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那么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烟花那么凉-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植物篇(4)
我真过分迷恋于这五个字。手机的问候语改成它,一开机就是风动桂花香,我便想起我在江南,一个人骑了单车,穿过那些旧桥,在苏州最老的平江区里去寻旧迹,八月的桂树扫过我的清眉,我在桂花香里去看程小青故居,它隐藏在深深的巷子里,以至于我几次路过全都忽略,我去排队买那种几千年传下来的酥麻糖吃,在苏州大学门边的教堂里听牧师讲经……所有这些,全有桂花香如影随形,而最最浓烈的桂花香,是在乌镇,在故居,我一推开它的后院,看到几棵茂盛的桂树,张扬地开着桂花。
  我记得我发了好长时间的呆。
  是夜,在乌镇的东栅,我一个人穿过深夜的小桥去看那些桂树,它们在月光下伸出枝枝蔓蔓,也蔓延出无法控制的香,像一个太过诱人的女子,如何也不会挡住对她的爱恋了,只有这香,只有这香了。
  也记得秋天的雨后,捧了线装书在“老书虫”读书,桂树还小,可也开着浓浓的花,一小朵,又一小朵。在雨中,分外的缠恋——这是八月与桂花的相遇,是爱情与爱情的痴缠,你让我如何忘记你?忘记这八月里的相遇?忘记满城风动,忘记一树又一树桂花香呢?
  从南方回到北方后心就寡了下来——注定有些事情一定是一场梦境,一定是此时此景才会脆生生让人心疼吧?我几乎忘记南方那场丰盛的花事了,但她寄来信,信打开,是一朵又一朵桂花,干的、瘦小的,但骨力仍在的桂花。
  她说,我知你爱闻桂花香,夹在书里吧,闻闻就会想起南方的。
  我把那些桂花轻轻地夹在新书里,我的新书,散发着厚实的油墨香,有着我喜欢的温暖和味道,我看着自己在里面写的行书:放眼众山翠,风动桂花香。喜欢桂花的,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人。那一城的香,任是多清冷凛冽的人,也会怦然心动吧?
  还是应该满足。毕竟有过这样灿然一季,那招摇到放肆的桂花香,其实最有一颗空灵的心,它敏感脆弱,知道过了这一季,下一季要等待整整一年,所以,用力地开,用力地开,一直开到荼靡。
  如果我是一朵桂花,如果有一阵风吹得面来,我也会轻轻地笑,用力地开,然后问:嘿,你也会这样吗?
  桂
  桂,我宁愿叫桂花或桂树叫这一个字,桂。
  有时候,叫一个字,忽然就简洁了,就明了了。就像她叫我,“雪”。只有她这样叫我,雪,一个字,空灵得让人心颤,所有人叫我小禅或雪小禅,只有她,一意孤行地叫我雪,我想,我愿意叫桂花或桂树“桂”,是有道理的。
  桂花是俗的。很多女人叫过这个名字,也有叫桂兰的,总之,在我少年的记忆中,桂这个字,几乎是脱不了一身俗骨的这么个东西——乡气十足,是未出阁的乡间野丫头,一脸的无知,但带着茫然的天真。
  喜欢了这个字,是从电视剧《八月桂花香》开始。
  人随风过
  自在花开花又落
  不管世间沧桑如何
  一城风絮
  满腹相思都寂寞
  只有桂花香暗飘过
  我忽然意识到桂的好。
  桂是姿色一般的村中少女,十多岁时夹裹在一帮半大少年里,再几年,十七八,忽然出落得动人了,这种意外之喜,比开始是一个小妙人儿要惊喜很多。
  桂花香呢?
  第一次闻到桂花香是在杭州。
  我才二十多岁,到了西湖。是秋日,山寺月中,寻了桂子。我并不知是桂,在灵隐,只觉得香得灵幽——那香,不是人间的香,似附了体的小女妖,钻入我的心里。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植物篇(5)
这是什么香呀?我轻声小问。
  桂花呢。有人答我。
  哦,桂花。
  我抬眼望去,看到秋天里一树的小黄桂花开得热烈,直把整个秋天都铺满了似的。不华丽,却热闹,一朵又一朵,小小的,黄花的,拥挤着,带着几分羞涩与喜悦,我惊喜地摘了一朵,然后别在发间,那黑发,立刻就香了起来。
  整个杭州,都在桂花里似的。
  那个秋天,与一场桂花相遇,我做了桂的学生,上了一堂桂花课。有导游说,桂花做的糕点最是好吃,吃过杭州的桂花糕吗?还有桂花米粉,艳得很。
  她用了“艳”这个词。
  吃花,当然是雅事。
  只记得小时候吃过榆钱儿,我外婆把采来的榆钱儿放进玉米面里,鲜嫩的香,我却不喜欢吃。现在想吃,来不及了——一是少有榆钱,二是外婆去世了。吃花在《红楼梦》里到处都是,但凡是花好似都能吃似的,但桂花是凡间的民意,随便谁都能摘了,放在新沏的龙井茶里,这样的茶,真是细软温玉,如果喝普洱或大红泡,放几小朵桂花,那碗是宣德年间青花瓷,想起就生动得心跳,仿佛一个好男人配了一个温婉好女人……
  桂,有一种清幽。
  不惊扰人的——姿态实在很低调,可是,香气也实在太灵动。
  你意识到满城桂花香时,它已经准备退场了。
  喜欢在桂树下发呆,就着一树桂花的香,感觉很牢靠,桂是最贴心的那个女人吗,知冷知暖的,不招惹是非,安静地待着。开的时候,稍微的抒情就是它的香气了,至于花容,一点也不妖娆,那清淡的样子,十分配得上“桂”这个安静的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是写桂的里面我最喜欢的句子,王维的诗一如他的人,清幽得很。让他写牡丹,永远写不出那种跋扈和霹雳吧,国色天香的东西,写不好就是流俗,如同穿金戴银,没那个贵气,还是朴素一些的好。如果给桂太多粉饰,不是夜静春山空,桂就成了最俗气的女子,哪怕着一身最素的白衣,亦是脱不了凡俗的眼风。
  山风吹尽桂花枝时,就总想约个人去杭州闻一次桂花,呆坐在灵隐寺里,看李叔同修炼过的小屋前,亦有一棵桂,开得很素淡。但香气飘逸得很,桂花有稀有浓,少年时会贪恋桂的浓,现在,我喜欢素淡一些的,人生最后删繁就简,赏心不过两三枝,那么多的桂,开给谁看呢?
