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像是一首或一组小夜曲,开头二韵八句,春、江、花、月、夜次第点出,极有层次地融会成神秘、宽广、恬静、光明的意境。“空里流霜”两联将梦幻般的月光描绘得如此充分和传神。霜是凝结于大地的有形,月光是弥漫于天空的无形,但在诗人的妙笔之下,凝结变成了飞动,无形也这样化成了有形,在诗人俯仰间刹那的艺术直觉中,月光好似真的在“流”,在“飞”,在“徘徊”。那柔情的月光,如流霜,如薄雾,似飞霰,似寒水,滤尽尘嚣,浸彻广宇,将天上人间化作通体透明的光明宇宙、诗的宇宙。在妙合无痕的承转后,“江畔”数联转而为哲学式的沉思。此数联虽不似前几联那样对月光进行具象的描绘,却构成了全诗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诗艺术魅力的重要所在。当诗人面对月光下无限空濛的宇宙沉思和叩问的时候,当诗人追溯人之初、月之初、宇宙之初的时候,我们被深深地感动了,我们的心随诗人一起飞升、清飏!如果没有这几联对时光的追溯,那么前几联所描绘的月光世界便没有了渊源和维系,而没有上述空间,此数联便没有了根基而无所归依。“白云”一联使诗人的笔触由天上的月转向人间的情,在这里我们所听到的是相思曲和青春咏叹调。月光下的离别、愁思和嗟伤都是淡淡的,诗情画意的。最后二韵八句,与开头八句恰成极为完美的关合和对应,春、江、花、月、夜渐次归结与收束。尾联笔调摇曳,余韵悠悠,令人回味无穷。全诗十五个月字,从月华东升一直写到斜月西沉。全诗弥漫和流动着的,是银色的月光、淡淡的忧思和静静的春江水。
《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本身就像天上的明月,拥有这样一轮明月和这样的诗篇,是我们生命里的幸运。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遂月华流照君。第二辑读西
。。
羞于承受的馈赠(1)
——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论》
王者觉仁发帖时间:2002061218∶17∶00
关于人生的真相,列夫·托尔斯泰——这位19世纪俄罗斯的文学巨匠与思想泰斗,并没有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什么“簇新的真理”。我们发现,与他在书中一再提到的释迦牟尼、孔子、老子、耶稣等人类精神导师曾经昭示给世人的一样,托翁的思考与言说,只是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并分享了那些生命的大智慧。然而这并不令我们失望。因为所谓的“创新”永远属于“工具理性”层面,而不属于“价值理性”范畴。况且,关于真理的知识可以被传授,但通向真理的道路,却只能依靠每一个个体生命迈动双足真实地去行走。于是在58岁这一年,列夫·托尔斯泰给我们留下了他独自探索真理时生命跃动的轨迹。
在我们各自启程之前,抑或在四顾茫然的中途,我们都需要不断地闻思。因为这世界从来不乏智慧的声音,而只是缺少耐心聆听的耳朵。
“新的一代人出生了,来到了世上,长大成人,他们看到芸芸众生在忙碌拥挤着:年迈的人,头发花白了的人,受人尊敬的有地位的人,全都参加在其中。因而他们相信,这种无理性的忙碌拥挤就是人生,没有别样的人生。于是他们在这忙碌拥挤的人群边上也拥挤了一阵子就离开了。他们并没有看到人们的聚会,只在门口看到一群拥挤喧闹的人,就认定这就是人们的聚会,于是他们也在门口拥挤了一阵子,衣服都揉皱了,回家的时候一心相信他已经参加了聚会。”托翁用寓言似的笔法,向我们揭示了存在的荒谬。他犀利的思考直指人生的意义。然而,多数世人可能从未怀疑过自己的生活。亲人、朋友、爱情、健康、财富、名声、功业、艺术、娱乐,还有夏夜的星辰、春天的草地、婴儿的微笑、小鸟的鸣唱……所有这一切,难道都只是“拥挤了一阵子,衣服都揉皱了”吗?难道除了这一切,还有什么“聚会”吗?
也许,在拿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张入场券之前,我们永远也无法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聚会”。
“我爱人,也被爱;我有可爱的儿女、有丰富的家产、我有名誉、我很健康、我身心精力过人……突然,我的生命终止了,我不再有任何欲望。我明白我不再有什么可冀求的了,我来到深渊,在我跟前——除了死亡,一无所有。”托翁直面死亡时的心境,让他知道同时也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一切,只是生命的部分而非所有。因为生命天然地含藏着死亡。并且,即便一个人拥有尘世上所有的幸福(托翁在这点上已为绝大多数人所望尘莫及),但当死亡就像一个硕大无朋的句号随时都会横亘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拐角处时,再华丽丰满的内容,最终都只是一个虚无的空洞。
于是,像无数智者曾经做过的那样,托翁开始沉思并寻找超越的途径。
像这种只追求肉体(托翁誉其为“动物性”)幸福的生命方式一开始就被托翁彻底摒弃了,向人们提供类似指南的人被托翁深恶痛绝地誉为“学究”。因为他们以所谓“物理的、机械的”科学为生命下定义。既然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这条康庄大道已然封闭,那么,是否去建造并攀登那座通向“来世幸福”的“巴别塔”,就是人们惟一的最后选择?
