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经的政治书:国际政治梦工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正经的政治书:国际政治梦工场-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女人,说了句“希望你懂一些”,已令赖斯萌生对俄一鸣惊人的念头。9·11 后,美国外交原本偏重中东、中亚,但赖斯接任国务卿以来,却逐步将注意力放回俄罗斯,不但公开加紧围堵政策、策划俄罗斯邻国的颜色革命,更利用美国在国际金融的关键地位唱淡俄罗斯新兴能源经济,难怪日氏说她“比岳母更恶毒”,是“自卑与自大的结合体”。其实,也许赖斯的处女情结,只是要有所发挥地“打好那份工”,不过分投入,就不能出戏,说起来也挺无奈。曾几何时,俄罗斯研究是美国大学的大热科目,今日代之而起的却是中国研究,唯独赖斯处处念及本行。当中国热冷却、汉学家不能转行,西方自然就有“反华老处”诞生,那时候,中国外交的挑战就大了。
  说回《哈利·波特》,恩不里居虽然魔法不行,但不得不算是现代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可能也是为了要尽展所长,才无限效忠魔法部。例如被她辞退的占卜学教授崔老妮,就是公然的神棍,可见她倒不是没有眼光。罗琳安排她惹厌地出现,其实就是讽刺类似被逼上梁山、具有专业质素、但犹抱琵琶地不愿放弃女性身份的老处政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伏地魔与希特拉:哈里波特的和谐大同社会
《哈利·波特》另一个高度政治化的角色,自然是头号反派伏地魔。作为“黑暗魔王”,自然有当代西方年轻读者当他是拉登,但这是毫无根据的,反而他的角色设定更接近这一代已开始陌生的希特勒。作为疯狂种族主义者,讨厌非纯种巫师,有童年阴影,有毁灭文明的倾向,精神分裂,崇尚武力,不懂爱情,却同时恐惧死亡,这些都是希特勒广为人知的造型。最有趣的是伏地魔本人同样不是纯种巫师,却又要拼命掩饰,正如近年有研究指希特勒居然有犹太人血统,因为他的祖母曾为犹太富翁打工,而希特勒的父亲据说就是二人的私生子。这丑闻无论真假,都成了希特勒一生的心病,因此他未大规模逼害犹太人前立的第一条带有歧视性的德国法律,就是禁止本国女人为犹太人工作。相传希特勒死前,曾聘请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为他训练演讲,就好比伏地魔邀请同属非纯种巫师的哈利加入其阵营般讽刺(参见《拜见希特勒》)。
  通过阅读反伏地魔的斗争、邓不利多身为校长的出柜、设定建制派老处女强人为反面教材,《哈利·波特》的左翼政治正确倾向,就表露无遗。再让我们看看其他例子:在整部小说、整套电影中,罗琳不断歌颂人和动物和平共处的大同世界,以抗衡伏地魔阵营强调的血统论,明显是她支持多元文化主义、反对种族主义的证明。哈利·波特生活清贫,不爱名牌,专爱和半人马、天狼星一类边缘角色交朋友,反映了他拥抱第三世界、反对全球化经济和文化整合。学校主角们不断挑战教条,作弄讨厌的恩不里居,反映罗琳支持英国前首相马卓安的平民化教育改革。虽然《哈利·波特》轴心情节是“反恐”—和伏地魔斗争,而且批评妥协的绥靖主义者,似乎合乎布什主义的极右精神,但作者刻意将战场抽离于民间和正常人,强调反恐和平民无关,依然多少符合自由主义的反战精神,可谓从一而终。
  

回到现实:罗琳的左翼偶像.哈利仔*演出
事实上,罗琳从来没有隐藏自己的政治取向,在访问时承认自己以激进社会运动前辈米特福德女士为偶像。这位米特福德生于显赫家庭,兄弟姐妹都疯狂热爱政治,立场却各走极端,既有公开的纳粹主义者,也有像她那样的共产主义者,一家人在二战前后因政见不同而反目成仇。米特福德曾独自支持西班牙内战,著作甚丰,一度成为共产党员,晚年在美国推广“调查式报道”(Investigative Journali*),颠覆了新闻工作的旧常规,对日后米高摩亚一类带明显个人立场的半纪录片有启导式影响。罗琳说,她14 岁时读米特福德的著作就被“影响了一生”,《哈利·波特》的反种族主义倾向,似乎就是源自米特福德的反纳粹经历。既然米特福德左得那样彻底,罗琳也被西方保守派视为亲共人士,担心她的作品是带有左派政治色彩的儿童糖衣炮弹。未有邓不利多出柜等事件前,教会保守派已批评《哈利·波特》“歌颂巫术”、“远离神的温暖”,是“魔鬼的作品”,尽管罗琳后来自招为苏格兰教会信徒,“相信上帝而不是魔术”,但也未能逃过现代宗教审判。罗琳公然通过儿童文学“鼓吹”同性恋,严重冲击教会捍卫的传统家庭道德观,根据香港淫审处的道德准则,已足以被“强烈劝吁”,而在新保守风潮盛行的当代美国,她被要求“滚回生下她的撒旦身边”,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哈利·波特》的作者有如此倾向,小说和电影情节反映了她的信念,潜移默化下,从小到大饰演哈利仔的演员雷德克里夫自然多少受到熏陶,不可能是保守家长一厢情愿的乖乖仔。他现在估计已有逾亿港元身家,比好些一流球星更富有,但他并没有满足,反而不断希望“去哈利化”以免永远被定型,特别是不想继续当纯情小男生。因此,他决定出演经典舞台剧《恋马狂》(Equus ),该剧讲述少年人马交,本身已相当大胆而广富争议,足以为“白马王子”一词回复本来定义。饰演患上枯燥症的少年马夫的雷德克里夫,更毅然坚持正面*演出,惹来同一批保守主义者和家长猛烈抨击,认为他是骑劫了《哈利·波特》的少年偶像形象,教坏下一代去*。而引导他走入“歧途”的,自然是罗琳,因为他的*演出,和罗琳对《哈利·波特》台前幕后书内书外的布局,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延伸影画:
  * 《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美国/2005)
  * 《魔戒传奇》(The Lord of the Rings)(美国/2001…2003)
  延伸阅读:
  * 《Harry Potter’s World: Multidisciplinary Critical Perspectives(Pedagogy and Popular Culture)》(Elizabeth Heilman Ed:Routledge/2003)
  * 《Harry Potter and Philosophy: If Aristotle Ran Hogwarts》(D*id Baggett Eds:Open Court/2004)
   。 想看书来

