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吕锲媛痔ハ鸾汗荆℅oodrich Tire and Rubber)分别受到公司中的暴发户休闲国际和西北工业的收购威胁。我们已经看到,股票市场对快速增长的新公司股票的短暂但普遍的欢迎,使得新登场而野心勃勃的公司向历史悠久而强大的公司发出厚颜无耻的挑衅成为可能。到底收购威胁是促使既定势力合理化的建设性努力,还是贪婪的掠食者无缘无故采取的不负责任的行动,至今仍在争论之中。然而,毫无疑问,1969年初最出乎人们意料的大卫懈缋鞘录浅さ捍缶鼻闪⒔?年的公司里斯科数据处理设备公司(Leasco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Corporation,资产仅4亿美元),对拥有长达一个半世纪历史的化学银行纽约信托公司(Chemical Bank New York Trust pany,资产高达90亿美元)的收购企图。在商业界,任何既对计算机租赁(里斯科1968之前的主营业务)也对证券市场(里斯科股票在此大放异彩)不感兴趣的人,几乎都没有听说过这家公司。在这次收购竞赛中,化学银行的威廉·施赖奥克·伦查德(William Shryock Renchard)和里斯科的索尔·菲利普·斯坦伯格(Saul Phillip Steinberg)分别尽情演绎了哥利亚和大卫的角色。如果把他们之间短暂而紧张的冲突称为经典悲剧,似乎有些过分,但其中确实不乏著名的亚里士多德悲剧元素,另兼有闹剧成分。它向人们展示了,华尔街仍然能够充当有趣而动人的人间戏剧(不仅仅是生活,而是某种比生活更大的东西)的舞台,尽管这个舞台的寿命不会太长久。
2
化学银行的领导人威廉·伦查德成长于新泽西州特伦顿市,父亲是纽约人寿保险公司(New York Life Insurance pany)在当地的代理经理。20世纪20年代,伦查德少年时的特伦顿市是一个典型的老东部海滨城市,新移民已经在人数上占多数,轻工业主导这里的经济,但真正的权势仍然掌握在对过去念念不忘的美国乡绅手中,他们为这座城市的历史自鸣得意(特拉华河对岸的华盛顿;特伦顿战役中被击溃的黑森人;向普林斯顿的进发)。这座城市念旧的一面在纪念碑、博物馆和庄严的老横排砖屋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它向前看的一面,则展示于生机勃勃的新工厂、摩天大楼和高速公路之中。它是小说家约翰·奥哈拉(John O誋ara)笔下一座典型的城市,这里的特权阶级沉溺于乡村俱乐部僵硬的享乐生活。或许,它最大的品质就是狭隘:特伦顿一直由于它立在特拉华河大桥上的巨幅标语“特伦顿创造,全世界接受”而受到嘲笑,但出于顽固的骄傲,它年复一年地保留着这个标语。精美的瓷器和橡胶避孕套是由它创造而由全世界接受的主要产品。即使在小康人士和大富之家居住的西州街,以及更为谦逊的伦查德们居住的州长大道,每天早上仍然是由马拉的货车运送牛奶。毕业于特伦顿高中之后,比尔·伦查德和许多富裕的特伦顿男孩一样,向往普林斯顿这座位于新泽西东北方向12英里以外的著名大学。虽然当时的普林斯顿强烈倾向于招收预科学校的毕业生而不是高中毕业生,但伦查德还是成功了。在普林斯顿期间,他与他的兄弟约翰合住一个校内房间。他安静地学习,加入了众多饮食俱乐部中的一个,完全不参加被认为是校园生活必需品的课外活动—体育、《普林斯顿日报》、三角俱乐部或幽默杂志《老虎》。他的毕业纪念册上写着“伦查德还没有决定未来的职业”。
或许伦查德兄弟二人在普林斯顿或多或少感到自卑,因此把自己封闭起来。确实,他们应该自卑。虽然他们仪表体面,又是新教徒,但是第一,他们是高中毕业生;第二,他们来自特伦顿,而当时普林斯顿的学生普遍认为特伦顿是一座只适合酗酒的城市。无论如何,从任何方面来讲普林斯顿期间的伦查德都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学生,他的同学大概认为他不像什么大人物,不论在当时还是以后,如果他们确实考虑过这个问题的话。
如果他们是这样认为的,那么他们错了。不论怎样自我封闭,伦查德都是一个机敏的高个子年轻人,有一种明显的领导者气质。他是一个大器晚成者,成年以后的他令他那些喜欢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大学同学黯然失色。1928年毕业后,他来到纽约,成为国家商业银行(National Bank of merce)的一名职员。1930年,他来到化学银行信托公司。他在那里先后担任文员、助理秘书和助理副总裁。1946年38岁时,他已经是经验丰富的副总裁;1955年,他成为执行副总裁;1960年,他被任命为总裁;1966年成为公司董事会主席,此时公司已更名为化学银行纽约信托公司。由合并带来的名称的改变并没有影响公司的名望或尊崇地位。公司始创于1824年,到南北战争时期,已经成为全美国银行业的领头羊(南北战争刚结束的几年,它成为海蒂·格林的银行,银行为她准备了一个专用房间,她喜欢四肢伸开躺在地板上,周围堆放着她的债权凭证和股票权证。后来,当她错误地以为化学银行有人试图毒害她之后,便离开了)。1966年伦查德成为化学银行董事会主席之时,银行拥有90亿美元的资产,是美国最大的资本库之一,并且是全美第6大商业银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 大冲突(2)
