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顾宪成正式向无锡知县、常州知府呈状,请求重建东林书院,他在《请复东林书院公启》中写道:“某等潜不自量,打算相与共图兴复,考虑到修祠堂可以推崇先哲的美好风范,那么程朱道脉就可以延续;办书院可以有助朋友的相互切磋,那么孔孟学脉就可以延伸,所关重大如此……”末尾还表达了自己急切与恳切的心情。
顾宪成的倡议,很快得到了无锡县常州府以及江苏省各级官员的赞同和支持,大家纷纷捐银赞助。计有无锡县捐银三百零七两,常州府一百两,江苏巡抚周怀鲁三十两,苏松兵备道六十两,其他如江苏抚按、学院、盐台、地方绅士也都捐了款,此外顾宪成捐银一百二十两,他的三个儿子和女婿及宪成的弟弟顾允成,也捐了钱,再加上高攀龙筹措到的三百两资金,共一千余两,顾宪成估算收支相差基本持衡。
修复工程是四月十一日开始的,至九月九日竣工,前后仅用了五个月。
东林书院位于无锡东门内,大门朝南,东南两边临河,河上有木桥,水面上风帆片片,岸上柳枝飘拂。北面与市区接壤,却无车马之喧。站在书院门前石坊下远眺,西边是风景秀丽的惠山,东边是耸立的城墙。步入院内,古柏参天绿树成荫,石舫长廊清静喜人,池中种有荷花,红鲤鱼在水中轻游。东林书院共占地二十亩,是一个左庙右学的格局,左边建有道南祠,内供书院创始人杨时的神位。右边是一系列的讲学建筑,包括丽泽堂、依庸堂等讲堂。
开学在即,顾宪成决定乘船北上淮安,与漕抚李三才会晤,一同商定有关书院的办学宗旨、会讲的时间内容及教师的聘用等重大事宜。当他到达淮安时,已是晚饭时分,李三才先请他用饭。顾宪成瞅见桌上仅三四盘菜,且内容平常,他以为主人一向节俭,没料到第二天午饭,餐桌上一下子就摆上了十几盘精美的菜肴,有“兰花鲍鱼”“竹叶蒸鸡”“八宝葫芦”“蝴蝶蒸饺”等一水的淮扬菜。顾宪成一脸的惊讶,用筷子头指了指李三才,说:“道甫,你这是——,昨晚与今日天壤之别,哈!”
李三才豪爽一笑,说:“泾阳,你还不了解我,我是存不下钱的 !我交际广,花钱如流水,常是捉襟见肘。近来又迷上了古董,对啦,前天我刚淘来一件‘剔彩双龙长方盒’,是宫廷制品,四边雕着缠枝花卉,花了不少银子。顾兄, 昨晚多有怠慢,今天聊以补偿,来,我先敬你一杯。”
饭后,二人促膝而谈,先是议论了一番办学宗旨,顾宪成胸有成竹地说:“六个字:读书——讲学——救国” 。李三才赞同地点点头。顾宪成解释说:一个人若在朝廷做官,念头不在纠正朝廷和君王的失误上;在地方上做官,念头不在造福百姓上;在林下水边讲学,念头不在救世上,君子不齿也 !
接下来两个人商定了会讲时间和会讲内容。时间定为每年一大会,安排在秋天;每月一小会,进行三天。至于会讲内容,顾宪成提出以《四书》为主,李三才补充说还应辅以一些贤君贤臣的事例,如唐太宗魏征诸葛亮王安石等。二人都主张学以致用,特别是顾宪成,他从自己二十年的讲学实践中,深感程朱理学的某些内容崇尚空谈,他对李三才讲,学问通不得百姓日用,便不是学问 !李三才颇有同感,他建议应由“学宗程朱” ,转向崇尚“实学” 。在培养目标上,两个人观点一致,都认为应造就一些气节之士,如于谦,粉身碎骨都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如弹劾严嵩的杨椒山,扶国纪而明人伦,虽身死而不惜 ?随后,顾宪成提及师资一项,他说:“书院由我和高攀龙主讲,还需请几位外面的饱学之士。”李三才笑了,说眼下就有几位,如邹元标和赵南星,他二人的学问道德,你是最清楚不过了?还有一位,原礼部侍郎孙慎行,是你们这里常州人,极有学识的,他们三人都是难得的人才!顾宪成也笑了,说了句“我倒是舍近求远了。”
之后,李三才问起书院日常经费的来源,顾宪成仿佛成竹在胸,他说:“道甫不必多虑,书院有基田六亩,园田十亩,算作院产;另有士绅们新捐学田二百亩,足可维持。”此时李三才突发奇想,他问顾宪成:“可曾拟好了院歌 ?”
顾宪成开始一怔,随即恍然大悟,拍了一下手掌,说:“我倒把这事给忘了!院歌是必不可少的 。我看,干脆就用龟山先生的那首诗做院歌,你看如何?”
李三才说:“你是说先生游庐山东林寺,写的组诗《东林道上闲步》吧,我看第一首最好。”
顾宪成赞同地点点头,随口吟出了这首诗:“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俩悠悠。我来欲问林间道,万叠松声自唱酬。”
两个人议完了正事,接着随便聊起了朝中之事,顾宪成脸上平添了几分忧色,说:“皇上怠政,矿税死灰复燃,边疆渐危,民不聊生,你我读圣贤书,为社稷臣民,岂有不担忧之理 ?道甫,在我们一群人中,你算个豪杰,可有什么济世的良策?”
