走到一起,但嫁到婆家后,这些外来媳妇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一样,饮食习惯不一样,很难被当地人接纳。外来媳妇“弯弯”融不进当地社会,是因为农村长期是一个熟人和半熟人社会,乡土社会对所有的外来人具有天生的警惕和拒绝。
  据国际卫生组织一项调查表明:通婚圈小的民族和较开放的民族相比较,前者各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比后者高215倍,血缘亲近的男女生的畸形儿的几率比通婚圈大的高150倍,婴儿的死亡几率也高3倍多。这些数据表明:血缘关系越远,种族后代越健壮优化,通婚圈越狭小,下代遗传病的机会增多,不利于优生。
  通婚圈的扩大本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扩大通婚圈可提高人类自身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现在在打工潮下,很多年轻人的婚姻组合形式是“外地媳妇本地郎”,今后跨省市的外来媳妇会越来越多,可是,传统乡土社会对外来媳妇的歧视,表明农村封闭观念和某些行为已不适应时代变迁。看来,外来媳妇“弯弯”现象确实应引起人们关注。
  

生儿子光荣(1)
农民为什么偏重于生儿子?性别比失衡的总根子在父系血缘传继制,就是讲求子承父血,孩子统随父姓,非儿子不能传宗接代,没有儿子就是绝户头;农村续家谱、族谱、建祠堂,还有祖先崇拜、香火接续、祭祀仪式和节庆,都是以男性为核心来组织的,家庭财产分配和继承也是以男性为中心。如果没有儿子,就叫“断子绝孙”,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败,所以,生个儿子对女人来说,也成了一种荣耀。
  06年冬,我来到鄂西北与河南省交界的石村调查,村干部告诉我:他们村近年出生的男女孩性别比高达200:100,再过10年以后,说不定天下第一难的就是帮村里男子汉找媳妇!我笑道:找媳妇又不是种庄稼,哪能春种秋收?要是性别比都像你们村这样高,没有女孩你们上哪里去找呢?” 村干部笑着说:“现在不是改革开放吗?中国找不到,就到国外去引进呀!”
  村支书张发义介绍:该村总人口2871人,2004年全村出生29个孩子,其中女孩是11人,而二孩准生10个,其中9个男孩,只有一个女孩。2005年出生39人中,二孩准生15个,其中11个男孩,4个女孩。
  村干部找来几个村民与我们座谈,参加座谈的村民均认为,在农村,家里非得有男孩不可,没有男劳动力做农活,犁田打耙都困难。可据了解:该村大多数男劳动力外出打工了,在家种田的70%以上都是留守女人,显然,以农村缺乏男劳力而偏爱生儿子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询问:为什么二胎生男孩的比较多呢?是不是做了B超?村支书激烈否认,他说:村民做B超是不可能的。在场所有人也都异口同声地否认做B超,有的说,我们村里都生男孩,是因为这里水土好,很多村民家里都有一本“宫廷秘方”,上面画着一个表,表上记载有哪几个月受孕生的男孩多,哪几个月受孕生的女孩多,想怀孕就按表上说的受孕时间推算。上面还记着怎样用一根头发、一根针吊,哪个月受孕是男孩,哪个月受孕是女孩,很多妇女都会吊,吊的很准哦。我们请在场的妇女拿一本“宫廷秘方”看看,她们又都笑着答:“找不着了”。
  村妇联主任王金香说:村里性别比高主要是老人有“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和“撑门户”思想,认为生了男孩家族就兴旺些,有的老人担心没有儿子死了没有人扶灵,而妇女不生儿子在村里就没面子,也立不起来门头,村里骂人最凶狠的是“绝户头”、“绝种”和“断子绝孙”。有一户人家,婆婆姓杨,儿媳妇不孝敬老的,天天骂婆婆,婆婆急得坐在山坡上哭,一个70多岁的孤寡老头走过来对她说:“杨姑娘哟,你哭么事哟?我想有个儿媳妇来骂我就没有哦!”
  一个老年妇女说:“哪家娶媳妇不就是望个孙吗?没儿子,把香火断了,老人去世后连个端灵的人都没有,再说,一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放,以前生那么多还不是都养大了。”
  座谈中,村民们普遍认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指的是男孩,生女孩則是“賠钱货”。村里世俗是“生男则喜,生女则戚”,村里妇女若第一胎是女孩,二胎又是女孩,主人家一般不办喜事,村里人见了面也都不说恭喜话,因为大家都认为是忧事,家里没人传宗接代呀!要是二胎生了个儿子,那则是大喜,满月宴办得比第一胎还隆重。儿子女儿在家族中的地位也有明显区别:尽管法律上明确规定儿子女儿都同样有继承权,但这个村实际上女儿没财产继承权,家庭中的所有财产都是儿子继承,女儿也不争,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女儿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村里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即把有女无儿的老人当五保户对待。
  在该村,只生女孩的妇女,会遭男人歧视甚至离婚。村里一个妇女生了两个女孩,男人搬出去住,还没离婚就在外又娶了个小老婆,生了个儿子,现在与大老婆离了婚,两个女儿都跟妈妈,女的没办法只好出去打工。村里还有一户人家,媳妇生了三个女孩,第四个引产下来的刚好是个男孩,丈夫不依不饶,硬是把媳妇离了,媳妇带着一个女儿被迫离开村,男的后来与带有一个儿子的嫂子结婚了。 。。

生儿子光荣(2)
还有一农妇:她和丈夫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