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影像力-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代周刊》推选为”21世纪世界百名青年领袖”之一。被《新周刊》和新浪网联合评选为全国十大新锐青年。被《中国青年》杂志评选为将影响下个世纪的100位青年人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授与文化和平奖。
  1989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张元,没有去任何一个电影制片厂,而是自筹资金23万,拍了中国第一部独立制作电影《妈妈》,后来挂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厂标,全国发行只卖出3个拷贝。
  从1989年到现在,张元一共拍摄电影、纪录片16部,其中6部通过审查,获准公映。张元的电影题材涉及患幽闭症的儿童、前卫艺术家、无业游民、精神分裂者、同性恋者、重刑犯人、变性人……因为这些电影题材太独树一帜,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张元的电影惨遭冰冻,无法在国内公映。
  作品列表:
  电影:《妈妈》(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评委会奖和公众奖、柏林电影节最佳评论奖、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大奖);
  1992年的《北京杂种》(获瑞士洛迎诺电影节特别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1996年的《儿子》(获鹿特丹金虎大奖与最佳评论奖);
  《东宫西宫》(正式入选1997年法国嘎纳电影节、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奖、获意大利托米那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以及斯洛文尼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1998年的《过年回家》(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大奖等四项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西班牙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数字电影《金星小姐》。
  2002年《绿茶》、《江姐》
  纪录片:《广场》(获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意大利国际民族电影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奖);
  2001年的《收养》。
  MTV:1990年的《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与《一块红布》(分别获得美国MTV亚洲最佳MTV奖与旧金山金门特别奖);
  1994年《飞了》;
  1999年的《疯狂英语》(获米兰电影节最佳影片)。
  张元对话录
  时间:2006年3月
  地点:北京夕照街5号
  《星库》(以下简称《星》):你小时侯生病的经历和你后来的电影关注‘边缘状态的人’有关吗?
  张元(以下简称《张》):小时候得过一场肾病,吃药吃成了个胖子。后来肾病好了,又得了喘气病,小学上体育课,要围着操场跑很多圈,跑完之后,像要死了一样难受。我每次犯病的时候,我爸就围着床转,看着我上气不接下气,搓着手没办法。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我能顺畅地呼出和吸入每一口空气。那时我奶奶对我讲,日子混过去就得了。
  某种程度上可以把两者联系起来,但什么是边缘,什么不是边缘?
  《星》:1999年,对你来说很特别,过年回家》通过审查,在国内公映了。
  张:筹拍《过年回家》之前,我和编剧朱文、宁岱、余华去了30多个监狱。这是我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因为它不仅在国际上获奖,也终于能与国内观众见面了。
  《星》:2002年,你一下子拍了3部风格不同的电影——《我爱你》、《江姐》、《绿茶》,其中,你的转变,会不会被认为越来越商业化?而这种种尝试,是不是说明你一直在寻找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张元 饱满的灵魂和感情(2)
张:说商业化也没什么。我的很多电影没有机会在国内上映,但有些影片也是很商业的,像《过年回家》就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过。至于说到表达方式,的确,去年我拍了3部不同形态的电影,可以算是比较焦躁地寻找一种表达自己情感的语言方式,《绿茶》已经开始接近我所要的状态和风格,我开始清楚创作风格的方向在那儿,以后的作品会将这种风格和表达方式沿袭并探索下去。
  《星》:你的戏曲电影《江姐》一直都没有公映的原因,我从院线方面得到的回答是它不会有太多观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江姐》一直没公映应该说是市场问题,不过在《绿茶》之后,它就会和观众见面了。其实拍一个作品的感受不会那么煽情,我只是很冷静地完成这样一个影片,也许它不会有很好的票房,但我相信它会有很好的效应。
  《星》:我看过《绿茶》的文学剧本,金仁顺当时的短篇怎么打动了你?
  张:王朔向我推荐了这个短篇,只有8000字,但很打动我。我觉得写得非常有意思的是两个人的关系,是一种非常准确地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情感,那种感觉既真实又有诗意。后来我邀请作者金仁顺到北京,完成了《绿茶》的文学剧本。
  《星》:你和姜文合作愉快吗?
  张:我和姜文是老朋友,我觉得他很适合陈明亮这个角色。他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他塑造的很多形象我都很喜欢,也很喜欢他导演的作品。我和他合作很轻松,他是一个很认真、很执著,很有追求精神的一个演员。
  《星》:很多观众都习惯了姜文的硬派形象,在《绿茶》里,他只是一个和另一个女人发展情感的男人,他把握得好吗?
