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西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试说西夏-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我能让你这么轻易地走了,那我也太对不起祖宗了,于是党项兵顺着唐军逃跑的路子就开始往家里拉东西了,不但没亏还发了一笔小财。李嗣源武力解决夏州问题的尝试失败了,他只好把这个“哑巴亏”继续憋在肚子里生火,可也没辙啊,又授予李彝超检校司徒、定难军节度使的头衔,继续承认夏州的实际独立地位。李彝超一看也不能真的和李嗣源彻底闹翻了,也继续做后唐名义上的藩属,继续向洛阳的朝廷称臣纳贡,贡品是五十匹战马,这下李嗣源真的是亏大发了!

  李彝超与唐军这一战,打出了威望,打出了勇气,打出了党项人民的精气神。经此一役,夏州李氏获得了唐军撤时遗弃的大批武器,这可是大大增强了夏州军队的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战也更加坚定了夏州人民“跟着李家有饭吃”的信念。夏州李氏从这一役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看到了自己作为一支政治势力独立发展和进一步建立独立的夏州王国的可能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章 五代图存(5)蠢蠢欲动
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二月,李彝超卒。按照夏州的基本规律,李彝超的弟弟李彝殷接管了夏州的军政大权。这个李彝殷可不是一般的人啊,现在他叫李彝殷,可是后来他的名字就变成了李彝兴,为的是避讳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老爹赵弘殷的讳。照这么推算的话,这个李彝殷最起码是跟了八个中原的皇帝,纵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历朝历代都是吃香喝辣,这和李家的“鸵鸟”政策是分不开的。

  李存勖拼了老命才夺到手的所谓“天下”刚过了十几年就被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给抢过去了,“天下”变成了姓石的。石敬瑭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人物”,他最出名的事有两件:一件是为了巴结契丹,他老人家以四十岁的高龄,亲自跑到契丹向着当时才三十多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叫了声“干爹”。另一件是,就是他亲手打开了契丹“南下牧马”的大门,中原王朝用以抵御草原民族的“幽云十六州”被他当成了礼物送给了“干爹”。后晋建立以后,李彝殷接受哥哥的教训,对中原政权恭恭敬敬,丝毫不敢怠慢。我们“儿皇帝”石敬瑭一看也犯不着得罪夏州,同样加了李彝殷同平章事,也就是以宰相身份领节度事。不过这也就是个虚名,夏州也看重的还是那五个字——“定难军节度使”。夏州的天又一次撑住了,没几年“儿皇帝”死了,他的儿子石重贵即位,也就是晋出帝,晋出帝也不忘了好好地拉拢夏州一番,于是又给李彝殷加上了检校太师的头衔。

  李彝殷吸取哥哥的经验教训,知道自己现在的“斤两”还跟中原朝廷不成比例,于是开始几年也就没做什么冒尖的事,后晋也不想招惹这个夏州这块“硬骨头”,于是两家相安无事,还和睦相处了几年。夏州和中原王朝之间睦邻友好,可自己的后院却着起了一场大火。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李彝殷的老弟弟绥州刺史李彝敏跟哥哥闹起别扭来了,这是我们看到的夏州第二场内乱。要说石重贵对夏州还真是不错,居然没有趁着党项拓跋氏内乱的时候,趁机把夏州给吃了,反而派兵帮着李彝殷来平乱来了。我以前都想不明白当时是不是石重贵的脑袋进了水,这么好的一次机会他就这么给放过去了,难道是夏州李家的人品还没败到底不成!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石重贵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为他对契丹已经动了“不臣之心”。夏州后院的火灭了,李彝殷对于“义务消防员”石重贵也存了一份感激,从此以后也就踏踏实实地在夏州做起了他的“土财主”,自己在家好好地休养生息,养肥养膘了。

  石重贵这小子脑袋进水了,但是人还有那么点骨气。他老爹甘心当什么“儿皇帝”,可他却不乐意做什么契丹人的跟班的,“为邻为孙则可,无臣之理”。你是皇上,我也是当头的,我干嘛要服你个耶律德光啊。这下可把耶律德光给惹毛了,打开“幽云十六州”的大门就到中原找石重贵算账来了。石重贵一看人家找上门来了,自然也不敢怠慢,这时又想起了夏州李家来了。李彝殷被封了个契丹西南面招讨使,参与抵御契丹的侵略。可这李彝殷来是来了,可是还是秉承他夏州老李家的“光荣传统”,带着四万大军西渡黄河就没了动静,就在旁边看着契丹和后晋在那对掐。这后晋毕竟是靠着契丹得下天下的,自己是真的没什么真本事。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底,耶律德光入汴梁,亲手绑着“干孙子”就打道回府了。李彝殷一看后晋倒了,连犹豫都没犹豫,直接就去叫耶律德光大哥了。本来嘛,我夏州“地小兵微”,当然“有奶就是娘了”,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这耶律德光也是倒霉,刚收拾完自己的“干孙子”,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呢,就让他那个“干儿子”的好兄弟,他的“干侄子”刘知远给撂在中原了。开运四年(947年),太原节度使刘知远摇身一变,成了大汉皇帝。李彝殷没二话,又跟了姓刘的混了。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刘知远的儿子后汉隐帝刘承祐为了笼络夏州李家,授李彝殷为侍中。李彝殷踏踏实实地坐在夏州打量起中原,怎么看中原也除了地方比夏州大以外就没有一点他能看得上眼的。自己夏州虽小,可是人民一心啊,虽说有那么两次内乱,但是夏州现在不还是姓李吗。可再看看中原,二三十年光姓就换了三家了。只要手里有点兵的,就连石敬瑭那么狗熊的东西都能“称孤道寡”的,有什么了不起的。所以,李彝殷也就打起了中原王朝的主意了。当然了,他也知道自己的本钱确实有限,也就想了个生财之道。自唐末以来,夏州李家都是走的勤王这条路,现在他还是在这上面琢磨起来了。凡是中原政权的藩镇有不服朝廷的,李彝殷还是打着“勤王”的旗号跑来京都,可是暗地里去和他们勾结在一起,出兵相助,条件嘛,忙也不是白帮的,哪个节度使不得好好巴结一下夏州李家啊。第一个给李彝殷送银子来的,就是护国节度使李守贞。

