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密集地挨着的,等以后建城以后都是一间挤一一间的,一旦着火。到时哭都没地儿哭!
所以,小砖窑是有存在必要滴。
很快萧羽就和刘勤还有昆成带着的几个原住民来到了工地上。
小砖窑虽然小,但对于古代这手工场时代来说却是相当大的了。这个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建起了长长的一条建筑,半圆形的穹顶,两边埋到地下去,就像把毛竹笔筒从中间对破成两半,拿一半扣在了地面上。侧面上每隔一定距离就开上一个小窗子,顶上也有许多圆形小洞。
肉多也架不住狼吃,很快这样的小砖窑在这空旷的野地上建了起来。因为以后萧羽要在温家坞建设一个港口城市,人多眼杂很多东西都需要保密,不然惹起官府下定决心来追究,顾安可不一定来保萧羽。所以萧羽建的小砖窑和日后的炼铁厂都在这片荒野之地。周围倒不险峻,若没有人带路却也难以寻到。再有个百十多人巡逻,是足够保险了。
萧羽的这个小砖窑前天开始动工,只是招来的工人萧羽信得过他们,他们却不一定信得过萧羽。于是第一天萧羽如约付了工钱后,第二天动起来就快得多了,直至今日,算是快要完工了。若是愿意,他们就将是小砖窑的第一批工人。
狡猾的萧羽狠狠地压榨了原住民的剩余价值,让他们从事这种既艰苦又有生命危险的挖煤工。要知道就是在今天也是有不少矿工死在矿洞里。
萧羽跟着驻扎在这里的尚武堂弟子,到了一个大房间。这里是煤储仓库,用来存放原住民交易过来的煤矿。
尚武堂是五个堂中建立最早的,因为在上山的二十名匠户子弟中算是这里素质最好的一批人了。而且精武门在训练战士上的所拥有的经验,器械,教官等等都要比其他堂好得多。所以,二十名匠户子弟中有十五名加入了尚武堂,而其中素质最好的五名其中有两名识字又聪明的进了参谋堂,最后两个身材匀称素质均衡突出的同时二十人里最强大的两个进了亲卫堂。
值得提一下的是,原本安排的人员已经被萧羽重新安排,五个堂中。以前还是分队长时候所定下的人员配置被萧羽按照各自的身体素质,以及文化水平,还有各自的特长甚至身高体重等等重新分派了出去。而重新分配中变化最多的就是参谋堂,迄今为止除了温科就只剩下两个人,而其中一个本来是陈信说下的一个是刘勤手下的。而变动最小的便是尚武堂了,陆猛手下基本上都学着陆猛的性子去了,到了其他堂很容易惹出麻烦。除了一个擅长爬山的性子没多大变化去了风讯堂其他的仍然留在尚武堂。
萧羽喜欢用分工协作。按照穿越者流行的说法叫:流水线。
让初学者做一些较为简单,多次,重复的工作。
让稍微熟练的工人做一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
让熟练工人从事需要繁琐,难度大的工作。
让最好的工人做哪些需要总揽的事情。
而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最好的工人,萧羽都希望他们能发挥创意,在某一个领域发挥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
萧羽让第一列人将煤炭碾成细灰进粘土里,再让第二列木匠制作木框模具。将粘土置入木框模具内成形,因为粘土含有煤炭,点火后就可以自行燃烧了,这就是所谓的“内燃砖”了。曾经在现代广泛使用,直到国家为了保护耕地禁止挖土制砖,才渐渐废止。这些砖头按照元代的度量计算(每尺合32厘米)计算,长八寸、宽四寸、厚二寸。基本上于现代的砖头大小相同了,而萧羽在细细计算一下。因为煤炭的质量萧羽并不清楚,但不高就是了。所以约为每公斤两万千焦耳。而每烧一块大约需要的该是三千焦耳到四千焦耳之间。
萧羽为了确认细灰参杂的比例。用百分之五,百分之七,百分之九,百分之十一,百分之十三。这五个样本试验。
最后萧羽得出的结论中,百分之七的样本最为合适。
因为要求颇为严格,甚至连煤炭都用都量过,再细细的粉碎了掺进粘土里。用标准木制模具框压出的砖块四棱四线,每块的大小规格都是完全一致。在窑里横一块竖一块的堆成垛儿,中间留出空隙,便于空气流通,使每块砖都能均匀加热。
萧羽一声令下,无论是第一列的还是第二列的【后面两列萧羽现在可是没多余人手,很多匠户需要投入其他地方】工人们将点燃的火把扔进窑里,等火焰腾起之后,就封闭了大部分的窗口,只留下少数窗口通气供氧,让砖块慢慢的燃烧。
就是站在砖窑的外面,也能感受到窑内的高温。人们纷纷擦着汗,虽然用心做着却是对萧羽的方法无甚信心。
但感受着这等高温,众人心中最后那点点怀疑和不解都烟消云散了。
一个中年人脚步轻点向小窗内探去,砖头内含着煤粉,正在自发地燃烧着,窑里也没有烧柴火的烟雾。砖垛从内到外烧得红彤彤,每块砖都晶莹剔透、耀人眼目,看起来不是土砖,而是出自江南富贵非常的金砖!
