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厨要靠吃家,要靠他们扬名,要靠他们品出那千分之几的差别。最好能碰上孔夫子,孔子曰:“食不厌精,烩不厌细!”
改革方案就这么定下来了,包坤年是立了功的,他后来表现得也十分积极,我指向哪里他打向哪里。我也为他的进步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至于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把我打得半死,那是后话,暂且不提……
我当时把全部精力都扑在改革上,每晚回家都在十一点之后。我改了店堂,换了门面,写了大红海报张贴街头,还向报馆里投了稿,标题是:名菜馆面向大众,大众菜经济实惠!
开张的那一天,景象是十分壮观的。老头老太结伴而来,还搀着小孙子、小妹妹。那些拉车的、挑担的、出差的,突然之间都集中到店门口。门前的黄包车、三轮车、马车停了一长溜。这种车水马龙的情景解放前我也曾见过,可那是拉着老爷太太们来的;老爷太太们美酒高楼,拉车的人却瑟缩在寒风里。如今瑟缩的人们都站起来了,昂首阔步地进入店堂,把楼上楼下两个像会场似的堂口都挤得满满的。一时间板凳桌子乒乓响,人声鼎沸如潮水,看起来有点混乱,可那气氛实在热烈!服务员上菜也很迅速,大众菜,大众汤,都用不着现做,汤装在木桶里,菜装在大锅里,一勺一大碗,川流不息地送出去。店门口的行人要靠右走,进出连成两条线,如果用门庭若市来形容,那是十分贴切的。
朱自冶和他的吃友们居然也来了,很好,我倒要看看你们今天想吃点什么东西!谁知道他们先在门口看看广告,再到店堂里瞧瞧热闹,俯下身去看看大众菜,鼻子吸了那么几吸,然后带着不屑一顾的神情走出去,还相互拍拍打打地发笑哩!我见了义愤填膺:“反对吧,先生们,我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叫你们反对!”
老头老太的反应可就不同了:“啊哟,以前只听说这家菜馆有名,越有名越不敢来,今天可算见了世面!”
挑菜的农民也说了:“这菜馆我以前来过几回,都是挑着青菜进后门,一直送到厨房里,从来不敢向店堂里伸头!”
多么深刻的写照呀,多么自豪的语言,人民的称赞使我忘记了疲劳,感动得心都发抖。不管将来的历史对我这一段的工作如何评价(放心,它无暇顾及),可我坚信,当时我决无私心,我是满腔热忱地在从事一项细小而又伟大的事业!
当时,我们的领导也到了现场,看了也很满意,虽然秩序有点混乱,那也是前进中的缺点,要我们好好地总结提高,然后推向全行业。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鸣鼓而攻(1)
这一下朱自冶可就走投无路了!尽管我们的经验很难推开,许多名菜馆都是敷衍了事,弄几只大众菜放在橱窗里装装门面。可是风气一开,那苏州名菜便走了味,菜名不改,价钱不变,制作却不如从前那么精细。朱自冶有一张什么样的嘴啊,他能辨别出味差的千分之几哩!一吃便摇头,便皱眉,便向人家提意见。朱自冶看错皇历了,这时候再也没有人把他当作朱经理,资本家三个字也不是那么好听的。有钱又怎么样,不许收小费,你爱吃便进来,嫌丑请出去,反正营业额的大小和工资没有关系。如果依了你朱自冶的话,还要落得个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臭名气!
朱自冶怎么受得了呀,他每吃一顿便是一阵懊丧,一阵痛苦,一阵阵地胃里难受。每天都觉得没有吃饱,没有喝够,看到酒菜却又反胃。他精神不振,毫无乐趣,整天在大街上转来转去,时常买些糕点装在草包里,又觉得糕点也不如从前,放在房间里都发了霉,被我的妈妈扫进垃圾堆。那个很有气派的小肚子又渐渐地瘪了下去。
有一天晚上,朱自冶居然推门而入,醉醺醺地站在我的面前:
“高小庭,我……反对你!”
资产阶级开始反扑了,这一点我早有准备:“请吧,欢迎你反对。”
“你把苏州的名菜弄得一塌糊涂,你你,你对不起苏州!”
“这是你的看法,菜碗没有打翻,一塌糊涂是谈不上的。是的,我对不起苏州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对苏州的人民我可以问心无愧!”
“你你……你对不起我!”
“是的,应当对不起你,因为你自己也是资产阶级!”
“小庭啊,人可要凭点儿良心,这些年来我可没有亏待过你!”
朱自冶语无伦次了,他竟然想揭下伤疤当膏药贴,这就惹得我火起:“朱经理,我是对不起你,也对不起你的朋友;你的朋友中有三个是地主,有两个是在反动党团特的册子上登过记的,还有三个是拿定息的,包括你自己在内。别以为定息可以拿到老,这资产阶级总有一天要被消灭!”
朱自冶吓了一跳,以为我们的政策又要改变。对他来说吃当然很重要,消灭却是性命攸关的。他的酒意消掉了一半,不由自主地向后退,掏出一根前门牌香烟塞过来,被我用一根飞马牌香烟挡回去。他乘势把香烟一叼,吸了一口:“该死,今天托人到常熟去买了一只叫花子鸡,味道还和从前一样,不免多喝了几杯,这就糊里糊涂地跑到你家来了。咦,我是从哪个门里进来的呢!”朱自冶想夺门而走了。
“慢点!”