  李商隐也写桂,远不如别的诗写得好,“榆荚散来星斗转,桂花寻去月轮移。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桂花寂寂,只用芳香来袭人,说到底,它还是小家碧玉。
  友从南方寄来一包干桂花,说可以放在屋里,有暗香。
  果然是暗香。
  特别是天冷的时候,冷香袭人。闻起来有些许的腻——香的东西就是这样,挤在一起就腻了,不似梅,梅的冷香不腻,有种孤单,而桂,实在是过分的热情,它的香是过分的,实在的,根本不容你多想,扑面而来。
  就像一个略笨的乡下女子,无端地把自己的爱全给了一个人,却让人嫌弃着说:“哎,你怎么这么笨呀,这个奶昔是不能这样吃的……”桂,实在还有乡气,不洋气,入得画来,即使画得再好,品也不高,格,只能是赏之,绝不是动心到*想霸占了的,可是,因为如此,也就妥当得很,它本来无意苦争什么,宁肯在秋天媚这把晚凉,也要香它一城的风动,于一朵花儿而言,还求什么呢?

植物篇(6)
已经,已经很好了呀。
  花 事
  一、牡丹
  我当然不喜欢牡丹。太壮丽的东西总是与我有深度的隔阂感。
  何况它真的是富贵样子。一副正房太太的雍容和大度。一副不冷艳又花团锦簇的样子。牡丹的态度真从容呀,一点不紧张,一点不羞涩,一副见过世面的壮阔。
  我对它的态度显然是冷落的,清寂的。不冷不热的。就像有些人,我天生不喜欢她,她再热情,也激不起我的涟漪。我仍然选择疏离。
  春天,去洛阳看过牡丹。
  成片成片的,大壮丽。颇为壮阔,我却了无情趣。看看就走了。不拍照,不留影,好像与我没有干系,成片的东西总是会让我产生倦意。
  杨玉环是牡丹,唐代也是牡丹。那样大气而夺目的壮丽,它的高挺和美丽都不是我所偏爱的那种。我喜欢略带伤感气质的花朵,比如蔷薇,比如樱花,或者说,芭蕉。我对于它们的态度更加宽容和放纵。
  但我迷恋唐代。唐代是中国的牡丹花。从前有一个乐队叫唐朝乐队,疯狂得很,都接近一米九的身高,长头发,后来,一个人死了。有人写他说“牡丹凋了”。牡丹贵气太重。不懒散,总端着,像一个没有秘密的人,华丽的表演给人看,而你一眼就能洞穿它,其实它没有任何的意味。
  到底有意味的东西才是有味道的。
  它开得太倾倒了,太热情了,让人无法招架。一个女人的爱情似的,太热情,会把男人吓跑的……爱情最好的状态是什么?箭在弦上,将发未发。男女之间,知道彼此喜欢,不点透,最玄妙。说出来,脚踏实地了,一览无余了,立刻了无意味。而牡丹,连一点暧昧都没有,从容地成为一个人的妻,明媒正娶,一开到老。
  也许我心里总是阴暗的,对于这种太隆重开花的牡丹总是怀有着敌意。更或者,我根本不是牡丹这种人。那些大的、隆重的、太过美丽的东西我从心底拒绝,就像拒绝泰山。汪曾祺说,“我害怕大的东西。”我认同这句话。牡丹,它太壮大,有种欺人太甚的感觉,它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其实我更喜欢那种懒散的,小私的,闲来无事的感觉,牡丹,不符合我的胃口。
  但牡丹忽然就来到我面前。
  有一友人,她说,我送你什么呢?你看,过春节了。
  我正犹豫,她就说,我买了两盆牡丹,送你吧。
  彼时,她在山东,在离荷泽极近的城市,这是冬天,她把两大盆牡丹送到长途汽车站,然后千求万求才给我装到大巴车上——当然是后备厢。
  罩上了塑料袋,千里迢迢送牡丹。你让我如何再拒绝牡丹呢?
  那天她一直等待大巴,第一趟到廊坊的大巴已经过去了。那天三九,极寒。她站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