  李守贞当初也是跟着刘知远打天下的有功之臣啊,他造反是为了啥呢?问题出在他那个没过门的儿媳妇身上。他这个儿媳妇可不是一般人,她就是以后后周一代圣主柴荣的皇后——符后。符后一开始嫁的是李守贞的宝贝儿子李崇训,有一天一个算命的一见到她,那是惊为天人啊,非要说她老人家那是母仪天下的命啊。李守贞一听可就乐开了花,我儿媳妇都能母仪天下了,那我是不是就是该当皇帝了呢?于是李守贞也就纠集着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一同叛汉,派兵扼守潼关,李守贞自称秦王,做起了他那“千秋家国梦”。可惜啊,符后那确实是皇后的命,可是这皇气却没出在他河阳李家。

  李守贞打起了后汉的主意,当然也就忘不了趴在夏州的李彝殷了。他也知道李彝殷的脾气,派人持重金到夏州,希望李彝殷出兵相助。李彝殷看了看形势,觉得现在出手也能在中原捞一把了,这好事何乐不为啊,随即率军向潼关进发,跑到延州城下为李守贞摇旗呐喊来了。很可惜,李守贞这三个家伙是“中看不中吃”,后汉隐帝派枢密使郭威率领大军,很快就包围了叛军。李彝殷实一看风头不对,我夏州可是从来是“有便宜就上,有困难就让”的主儿,干嘛要跟着你个倒霉的李守贞送死呢,一句话“收拾行李,回家”。

  回家归回家了,可我也不能白出来一趟,怎么也得带点什么回去吧。这样吧,那个静难从唐末就归了我夏州了,可是他凤翔李茂贞一直占着不给,现在怎么也该还我了吧。这时的后汉小皇帝刘承佑一看,给就给吧,反正我也管不过来你。就这样,夏州下辖由四州变成了五州,李彝殷也被加封了中书令,这个便宜算是又占上了。

  这次李彝殷伴随“三镇反汉”的出兵,是夏州政权第一次主动出兵中原。这次出兵是在“中原王朝多变故”的刺激下进行的,夏州已经对中原王朝充满了轻视之心。虽然本次出兵没有付诸什么实际行动,还是在后面“摇旗呐喊”,但是却第一次暴露了夏州李家对中原的野心。这也就意味着夏州李家终于准备放弃自李思恭以来就沿袭的“鸵鸟”政策,一个即将和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的政权终于在蛰居百年之后蠢蠢欲动了。

第八章 五代图存(5)天下大势
历史的车轮又向前迈出了一步,而迈出这一步的人就是帮着后汉平定了“三镇之乱”的大名鼎鼎的“郭雀儿”——郭威。

  要说这郭威一开始那真的是一心一意地帮着后汉打天下,可是他越是这么忠心,小皇帝刘承祐就越看着心里不踏实。这也怪不得小刘皇帝,在五代那个时候,只要手里有点兵权的人谁都想当几天皇帝,更何况你个“功高盖主”的郭威呢。但是,小皇帝也不会办事,年轻毕竟是年轻,他不敢去找郭威的麻烦,就拿郭威在京城当人质的家人开了刀,把郭威来了个满门抄斩。柴荣后来为啥娶了李守贞那个据说“母仪天下”的儿媳妇啊,就是因为他老婆也在京城里掉了脑袋。小皇帝这么对老郭,那他还不反等什么啊。后汉乾祐四年(951年),后汉邺都留守郭威在出兵契丹途中,被兵士“黄旗加身”,后与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实内外呼应,举兵攻入汴梁,杀死隐帝。郭威即皇帝位,国号周,还是建都于汴梁,史称后周。

  后周建立以后,对夏州李家还是采取一种安抚、拉拢的姿态,又把当初李仁福那个陇西郡王的帽子戴在了李彝殷的头上。这么做实指望李彝殷能像夏州前几个主事的一样,上个表喊声哥,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可是没料到我们李彝殷大哥这时候倒是耍起了性子,愣是没理郭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