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小品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枕边小品1-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我们愿意打开耳朵、开放心胸、牺牲时间的时候,你会轻易地发现那些需要倾诉的人,就在你的四周孤独地徘徊着。
  枕边小语
  倾听之道不在于如何说,而在于如何听。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无法模拟

  寒冷的冬天,主人托愣小子到城里购物,顺便也把爱玩的三岁小主人一并带去。
  一上船,小主人兴奋地跑来跑去,没一会儿工夫就累得在舱里睡着了。愣小子独自一人用力地划桨,划了一段行程后,他觉得全身发热,便脱去了自己身上的外衣,只穿一件单薄的汗衫。
  他好心地跑进船舱,对已呼呼大睡的小主人说:“天气太热了,我帮你把外衣脱掉!”
  于是,他把孩子的外衣脱了,也只让他穿了一件汗衫。
  愣小子又划了一程,浑身热得汗流浃背,他索性把自己仅穿的一件汗衫也脱掉了。
  “啊!太热了!太热了!”他又走进船舱,把小主人身上的衣服也脱得精光。
  愣小子划得十分起劲,身上直冒热气,脸上淌着汗。然而,可怜的小主人在船舱里早已冻僵了。
  有些热心过度的人,常以为自己所作所为都可以将心比心,希望别人也可以感同身受。但是自己的感受永远不能代替别人的体验,更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如果以为自己的决定才是最好最棒的,忘了个别的差异性和需要,强压力求的结果,彼此都会不愉快。
  这种推己及人的反面现象,最容易发生在长辈身上。身为父母和老师的人,总以为自己人生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过的桥比别人走过的路还多,却忽略了个别性和时代性。自以为是爱,但对方却不领情,这样的爱反而成了沉重的负担,让彼此都不自在。
  学习认真倾听人们的心声,常常给予认同,并且努力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去想、去行,我们就更容易释怀,并且会产生更大的喜悦和收获。
  枕边小语
  自己的感受永远不能代替别人的体验,更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常存感恩的心

  有一个四肢瘫痪的小女孩,无法如常人般行动,要长期卧病在床。她的床上方有一个天窗,使她可以在晚上看到天上的星星。
  有一次,她对来照顾她的特别看护说:“我每天都和星星玩游戏哩!”
  看护不解地问:“你怎样和星星玩游戏呢?”
  这女孩指着天上回答:“你看,我选出一颗星当妈妈,又选出一颗星当爸爸,然后我又选出其他的星星,当做是某某人,一面回想他们为我做的事,同时也感谢他们——其中有我的家人、朋友、医生、同学和我的小狗……一直数下来,星星都不够用了,因为我有太多太多的人要感谢。”
  小女孩用最天真的笑容看着满天星斗。
  我们都有太多的感谢需要表达出来,感谢不要只放在心里,也要说出口。其实你可以表达一些心意,只要你乐意如此做:
  向你的双亲说一声谢谢——为他们的抚育之恩,为他们的辛勤照顾。你是否已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中国人不擅长这种表达方式,口说不自然,则不妨用一张卡片,找一个机会或一个理由,相信只要有心,机会处处有,理由时时在。
  写一封信给你以前的老师表示感谢——不管隔了多久。这样的一封信,一定会使他得到很大的安慰,让他知道自己不是教书匠,而是在培育英才,一生青春的投资是绝对值得的。
  向带领你、帮助你的朋友表示感谢——这会使他十分受用,也将再次点燃他心中助人的热忱,也使他明白过去的付出没有白费。
  向曾帮助你的人表示感谢——如果你曾从某人身上得到一些帮助,而当事人已不可寻,就把这份感谢,转为对他人的祝福,让人世间有更多祝福的种子传下去,会带来更多的美善。
  感谢、安慰和鼓励人心的话,所产生的动力是巨大无比的,自己的心情得到释放又能鼓舞他人,如此利人利己的事,何必吝啬呢?有人在一二十年后才说出来心中的感谢,常常为时已晚,结果是空留惆怅,徒留遗憾。
  我们不必计较所付出的,但是要记得所获得的,施恩乃小善,忘恩乃大恶。感恩不但适用于我们对上苍的恩典,也适用在他人给予我们的帮助,这使人心变得更加美好,也是一种更大的善行。
  试试看,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你自己也会更快乐、更轻松。
  枕边小语
  我们都有太多的感谢需要表达出来,感谢不要只放在心里,更要说出口。
  

