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道光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家讲坛:道光皇帝-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道光帝传谕全国,命各地官员清查上报。附带指出,这次主要清查的是地方州县官向百姓征收的陋规,至于官员之间的节寿礼、别敬、炭敬之类等并未纳入清查范围。
  尽管如此,这仍然像往油锅里撒了一把盐,全国官员顿时哗然。因为这将揭露官员收入和官场关系的黑幕,所以当朝弄臣纷纷反对;也有不少地方官打着心中的小算盘,蠢蠢欲动,看看又有什么空子可钻。
  吏部尚书汤金钊等上书皇帝,请求立即停止清理,理由有四:
  1、让陋规合法化缺乏法理依据。既然是陋规,国家就不能改变否定它的立场。禁不禁是立场问题,能不能禁得住是工作效果问题,无论如何,立场不能动摇。
  2、陋规之“陋”,就在于它见不得人。现在要把它###在光天化日之下,将损害大清朝的政府形象。
  3、陋规可能越清理越多。因为地方官借这个机会也会多报一些,百姓的负担不会减轻,反而有加重的可能。
  4、清查陋规,难免滋扰百姓安居乐业,致使民间不得安宁。
  最后,汤金钊强调,杜绝陋规的办法除了政府严格监督外,主要靠官员们自律。
  官员们还能自律?连道光皇帝都不敢相信,但是,这些反对意见却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他反复思考,觉得其中有不少道理。于是,道光果断地停止清查,但是此时清查令刚刚下发不久,如果马上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实在有损皇帝的颜面,于是决定牺牲英和,暂时免去了他的职务。改革陋规是道光皇帝上任的三把火之一,这把火没着起来便熄了。
  但是,不能因此就说道光皇帝在整顿吏治方面毫无作为,他也做了一些事情。尽管无法改变当时的官僚制度,个###上也不免优柔寡断,但对身边亲贵的劣行、个别官员的###,还是敢于下手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吏治难清(5)
在道光皇帝刚刚登上宝座之时,就发生了一件气得他七窍生烟的丑闻。豫亲王裕兴垂涎一名叫寅格的使唤丫头已久,这个丫头貌美如花,却守身如玉,对裕兴坚决不从。裕兴在男女之事上从未遇阻,因此寅格越犟,裕兴越急。结果弄得一天到晚神魂颠倒。有人给他出主意,建议他“生米煮熟饭”。裕兴连连摇头,说我那一大家子人,一天到晚人来人往,哪有机会下手。
  正在此时,嘉庆皇帝死了,灵柩运回北京,皇族宗室纷纷倾家前往祭奠。心怀鬼胎的豫亲王看大家忙于丧事,心中大喜,悄悄溜回家中,趁无人之时,###了寅格,致使其羞愤自缢。宗人府察知此事后,上奏皇帝。
  道光皇帝览奏气得浑身发抖,要知道按清朝皇室家法,贵族国丧期间怀孕都要受处罚,何况做出如此卑劣龌龊的事情来,故立即做出决定,以豫亲王在国丧期间###,当即赐死(赐死是清朝死刑中最体面的一种死法,由犯人任选上吊或服毒一种死法,是贵族、官员专有的特权)。
  豫亲王是清初开国功臣多铎之后,多铎系太祖努尔哈赤之子,因在开国战争中功勋卓越,故其王爵世袭罔替(清朝王爵分“功封”和“恩封”两种,功封者世袭罔替,只要清朝不亡,世世代代都是王爵;恩封的王爵每传一代,降一等,直到降为最低贵族称号时止)。
  处死一个亲王,终究非同小可,所以宗室纷纷劝阻说情,连太后也前来说情,他人的面子可以置若罔闻,但太后的面子不能不给,道光皇帝最后被迫改变初衷,决定将其革去王爵,交宗人府圈禁三年。这个处分也是很重,您想,在那个朝代,一个有权有势的亲王,逼死个命比纸贱的小丫头,在很多情况下完全可能逃脱恢恢法网。
  道光帝为此下诏:“国家法令,王公与庶民所共,###已成,致毙人命,犯罪至重。裕兴身系宗室,袭封亲王,乃不自爱惜,恣意妄为,大干法纪,若从末减,则齐民犯此者,又将何以治之?”其中一句“国家法令,王公与庶民所共”,说得确实难得。
  一般人或许认为裕兴虽为亲王,但与道光皇帝的血缘关系毕竟已经疏远,不妨公事公办。其实,这是误解,即使是同胞手足,他也能严格要求,绝不姑息养奸。譬如三弟惇亲王绵恺,与道光皇帝自幼生活、学习在一起,感情很深,但包揽词讼,欺压百姓,甚至与宫中太监发生不正当关系,查实后将其降为郡王并撤消一切职务i。绵恺经此打击,半年后就去世了。此外,宗室犯法被处罚的也不少。
  既然皇室成员犯法都难逃道光的处分,那么对官员的犯法就更无所顾惜了。道光七年(公历1827年)夏,通州百姓控告协办大学士英和的家人私加租息。英和是三朝老臣,而且在道光朝初期多有建树,深受倚重,但经查实后,还是受到了严厉的处分。英和被拔去花翎,革去太子太保衔,撤销理藩院尚书职务,下放到承德任都统。晚清时代,所谓“都统”已经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了,联系到被处分的事由,可见处罚是相当重的。
