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上个表喊声哥,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可是没料到我们李彝殷大哥这时候倒是耍起了性子,愣是没理郭威这个茬。这性子从哪来的呢?我们前面说了,李彝殷那是跟着李守贞搞过暴动的,而*这场暴动的人就是郭威。这要是放在以前啊,李彝殷早就跑去给郭威送礼了。这次为什么这么大胆,原因有两个:
第一,“三镇之乱“以后,刘承佑不但没有怪罪李彝殷出兵帮着李守贞,还百般的拉拢。这就使得李彝殷对中原政权的轻视之心更加重了几分。郭威虽然能轻而易举地平定了”三镇之乱“,那也只是沾了兵力上的优势而已。
第二,公元951年,就在郭威建立后周的这一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带着后汉的残兵败将,就在太原边上又建立起来一个汉朝,史称北汉。一个中原,两个政权。这是夏州李家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在两个政权之间,夏州李家必须审时度势,仔细观察一下两边的实力对比,保证自己选择的队伍对自己是绝对有利的。当时的北汉后面有着契丹的支持,实力上稍占优势。可是李彝殷又有着后晋亡国的教训,生怕哪天北汉一不听话也被契丹收拾了。李彝殷观察了半天,权衡利弊,终于决定又做起了“墙头草“,两边都不得罪,暗中表附刘崇,又和周朝保持关系,两面讨好,好不得意。后史上评价说李彝殷归附北汉是“有可取焉”,说这是夏州李家不忘本,在五代时干得唯一一件出彩的事。没错,这件事确实相当的精彩,但是却跟什么“忘本不忘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这同样也是李家的一种求生之道而已。
这样的关系没有维持多久,过了没两年,李彝殷把形式就给看清楚了。北汉这家姓刘的啊,估计是打不过姓郭的,于是,就慢慢地疏远了北汉,归附于后周了。而让李彝殷下定这个决心的,就是五代时期唯一的一名千古英君——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郭威的内侄兼养子,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即位。在位五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称得上是五代唯一一位英君。后周于北汉晋州(今山西临汾)之战后,李彝殷终于做出决定,正式归附后周。柴荣也是看中李家在夏州的实力,对李彝殷不但既往不咎,还欣然地封了他一个西平王的称号,这又比以前那个陇西郡王强了一步。
因为这个“西平王“的称号,史书上也就有了一些评价,认为应该从李仁福封陇西郡王开始就把夏州作为一个独立的割据势力而看待,这样“五代十国”也就要变成“五代十一国”。其实如果真的那么计算的话,这个称呼好像也略有偏颇。所谓“十国”后皆被宋所灭,公元979年北宋灭了北汉,是为“五代十国”时代的终结。可如果将夏州也列入“十一国”的范畴的话,那它整个历史还是几乎贯穿了整个宋朝。这样宋朝结束分裂的说法也就站不住脚了,而“五代十国”也该变成“六代十一国”了。所以,“五代十国”这种说法既然已经是定型了,那就让他继续吧,历史有时候是经不起深究的。
我们接着回来说李彝殷吧,柴荣封了他西平王,可是他还是心里有点不舒服,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件非常堵心的事。柴荣历来很看重夏州,对李彝殷也是百般的放纵,可是李彝殷的一个举动却把柴荣给*了。
事情是这样的,柴荣即位以后,文治武功,不同于以往的君主,所以归附的人也就特别多。这其中有一个叫折德扆(读“椅”,以后还是把这些字注上的好)的,史书上说他“世居云中,为大族。父从阮,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但是我们还是得提一句,上面说了这么多,大家估计还是不知道他是谁,所以史书上也就又加了一句“其女嫁与杨业,即传说和演义中著名的佘(折)老太君。”这下您记住了吧,这个折德扆就是那位百岁出征的佘老太君——佘赛花的亲爹。这折德扆归顺以后呢,柴荣自然是好生款待,封其为静难军节度使,其镇府州。也不知道是柴荣太忙忘了,还是他老人家有意为之,他就忘了这静难可是李彝殷好不容易才从刘承祐那要过来的啊。李彝殷一听折德扆做了什么静难节度使,一下子就急了。他要做了,那我干嘛去啊。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这么一个地方出了两个节度使,到底算怎么回事啊。李彝殷一生气,带着他的定难儿郎,就把府州和后周之间的道路给堵上了,就是不让两边走动。
消息传到京城,柴荣便问满朝文武,这事怎么办啊?满朝文武那口径是空前的一致啊,夏州好不容易才安抚下来,这些年李家养膘养的兵强马壮的,能不惹还是不惹的好。府州弹丸之地,折德扆又是归顺不久,干脆直接弄回来重新安排个地方得啦。于是众臣纷纷要求柴荣赶紧安抚安抚李彝殷,生怕他再闹出什么更大的乱子来。