托翁又一次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对那些只追求“执行一些外表仪式”的教条主义宗教徒嗤之以鼻,称他们为“伪善者”。“伪善者说‘生命的幸福不是在现世,而是在前生和死后’。”“他们说,现世的生活是罪孽,解释这种罪孽要追溯到创世之初和人类的诞生之时。要赎清这种罪孽必须等到死后。为了在来世获得幸福,人们就必须信奉他们教给人们的学说,必须奉行他们指定的种种仪式。”
可见,无论是“个体的动物性”生存,还是“否定现世生活”,均非获取“聚会”的入场券。那么,道路究竟在哪里呢?
“当我们不再把生命只看成是我们肉体的生存的时候,我们真正的生命就开始了。”“相信肉体的灭亡就是自己生命的灭亡,就同相信一个物体进入到强烈的光线底下,它的影子的消失就是这个物体消失了一样荒谬。”“对于不依据自己在时空中的存在、而依据自己日益增长的对世界的爱来看待自己的人来说,时空条件的影子的灭亡只是更大的光明到来的标志。”
“对世界的爱”,以及为着人类全体的善而活——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经过大半生的思考和体验,为他自己、也为世人所指明的通向“真正幸福”的道路。
经过托翁的诘问,那些错误的人生观彻底坍塌。在它们的废墟之上,完善的价值理念得以重建。首先,应该要“弃绝个体的幸福”。但是,这里所要“弃绝”的,只是把幸福纯粹建基在个体(动物性)生存之上的那种观念和心态,而并非弃绝生活中的一切。“不可能也不需要弃绝个体的需求,就像不可能也不需要弃绝人的其他生存条件一样……可以而且应该利用这些生命的条件,但是不能也不应该把这些生命的条件看成生命的目的。”托翁并非要让我们成为遁世主义者,而只是希望引领我们契入更为广阔的生命境域,从而发现生命的意义。“为了使人拥有生命,就应该抓住它的全部,而不是抓住表现在时空中的那一小部分。谁抓住了整个生命,他的生命就会变得更丰富;谁只抓住生命中的一小部分,那么,已经被他抓住的一小部分也会失去。”其次,托翁强调幸福的实现并非在“某时某地”,而就在“此时此地”。“一个人,无论是基督、苏格拉底……或是老人、青年、妇女,如果他活着时为了别人的幸福而弃绝了自己个体的幸福,那么,他在此生就已经具有了对世界的新态度,对他来说死亡就不存在了。对所有的人来说,确立这种态度都应该是此生的事。”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羞于承受的馈赠(2)
至此,我们终于看见,从基督、苏格拉底到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参加那个盛大的“聚会”,而始终让我们困惑不已无从寻觅的那张入场券,就是——“对世界的新态度。”
具有这种“新态度”的人,就是“使自己的生命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并表现为爱的人”,他“就会在自己的生命中看到他所向往的生命的新中心发出的光,同时也会看到这光通过他对周围的人产生了影响。这就使他确信生命不会减少,不会死亡,有着永恒的力量”。
这本书的扉页上,印有这样一段献辞:“谨以此书献给那些挚爱生命、不懈探索人类真理、努力追求真善美的21世纪之人!”
我不知道这段话是作者还是译者所加,但是我知道,21世纪的序幕,却是在仇恨与血腥中拉开的。纽约世贸中心轰毁时的巨大烟尘,巴以边境上越来越年轻的人肉炸弹,阿富汗难民木立在战争废墟上的身影,印巴互相瞄准的核弹头和紧张对峙的一百万军队……所有的这一切让我知道,这份来自19世纪的盛满深刻智慧与巨大温情的生命礼物,之于今天的我们而言,绝对是一份羞于承受的馈赠。
1910年11月20日上午,列夫·托尔斯泰,这位睿智而善良的老人,病逝于离家流浪的中途——列札·乌拉尔铁路上的亚斯塔波弗车站,享年82岁。
老人在最后留下了一句语焉不详的临终遗言:“我热爱……真理……为什么那些人……”究竟是怎样的话语,自老人嚅动的唇边失落、且永远失落了呢?
我合上书本,试图把这个无解的问题掩回书里去的时候,忽然听见无数愤怒的雨点,正自苍穹的深处倾泻而下,无边地敲打着这个浑浊的世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活着,可要记住(1)
——读《日瓦戈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