不要成为怒气的主人

  南北战争接近尾声时,南部的李将军节节败退。林肯眼看胜利即将来到,要求部队指挥官米德将军马上乘胜追击;然而,米德将军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动作,反而花了许多时间和部属开军事会议。等到他终于要出兵时,敌军早已逃之夭夭,不知去向了。
  林肯对这个结果大为愤怒,写了一封措辞十分严厉的信给米德将军,表达他心中的不满。
  米德读了这封信的反应如何?不知道。因为他并没有收到这封信!林肯写完信,把它收了起来,没有寄出去。直到他遇刺身亡,人们才在他的档案中发现了这封信。
  林肯虽因一时气愤,写了这封信,但是他冷静考虑了寄出这封信的后果,然后决定把它束之高阁。
  愤怒是吹灭理智之灯的风。要发一顿脾气或狠狠出一口气,非常容易,但代价往往太过昂贵,得不偿失。当我们打算不计后果时,常常会遭致可怕的后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容易生事,甚至要用更大的精力收拾残局。
  罗斯福在美国总统任期内,遇到进退两难的问题时,他总是坐下来,望着书桌前林肯的画像,自问:如果换成林肯,他又会如何处理呢?
  学习控制情绪,不要被情绪控制。耶稣曾被文士、祭司等人诘问,甚至无礼地对待,但使他得胜的不是由于他的愤怒,而是因为他的智慧和勇气。
  张李两户人家紧邻而居,但是家庭气氛却大大不同。张家的人相处其乐融融,生活幸福美满;而李家的人则经常争吵,每天都闹得鸡犬不宁。
  有一天,李家的人忍不住来问张家的人说:“你们一家人为什么从不争吵?和睦相处的秘诀是什么?”
  张家的人回答:“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这一家人都认为自己是做错事的人;而你们一家人都认为自己是做对事的人。”
  李家的人不解地问:“这是什么道理?”
  张家的人举例说:“如果放在茶几上的茶杯被打破了,你们都认为自己是做对事的人,打破杯子的人也不肯认错,还理直气壮地大骂:‘是谁把茶杯乱摆在这里?’而摆杯子的人也不甘示弱地反驳:‘是我摆的,但你为什么不小心把它打破了?’两个人彼此不认错、不肯退让,当然会吵架了。”
  张家的人接着说,“可是在我们家,如果谁不小心打破了茶杯,就会抱歉地说:‘对不起,是我一时疏忽,打破了杯子。’而放杯子的人也会回答:‘是我不对,我不应该把杯子放在这里。’”
  如果每个人都先认错先礼让,许多问题自然消弥于无形,纷争也不复存在。诚如圣经上所讲的:“凡事都以为亏欠。”总觉得自己应该还可以多爱一些、多包容一些,则必然处处受人欢迎。
  董氏基金会曾对台北地区民众作过一项调查,发现受访民众最容易生气的对象是家人,每天都会生气的对象则是同事,而最容易发脾气的地方是家里,其次是学校或工作场所。总之,最容易生气的对象不是亲人就是熟人,其中有60%的人,每星期至少会生气一次,甚至有15%的民众是天天生气的。
  亲密的关系最容易产生冲突,尤其当两人相互依赖的程度增加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相对增加,因此在想法、观念或处事态度上,易与朝夕相处的家人或同事产生分歧。一旦你要坚持己见,或想要做你喜欢甚至认为是惟一对的事时,摩擦冲突就难以避免了。
  很多事,都在一念之间,念头转得过来就是天堂,转不过来就是地狱。因此,常常练习换个角度来想,让自己可以从情绪中走出来,不致成为脾气的奴隶。
  你可以制怒:
  一、不要在气头上处理事情:稍微缓一缓,先出去走走,暂时离开当时的环境,所谓“事过境迁”,而境迁也易事过。怒气已消,则心平气和看事情,会有不一样的角度。你正怒气填膺时,先按捺一下情绪,等过了10分钟再说。有些事绝对急不得,特别是生气的事,宁可放慢一些。
  二、找人聊聊:和一个与此事不太相干的人谈谈你的想法,找一个可以抒发的渠道,通过和朋友聊聊天,宣泄出心中那股怒气,情绪自然会好得多。
  三、转移注意力:去大睡一觉,醒来之后想法必然会有所不同,或是去看一场电影吧!转移注意力,免得自己一再掉入苦毒怨尤的旋涡中。
  四、调整呼吸:借着缓慢的一呼一吸舒解情绪,通过身体的自然放松,改变内心的愤怒状态。心理会影响生理,同样,生理也会影响心理,呼吸放缓肢体放松,对我们的心情会有很大的益处。
  五、扩展心灵视野:把自己的眼界拉高到天上,由上往下看,当心灵的视野扩展后,心情也会变得坦然多了。
  试试看!转一个念头,换一个想法,给自己和别人留下一条出路。
  枕边小语
  你每天的生活都会对人发脾气吗?你同样也会愤怒吧。换一种方式思虑这些问题,是不是大家都会很轻松呢。无论什么时候,收起你的脾气,换种好心情对待它吧。
  

你好相处吗?

  有一群老师,想要了解年轻人首次到社会上做事,应该如何表现才不会被解雇?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写信给数千名企业主管,请主管们说明一下最近辞退的三个职员,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
  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