萧羽对身边的一个中年人道:“先生今天果真信了么?”
这个中年人正是和周杞对答的那个中年人,不过和上次那个打扮不同。上次的中年人全身上下尘土杂布,显得很是落魄。现在的中年人却是一副名贵的长衫,显得贵气非常,手中一把折扇负手挺立。更是萧萧肃肃,清雅出尘。
“巧妍说泉州看见了一个奇人,今天看来确实不假。平常也是听说过有烧砖的,但能烧到想你这般,却是天下仅有。”中年人摇摇折扇,由衷道:“不过想来,这虽然出奇别致。但未必是你重头戏吧!”
“先生慧眼,请这边。”萧羽身子一侧,示意中年人向另一边行去。
那里一些用黄土垒的,外形就像个大水桶,立在地面上。便是立式窑。用粘土和石灰石研磨混合后焙烧硅酸盐水泥。
“这是何物?”中年人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个东西。显然捉摸不透这东西的用途。
萧羽一笑,嘴上噙着笑意,道:“用来炼制水泥!”
“那水泥又有何用?莫非是用来糊墙的?”中年人看到萧羽的笑意,心中一动打趣道。
萧羽收敛了笑容,微微笑着忽然让人感觉到一股浓厚的笑意:“先生说话了。砖石辅以此物可用来砌城墙!坚固非常!而且大道之中用此物,保守地说一年之内依旧如新。”
中年人的眼中微微发亮,看向萧羽的也是多了一份重视!
第十一章 海水晒盐
工地虽然初创,一切都很简陋。不过要想找出一出整洁干净的地方还是很容易的。
萧羽今天穿的倒不是上次仙容阁的那身服饰,虽然那套衣服配上服饰端庄大气,但显然这个时候很不适用。
萧羽的今天的衣服是另外从仙容阁订购的,浅蓝色衣服加上萧羽俊秀的面容修长的身材看得起淡雅出尘,宛若神仙中人。
很快,几个亲卫将地上铺上凉席。两人席地而坐,到颇有古之贤者之风。
不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两人谈论的可不是风花雪月,学术诗词。而是金钱交易。
“赵先生以为如此如何?”萧羽道。
“很好,砖石水泥。前者倒是有耳闻,后者却是前所未见。这些东西我有意购买,萧羽小友请出价吧。”中年人表现得很是爽快。一是对萧羽印象不错,不仅在才学上过人就是这砖石水泥也让自己刮目相待。二则,砖石水泥虽然新奇但不是中年人磁性最重要的事情。大头壳是在盐上。
虽然萧羽和赵巧妍玩笑似的买卖,一万人一年所用的盐虽然不多。但也未必是萧羽这一个小庄子能产出的,若是真的有,那么……
“这些砖石水泥尚未产出多少。若是赵先生不介意,可以派人在这里暂住几日,等到时精武门的新房建立完毕。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是否坚固。而水泥,在下将在这里修建一条容纳四辆大马车并行的大道,到时也可试验这水泥之用,是否如在下所言。”萧羽侃侃而谈,面容间透着一股自信和坚定。
“好,如你所言。我会留下几人,若是有何事要相谈的也好联系。”中年人一挥手,外面进来了一个青衣小仆,吩咐了几句,小仆依言退下。
“好,请赵先生随我去观盐田,如何。稍后再谈这盐的买卖。请!”萧羽首先起身,神色不卑不亢。
在一处山岭之地,两边的陆地突出海面,就像一个人儿双臂环抱,将一大片海水拥进了怀里。而这片几乎成一微型内海的地方,在最高潮线以上、海岸相对平缓之处,筑起了一块一块的浅水池子,池子边沿是红砖砌成,池底敷上一层水泥。就像鱼塘一样,制成。不同的是,鱼塘放养的是鱼儿,这里确实晒盐。
这些池子海水都不深,方方正正的,一块接一块占据了很大的一片海滩,在外面关了海水,远远看上去,除了没有水稻,和江南的水田一个样。
来到这里的中年人显然是个博识的人,据中年人所知。现在所海边渔民大多是将海水煮盐。
海盐,最原始的制取方法是“煎”“煮”法,用盘为煎,用锅为煮,史称“煮海为盐”。经过十数世纪的实践改进,由直接用海水煎煮,改为淋卤煎煮。用煎煮法制取海盐不但产量低,而且质量差。
拿着一个大大的铁锅,将海水倒进去。就是烟熏火燎地熬上一个晚上也只能熬出一把盐。如果单单这样还能够上自家的用度,可刘由在时,繁多刁苛的税课就要交上不少的盐卖掉才能补齐。而刘由家里那几万贯钱里面不少就是温家坞百姓辛辛苦苦熬出来的盐卖得的血汗钱。
税目大多为中央制定,地方多不敢擅自增加。但税课却不同,不仅是元代,就是后来的明代清代税赋之事若不是请个浸十来年的老吏幕僚也未必能弄得清楚,研究出里面的弯弯绕绕。
元代税粮分为丁税和地税两种。丁税每丁粟二石,地税每亩粟三升。诸色户计按照各种规定分别交纳地税和丁税中的一种。儒、僧道户种地纳地税,不纳丁税。军、站户也不纳丁税,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