可是柴荣却不是那么想的,我们上边说了折德扆是“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这府州虽小,可是老同志在那一直帮咱们扛着北汉呢啊。李彝殷那是光吃不干的主儿,不能再娇惯着啦,要不然他就忘了自己是干什么的啦。他李彝殷有什么了不起的,他夏州不就是产上几匹马吗?衣食百货还得咱们给啊,我要是断了他的吃喝,我看他怎么办?吓唬归吓唬,可是也不能让李彝殷吃亏啊,总得给他的便宜吧。想通了这一点,柴荣当下决定,派人带着一堆好东西去骂李彝殷“小心眼儿”去了,这叫“恩威并重”。李彝殷一看柴荣急了,也没敢扎刺,他是真的挺怕柴荣的,反正柴荣送了这么多东西,自己也不断吃亏,于是也就把路让开了,一场风波就这么平息了。
就凭这一点,柴荣就不亏一代英君的称号。五代时期,中原本身乱的就是一塌糊涂,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力量来对付外来势力,后晋那么轻而易举就被契丹灭了就是佐证。所以呢,五代历朝历代,都要在边疆扶持几股势力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一方面让他们独占一方,一方面我还不能让你做大,你还得听我的,恩威并施,力保自己的后院安全。
五代到了后周的时候,在郭威和柴荣两代的苦心经营下,统一的苗头开始显现。各方藩镇心中都明白,尤其是象夏州李家这样向来是看别人脸色行事的小军阀,没事千万不要招惹柴荣,他南唐李璟如何,不照样被柴荣给收拾了?想到这个,李彝殷也就再也不敢没事找事了。天下的事就是这样,怎么服也不如从心里服,想当初后汉的时候,李彝殷敢直接跟刘承祐“叫板”要静难,现在他却死活不敢对柴荣说个“不”字。
就这样,相安无事了几年,直到数年后,大周朝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学着郭威的样子发动了兵变,从柴荣幼子柴宗训手中“禅”走了江山,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富有争议的王朝——宋朝建立了,而李彝殷也就变成了李彝兴了。
从党项拓跋思恭被唐任命为夏州节度使,晋封为夏国公,建立实质上的夏州地方政权,经唐末五代,至李彝殷归附北宋止,历经六代,总计80年(881——960年)。这80年时间是拓跋氏到李氏、见风使舵、从中渔利,并逐渐扩大自己实力和建立稳固据点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西夏地方政权在其管辖地域内,发展生产,征收赋税,任命官吏,俨然独立王国,虽未称国,而自其王久矣。五代时期,天下纷乱,中原王朝自然是没有时间顾得上夏州的事,可是到了北宋,天下基本“大一统”以后,一个巨大危机慢慢地出现在了夏州李家的面前。
第九章 突现危机(1)宋夏蜜月
不得不说,后周世宗柴荣是在五代时期不可多得的一代圣君,他在位之初便定下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休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蓝图。我们几天来看柴荣的计划,这绝对是经历了五代那样的混乱的年代老百姓最向往的计划。柴荣在位期间,放弃“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北征大辽,为的就是把掌握在大辽手中的中原门户“幽云十六州”夺回来,只有那样,才有可能真的达到“致太平”的目的。可惜,历史是不以柴荣一国之君的计划改变的,它留给柴荣的时间不是三十年,而是五年,这是柴荣的遗憾,也可能是历史的遗憾。
柴荣带着带着他“大一统”的梦想走了,可是他却留给了后周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这就是——国无长君。柴荣之所以能继郭威位是因为郭威自己的儿子被刘承祐杀了,而伴随着郭威一家被杀的还有柴荣一家老小,虽说后来郭威又从李守贞那抢了一个符后来给柴荣,可是到柴荣驾崩,他最大的儿子柴宗训也只不过是“幼儿园大班”刚毕业而已。在五代那样混乱的年代里,“国无长君”是一件绝对令各方节度使感到兴奋地事,于是他们开始行动了,而走在队伍最前列的那个人就是柴荣生前无比信任的后周国防部长——赵匡胤。
公元960年元旦,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导演了一出和当年郭威如出一辙的好戏,在距京城汴梁不远的陈桥驿发动军事政变,“万般无奈”之下被众军士将黄袍披在身上。因为这个赵将军以前当过宋州节度使,所以他把新朝定名为“宋”,仍然建都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年号建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闹剧——“黄袍加身”,史称“陈桥兵变”。
对于看惯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夏州来说,这场发生在他们千里之外的“闹剧”似乎没有任何的关系。他们所要的只不过是中原政权对于夏州的承认,于是乎我们夏州那位叫李彝殷的地方长官,赶紧改了个名字叫“李彝兴”,为的就是避讳老赵同志的老爹赵弘殷的大名。赵大皇帝一看,心里那是十分的高兴啊,当即封了李彝兴太尉之职。要知道这个“太尉”可是位列“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