女王 (The Queen)
时代背景 公元1997 年
  地域背景 英国
  电影制作 英国/2006/97 分钟
  电影导演 史蒂芬·弗里尔斯
  电影编剧 彼得? 摩根
  电影演员 海伦·米勒/ 迈克尔·辛/ 詹姆斯·克伦威尔/ 西尔维娅·西姆斯
  剧情简介 当黛安娜王妃意外死亡的消息传出后,世界震惊。大众对英国皇室产生了怀疑,皇室信誉急剧下降,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这时并没有站出来,而是和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宫巴尔莫罗堡的高墙之后。首相托尼·布莱尔一上任就要面对国内日益高涨的反皇室情绪,压力颇大,他必须尽快找出办法,令女王和人民的关系再次和睦起来。
  英国王室剩余价值论
  “申报利益”是一句潮语,我得招认自己是英女王粉丝。她那套不轻易表露情感,不为小事大惊小怪,永远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人生态度,即她认为的“英国美德”,如今已成追忆。海伦·米勒在电影《女王》演活英女王,和一般的模仿秀不同,观众唯有通过她的演技、配合导演小心翼翼的布局,才能逐渐发现王室在现代社会的剩余价值,才明白女王大半生的冷酷、近十年的不太冷,大概都别无选择。
  

电影对后911布什的暗讽
《女王》表面上说的完全是英国的故事,其实不尽然,因为它不断和美国作对比。每当改革派提出废除君主立宪,君主派最形象化的响应,就是国王让政客学会谦卑,否则“英国总统”变成国家元首,就像美国总统那样自称代表民意和“神意”,在国家危急时可能毫无制约。电影中,女王幕僚罗宾.简福林爵士偷偷对首相布莱尔说,女王依然相信王室代表“神”,布莱尔叫对方不要把神牵扯进来,这其实已和布什9?11后言出必神的作风针锋相对—毕竟,神权是布莱尔不能掌握的。末段女王提醒布莱尔,他也必会遇见突如其来的负面民意,暗示只要有她在,政府的低民望、国民对国家的信念,就可以两者区别,这也是讽刺布什近年的低民望和美国人的国家认同被捆绑在一起。
  回到现实,英国君主立宪制屹立未倒,全赖三派理论苦苦支撑。感性的说法相信君主一世二世三世地延续历史,比民选领袖更能周而复始地代表“国格”。理性的说法认为法律赋予虚君仪式性权力,才能在行政上区别“国家”和“政府”这两个概念,并为它们确立纯哲学性的主从关系。至于理性和感性之间的灰色地带,更是王室残存的基石。女王一生拒绝接受“诉心声”访问,以为个人道德足以成为公共领域的典范,就是因为王室在君主立宪制成形后,一直是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互动枢纽;法律不能/不适宜带动的道德、伦理、国家价值等议题,往往能借用王室成员起居饮食的私人领域推行。从这角度看,英女王内敛的性格就容易理解了:她的角色若被一般政客承担,政客必会乘机出风头,将礼仪政治化。假如连王室也像戴妃那样玩民意游戏,在女王看来,王室其实是少了存在价值。当国家遇上二战或9?11 一类危急关头,政客形象始终难以超然于日常利益,带领国民的若是他们,未免有欠说服力。王室虽然生活豪华,但其实不能有自己,这样才能拥有国家的最高象征权力。起码,女王一生都是这样想的。海伦·米勒的演绎掌握了这一关键,难得。
  

乔治三世、维多利亚之后的孤家寡人
不过并非每任英王都如此内敛。伊丽莎白二世这方面的自我设定,比前任都严格。以和她一样在位超过50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