李三才属于那种举重若轻的人,他含笑对顾宪成说:“皇上虽说十几年不上朝,但大权还是独揽,他饱读文史,不傻也不愚,眼下还没到大厦将倾的地步,只是浙党沈一贯包藏祸心,不可不防。”
顾宪成听了李三才后面的一句话,自然联想到郭正域和沈鲤,他对李三才
说:“道甫,你还记得郭正域遭沈一贯陷害,我曾写信给你,请你出面保护郭大人 ?……”李三才忙说:“记得、记得 !没想到我写给沈一贯那一封信,还真管用了 !”顾宪成继续说:“不久前我又给归德公(沈鲤)写了封信,劝他提防内阁中的小人,他仿佛不太在意,我是担心他吃亏。”
李三才摆摆手,宽慰宪成说:“归德公无妨。皇上对他有好感,沈一贯奈何不了他?咱们这位皇上显然是贤奸杂用,不过,他还是愿意用那听话的、唯唯诺诺的,像申时行王锡爵。泾阳,只是刚才你称我为‘豪杰’,实是不敢当!”
顾宪成笑了,说:“敢当,敢当!我是见贤而思齐,十年前在京城为官,与邹元标相处,发现他在浅显之处看得深;与魏允贞相处,发现他在压力面前仍能我行我素;与赵南星相处,发现他比别人看得远;与道甫兄相处,发现你能小中见大,于细微处见端倪。……”
最后,顾宪成告诉李三才,李撰写的楹联已镌刻在丽泽堂上了,还有就是东林书院的首次讲会,初步定于十月的九,十,十一日。
二
十月初九是东林书院开学的日子,也是修复后第一次讲会召开的日子。
时令已是初冬,但大运河畔的无锡城仍是一片绿意。顾宪成和高攀龙等站
立在标有“东林书院”四字的大门匾额前,热情地迎接来自府县和朝野四面八方的宾客。宾客中有江苏抚台常州知府无锡县令等地方父母官,还有阁臣沈鲤漕运总督李三才原吏部尚书孙丕扬原礼部侍郎郭正域等朝廷大员,此外光临大会的还有赵南星邹元标孙慎行于玉立黄正宾等故交,及顾宪成的弟子缪昌期丁元荐史孟麟马加奇文震孟李应升等。除宾客外,还有报名参加第一次讲会的上自京口下至浙江以西的二百多学子。
顾宪成先是引宾客观赏了一番大门前的牌坊。牌坊正面砖雕门额上写有‘东林旧迹’四字,反面题‘后学津梁’四字。坊上还雕刻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鲤鱼跳龙门’等图案。进了大门,只见粉墙黛瓦厅堂曲廊,都装饰一新。走过月河、石桥、东林精舍,便来到了讲堂——丽泽堂。丽泽堂堂名是顾宪成亲自拟取的,取自《周易》,指学子之间相互交流切磋,以文会友。两楹是李三才题写的,上联是“乐道人善” ,下联是“愿闻己过” 。再往前走,又是一个讲堂——依庸堂。堂名是依守中庸的意思。它是讲学前举行礼仪之所。堂前两根楹柱上,有邹元标撰写的一副长联,上联是“坐间谈论人,可贤可圣” ,下联是“日用寻常事,可性可命” 。再往前是一片空地,顾宪成对大家说:“这是后院。准备建一个‘燕居庙’,作为祭礼场所,奉祀至圣先师孔子。”
东林书院的布局是左庙右学,丽泽堂依庸堂都在中轴线上,而东轴线上则建有道南祠,祠内供奉着书院创始人杨时的牌位,顾宪成引导来宾进了大门,来到享堂,拜谒了杨龟山先生的神像。
上午十一时,在三次有节奏的击鼓声后,顾宪成指挥着数百名身穿礼服的与会者,先是向孔子像行了四拜礼,随后,去道南祠向杨时先生像也行了四拜礼。
礼毕,大家进入了依庸堂,客东主西,相互二揖 ,然后分头入座。
大会开始,顾宪成面对着来自江浙一带二百多名学子,发表了一篇别开生面的开学演讲,他说:讲学从孔子开始。如果一味强调‘讲’字,便容易停留在用耳朵听上。自古没有关门闭户读成的圣贤,自古圣贤没有离群绝类的学问,我主张学以致用,务在躬修实践,讲学就是为了‘救世’,学问不重空谈而贵实行。我这个人生平有二癖,一是好善二是忧世,无论在朝还是居乡,无一念不在国家,无一言一事不关世教,希望大家与我共勉!……然后他宣读了书院制定的《东林会约》,包括“四要”,即知本、立志、尊经、审己;“二惑” ,即迂阔不切与高远难从;“九益”,即广交同志、相互切磋、自树方直等;“九损” ,即鄙、僻、浮、妄、悻、满等。
之后,高攀龙讲了一些书院的规定,包括每次讲会的时间安排和礼仪,及讲会的内容、形式,甚至对伙食,包括午饭和晚饭,都做了具体说明。
修复后的东林书院首次大会,可谓盛况空前,用顾宪成的话说,“同志毕集,相与讲德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