  道光特加说明:此事虽然系英和家人所为,但“若非英和平时信任驱使,何至狐假虎威,肆无忌惮”?他以此告诫大臣要谨小慎微,管好自己身边的人,“从前和ㄉ茫涫疾还欢奘吨剑鞒幸栏剑ブ磷宰魍#型獠嗄浚疑衔牛戒镐覆蝗斐山诱撸恢劣诶0芫隽巡恢埂薄

三、吏治难清(6)

  同时,道光要求地方官实心奉公,切勿草菅人命。为了转变地方官“当官不为民做主”的陋习,道光四年,他抓住赵二姑一案,处分了一批官员。原来,山西榆次县民阎思虎###了赵二姑,县官在审理此案时,受阎思虎家族贿赂,将###改判为通奸,并将赵二姑屈打成招。
  后来赵二姑羞愧难当,自杀而亡,其家属赴京控告。道光皇帝命山西巡抚邱树棠重新审理,邱树棠敷衍应付,委托给属员处理,太原知府官官相护,审理结果仍然维持原判。道光皇帝大怒,命将此案交刑部审理,最终翻案。
  道光皇帝认定山西承审官员明显存在受贿、偏袒、刑讯逼供等问题,将榆次知县、太原知府革职发往新疆,太原知县、山西按察使革职,将巡抚降为按察使。道光皇帝以此案件为典型,要求地方官公平执法,伸张正义,互相监督,不许徇私附和。
  【堂堂朝廷,卖官市场】
  说到吏治,就不能不提清政府的卖官问题。
  政府为什么要卖官呢?
  国家总不免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赈灾、水利工程、军事行动等,这时用钱刻不容缓,而国家经费预算并未列支这笔费用,向老百姓摊派?祖制不许可;向商人摊派?向官员募捐?找到谁,谁都会面有难色,以种种理由推托。只有这个卖官,立竿见影,买者眉飞色舞,喜笑颜开,争先恐后;卖者不费吹灰之力,短时间内就能募集到大量雪花银。所以,历代皇帝即使深知此种做法既不体面,也有损王朝长远利益,但就是下不了决心将其革除。当然了,卖官不叫卖官,叫捐纳或叫开捐。
  晚清时代,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某人看到当官比经营工商业更有利可图,也想捐个知县,但苦于没有那么多的现钱(当时知县的职位价格为3700两白银),于是就和几个朋友商量集资,最后三人商定共同出资,买来官缺后一人任县令,其他人分任师爷、家丁等,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各无怨言,得贿后按股分红。后来果然如愿以偿,该团伙大肆贪污,任期届满后因贪污罢职,三人满载而归。
  总之,买官者多持一种投资心理,将官场作为市场,造成极大恶果。从眼前来说,国家得到一笔钱,但从长远来看,无疑是饮鸩止渴。
  清朝的捐纳制度十分复杂,仅捐纳的名目就有十种之多,而且,一般情况下买官者买到的大多仅是个虚衔,以此来满足成为士大夫的虚荣感。但政府也卖实职,由于编制有限,这些买到实职的人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候补过程,甚至长达十多年之久,此间等待的滋味可想而知。大多是心急如封,一旦得缺,便如饿虎扑羊,无所顾忌,大肆敛财。
  清朝自嘉庆起经济困难,不顾乾隆帝永不许开捐的禁令,大肆卖官,卖官收入大体接近国家年收入的十分之一,这是个天文数字。嘉庆皇帝不是不知道捐纳的弊端,但既然已经收了人家的钱,就不能不让人家候补。这样一来,吏治就更不可多问了。
  道光皇帝对捐纳制度深恶痛绝。登基之初,道光就下令停止捐纳,后来迫于经费不足而不得不重新开捐,但作出了不少针对捐纳的限制###措施,如加强对捐纳入仕者的考核,补缺时正途科甲出身者优先等。
  此外,道光皇帝也提拔重用了陶澍、林则徐等著名人士。这些人起自平民布衣,以才干、学识获得了皇帝信任,他们兴利除弊,利国利民,也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如果没有道光皇帝的支持,也是难以想象的。当然,限于胆识和魄力,林则徐等人不能尽其才干,一展宏图,也是不争的事实。
  可见,道光皇帝一心求治,孜孜不倦,其真诚无可置疑,对其整顿吏治的一些举措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但也应指出,这些举措远不足以扭转大清王朝没落的大趋势。吏治###,不可否认存在制度上的弊端,制度不改,贪官众多,正所谓“好的制度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把好人变成坏人”。另外,道光皇帝精力所限,难以遍惩,面对前赴后继的贪官污吏,他也是“黔驴技穷”,只能知难而退。
  局限所至,道光皇帝不可能站到贪官污吏的对立面上,他还要靠他们抬轿子呢,况且,他把贪官逼急了,贪官也有办法难为他,上次因紫禁城门禁不严,让上访者溜了进来,嘉庆皇帝处分了相关人员。几个月后,宫里发生火灾,宫外部队前来救火,看门的卫士们就不放救火者进宫,为什么?你不是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