朱自冶站住了。
“朱经理,如果我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的话,那就是我没有告诉你一句最要紧的话:你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要逐步地学会自食其力!”
“是的,我一定铭记。”
从此以后,我很少碰到朱自冶,他当然也不会再来向我表示反对。我对他倒是十分关心,常常向妈妈问起。妈妈说她也不清楚,经常不见朱自冶回家,房间里一股霉味。我想,朱自冶也许是去干什么了吧,吃是终身的必需,总不能是终身的职业。
隔了不久,包坤年来向我汇报,他经常向我汇报。
“不得了,杨中宝他们开地下饭店了,是专门为资本家服务的,每天晚上赚大钱!”
“可当真?”
“一点不假,是我亲眼看见的,地点就在你家东面的五十四号里,天天晚上有许多资本家在那里聚会,杨中宝烧菜,一个妖里妖气的女人收钱!”
包坤年说得有根有据,我怎能不问不理?立刻到居民委员会去调查,找杨中宝来谈话,一问一查又找到了朱自冶的踪迹。
朱自冶开始隐退了,他对饭店失望之后,便隐退到五十四号的一座石库门里。这门里共有四家,其中一家的户主叫作孔碧霞。孔碧霞原本是个政客的姨太太,这政客能做官时便做官,不能做官时便教书,所以还有教授的衔头。苏州小巷里的人物是无奇不有的。据说,年轻时的孔碧霞美得像个仙女,曾拜名伶万月楼为师,还客串过《天女散花》哩!可惜的是仙女到了四十岁以后就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解放前夕,那政客不告而别,逃往香港,把个孔碧霞和一个八九岁的女儿遗弃在苏州。
孔碧霞年轻的时候打扮惯了,也可能是由于登过台的关系,所以举手投足、顾盼摆扭等都讲究个形体美。讲究得过了分便变成矫揉造作、搔首弄姿;特别是在无姿可弄而要硬弄时便有点怪里怪气。苏州话骂人也不是那么好听的,人家暗地里叫她“干瘪老阿飞”。
朱自冶一贯的不近女色,为什么突然之间和孔碧霞混到一起去呢?很简单,那孔碧霞烧得一手好菜!
孔碧霞数十年的风流生涯,都是在素手做羹汤中度过的。她丈夫的朋友都是政界、实业界、文化界的高雅得志之士,像朱自冶这样的人是休想登堂入室的。什么美食家呀,在他们看起来,朱自冶只不过是个肉头财主,饕餮之徒,吃食癞皮。哪有一个真正考究吃的人天天上饭店?“大观园”里的宴席有哪一桌是从“老正兴”买来的?头汤面算得什么,那隔夜的面锅有没有洗干净呢!品茶在花间月下,饮酒要凭栏而临流。竟然到乱哄哄的酒店里去小吃,荷叶包酱肉,臭豆腐干是用稻草串着的,成何体统呢!高雅权贵之士,只有不得已时才到饭店里去应酬,挑挑拣拣地吃几筷,总觉得味道太浓,不清爽,不雅致。锅、勺、笊篱不清洗,纯正的味儿中混进杂味,而且总有那种无药可救的、饭店里特有的油烟味!朱自冶念念不忘的美食,在他们看起来仅仅是一种通俗食物而已。他们开创了苏州菜中的另一个体系,这体系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和文化素养的结晶,它把苏州名菜的丰富内容用一种极其淡雅的形式加以表现,在极尽雕琢之后使其返乎自然。吃之所以被称作艺术,恐怕就是指这一体系而言的。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鸣鼓而攻(2)
孔碧霞的烹调艺术,就是得之于这一派的真传。她在当年的社交界是个极其有名的姨太太,会唱戏,会烧菜,还会画几笔兰花什么的。二十多年间她家的庭院里名流云集,两桌麻将让八个男人消遣,一桌酒席由她来作精彩的表演。她家有一个高级的厨娘,这高级的厨娘也只能当她的下手!
朱自冶被逼得走投无路之后,偶尔听到他的一位吃友谈起,说是五十四号里有个孔碧霞,此人当年如何如何,如何身怀绝技。
朱自冶一听便笑了:“你老兄是说吃解馋的吧,好菜怎么能在家里做呢。你没有那么多的佐料、高汤,没有那么大的炉火与油镬,办不成的。”
“不信?那也没有办法,我请不动那位尊神。她根本就不把我们这些人放在眼里。解放前我想尽天法也没有打得进去……对了,近几年来听说她的家境不好,手头拮据,也许看了孔方兄的面上,能为我们操办一席。你家和她靠近,去试试。”
朱自冶病急乱投医了,他为了吃总会干出一些冒冒失失的事体;他冒冒失失地去敲五十四号的大门,径直说明来意。
如果是在解放前的话,孔碧霞不把朱自冶赶出来才怪呐!可那孔碧霞不如朱自冶,她没有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