  张:把握得很好。我觉得展示了他的另外一面,塑造了另外的一个形象,实际上姜文是一个非常细腻的人,他对情感的表达非常纤细,很打动我。
  《星》:赵薇呢?她在两个角色间的转换自然吗?从剧本来看,朗朗是那种颠倒众生的女人,她给人这样的感觉吗?
  张:我和赵薇是第二次合作了,在《绿茶》里,她表现得很复杂,将角色表现得很好。你说的颠倒众生,是商品化和职业化里的问题,但在生活里,你要征服的,永远只是一个人。两个人之间真正的情感交流是由这两个演员来传达的,至于他们是否传达出了,只能由观众来看了。
  《星》:《绿茶》遭到评论家的质疑。
  张:你觉得呢?他们现在能有什么看法?我曾经听过一个电影评论家说:艺术家是豆腐,我们就要把他们切碎了做成一碗汤。这句话我听了很奇怪: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立的灵魂,心是自由的。就切成豆腐片,他会感到不舒服……
  其实在拍完《东宫西宫》之后,我已经厌倦了地下电影的模式。《东宫西宫》发行了四十五个国家,得了十几个奖。但在祖国的观众没有看到这部电影。我心里很部平衡。那之后我就开始转换操作模式。
  我可以给你一个线索:其看看西方艺术史吧,其看看文艺复兴出现的原因。在那之前,艺术家都为教会服务;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艺术家开始满足有地位的资本家的需求。慢慢的,艺术创作中出现了生活中真是的形象。我的意思是说:要研究艺术家的转变,就得研究其服务对象的转变……
  《星》:“第六代导演”几乎个个是拿奖高手,在国际上得奖有个速成公式——边缘文化+本土特色+被禁……你怎么看?

张元 饱满的灵魂和感情(3)
张:参加影展、电影节拿奖,其实就是把作品放在评论界的菜刀底下的过程……这是整个社会的习气——作秀。但只是世俗生活必须的一部分。但我认为它和艺术无关。
  我给你打个比方:敦煌是伟大的艺术作品吧?但它的画匠大多是囚犯——艺术家有时候必须戴着镣铐跳舞。再拿我这回拍的《看上去很美》举例:我们拍的是孩子的世界,其实完全是成人世界的折射。成人中有棱角的也要被磨平,变成世俗中的规律作品。
  《星》:谈谈你的新片吧,听说你为《看上去很美》筛选演员时,看了十万张小男孩的照片?
  张:实际数字可能还超过这个。我看小说的时候,就觉得找个小号“王朔”最适合这个角色,我向王朔要他小时侯的照片,他死活不给我,我只好按自己的想象找了。
  《星》:《看上去很美》改编自王朔的同名小说,你为什么选择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小说和电影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张:《看上去很美》1999年就出版了,当时我非常喜欢,在王朔目前为止出版的小说中,它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也是最幽默、最有趣味的一部。小说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里面经常出现大人和孩子之间的身份互换,有时候王朔用大人的身份去回忆过去,有时候又从孩子的视角去观察,这种互换带出非常冷、但又非常幽默的气氛。拍电影时,我主要选取了小说的前三分之一部分,也就是集中在幼儿园发生的那个部分。
  《星》:为什么只选取幼儿园部分呢?
  张:因为幼儿园是三岁到六岁儿童的世界,但这个儿童世界也可以被看作成人世界的折射,或者说,它是成人世界的寓言。
  《星》:寓言具体指的是什么?
  张:我认为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灵魂和尊严。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一样的,孩子的心里也有群体和个人之分,但孩子的孤独更加悲哀。所以我在电影的后半部,做了一个变奏的处理。影片的前半部分显得轻松幽默,但我不希望我的电影仅仅给大家带来快乐和愉悦,同时也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这个思考就是:儿童的世界是值得我们大人尊重的,童年的世界是值得我们回忆的,童年的世界是能够给我们成人的世界、成人的思维带来一定参考意义的。
  《星》:那么变奏是从哪个地方开始的呢?
  张:影片最重要的一幕是方枪枪在梦游之后,把自己夜里的遗尿留在了南燕的床上,随后老师们把他抱走,让他站在一张桌子上,把他围在中间。这时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很长的方枪枪的特写,是他从笑到哭的过程,这里就是变奏的开始,它代表着方枪枪的转变。这其实是我拍这部电影前最早想到的一个镜头。
  《星》: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它对你本人有什么影响?你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