伦查德之所以能登上美国银行业的塔尖,得益于以下事实:他与一位漂亮而擅长社交的女士结了婚;搬到纽约银行界人士最喜欢的居住区,长岛的北部海滨;在6家大公司担任董事;充当多家医院和市民组织的受托人;是一系列显赫的都市和乡村俱乐部的成员,包括蝗虫谷著名的克里克俱乐部(Creek Club),他还成为了该俱乐部的主席。1969年,地位显赫的伦查德61岁,高大潇洒,一头铁灰色的头发,五官平平,眼睛既透着冷峻的权威,又透着慈父般的和蔼。他浑身散发着户外的气息—由精心维护的草坪和经过修剪的女贞树构成的户外。他很容易大笑,而且笑得自然,他喜欢短小的笑话,而不是冗长的冷笑话。他看上去获得了内心完全的平静,一点儿也不为自己在社会剧烈变迁时期享受的财富和成功感到不安,也不为之自鸣得意地炫耀。有一次,他不但与妻子一起出现在上层社会秀—400名社会名流在广场饭店举办的年度钻石舞会(当然,是为国际教育协会进行慈善捐款),而且凭借三枚硬币大小的钻石别针—明显都是假钻石—获得了《纽约时报》评出的“最闪亮着装奖”。这或许是一种恶劣的玩笑?但如果说有人能够承受这种玩笑的话,那就是比尔·伦查德。他看上去已经变成典型的老普林斯顿人,散发着咄咄逼人的绅士气质和富有教养的个人和职业魅力。
索尔·菲利普·斯坦伯格与著名的罗马尼亚裔美国艺术家索尔·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没有任何关系,他的背景与伦查德只有一点相似—两人的家庭出身都是美国地位卑微的中产阶级。首先,他比伦查德小了三十多岁。他1939年8月出生于布鲁克林,父亲朱利叶斯·斯坦伯格(Julius Steinberg)拥有一家生产厨具的小型公司,叫理想橡胶制品公司(Ideal Rubber Products)。在长岛的劳伦斯上高中的斯坦伯格是一个并不惹眼的男孩儿,学习成绩一般,积极地与女孩子约会,擅长体育但并不热衷。早熟的他是《华尔街日报》的长期订阅者,这使他与同班同学显得格格不入。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在沃顿,19岁已上大四,少年老成,性格傲慢,长着圆圆的娃娃脸的他经历了一系列的商业领悟。他的一位老师建议他的大四论文以“IBM的衰落和失败”为题。这是个相当古怪的主意,因为到1959年,IBM已经成为现代商业众神殿中的阿波罗,盟友和竞争者通常都将之视为组织杰作。“我的老师确信IBM是某种怪胎,”斯坦伯格在赚取了几百万美元的十多年以后对作家克里斯·韦尔斯(Chris Welles)说,“他想让我来证实这一点。我是那种习惯于相信任何坏事的学生,于是我接受了这个任务。在做了大量研究之后,我发现……IBM是一家令人难以置信的、奇妙而伟大的公司,有着非常乐观的未来。但当我告诉他时,他不愿意相信。他甚至不愿意看一眼我的研究。于是我不得不改写另一个题目。”
斯坦伯格遭到蔑视和抛弃的研究使他深信,IBM做生意的方式为聪明而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提供了大赚一笔的光明机会,而他就是那个年轻人。关键问题是工业计算机报废之前的有效寿命有多长,而机会就在于根本没有人知道答案。统治计算机制造业的IBM对此持有处于潮头的巨型公司典型的保守观点。由于假设计算机会被尽早而不是尽迟报废,IRM为客户提供高价短期租赁,而且通常可以随时取消。斯坦伯格能够为使用计算机的公司提供省钱的机会,因为他相信IBM计算机的使用寿命比IBM自己设想的更长。他会干脆借钱买下IBM昂贵的计算机,然后将它们租出去,而且是不可撤销的长期租赁,租金大大低于IBM的租金,但仍然足够高,能够弥补长期不可撤销条款下的大部分或全部计算机成本。于是,用最简单的话说,斯坦伯格既能收回购买计算机的钱,又能拥有可供他出售或再次出租的计算机。
就是这么简单,又是这么巧妙。凭借在沃顿获得的聪明才智,斯坦伯格创造了一个新行业,独立的计算机租赁业—一个不生产产品的行业;一个IBM会很乐于通过改变租赁方式将之扼杀的行业;一个被顶尖投资分析师约翰·韦斯特加德(John Westergaard)后来蔑称为“会计花招”的行业;一个它的创造者本身索尔·斯坦伯格后来半开玩笑地评价为“计算机租赁?它只是免费获得计算机的一种方式”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