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式军官教育的先河,就是这样开始了。
如今,李鸿章的努力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作为晚清时期的一位改革者,不管人们如何评价,李鸿章留给我们遗产之一就是:在一个国家制度和体制全面落后的情况下,任何改革者修补的努力都回天乏术!
(六)高薪养兵,北洋海军官兵的“工资单”
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后,独生子载淳继位,慈安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中国历史进入了同治皇帝时期。在这以后的近20年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一些的战争,清政府认为,这是中兴的吉兆,把其叫做“同治中兴”。从上到下,都希望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恢复从鸦片战争以后几乎丧失殆尽的底气和荣气,为大清帝国的统治积蓄力量。王公大臣们天天盼着,千万不要打仗呀!
可是,越是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偏偏越是要发生。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8月23日,中国北洋舰队在福建海面的马江,与海军世界排名第二的法国海军船队进行作战,在短短的40分钟内,南洋舰队就被击沉。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清政府,原来建设一只海军的想法再次被提出,而且,这次是全国上下,朝廷各派别意见是出奇的一致。
主持这项工作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
李鸿章办事能力很强。在短短的3年内,就把海军建立起来,而且成为世界海军强国,居世界第七位,亚洲第一位。1888年颁布的《北洋海军章程》是中国第一个海军条令,规定得很具体。有些规定到今天还有用。比如,海军舰艇官兵不得到岸上住宿,只能在舰艇上居住。
这些章程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
北洋海军成立的时候,李鸿章还比较担心兵源,怕没有人愿意当海军。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还处于传统的农耕社会时期,种地是中国人最本分的事情。即便是当兵,也要当在陆地上作战的陆军,站在地面上,心里踏实。李鸿章说:“虑左帅在甘,诸将不愿西行之情见于北洋。”
担心出现当年像左宗棠率军到西北时,官兵怕苦而不愿意西行的情况在北洋海军发生。
可是,没有想到,北洋海军成立不久,不仅李鸿章担心的情况没有发生,而且还麻烦了,许多绿营兵,甚至八旗子弟,也纷纷要求到北洋当兵。为了能当上北洋的兵,他们甚至不惜请客送礼,用现代的汉语叫“走兵门”,当时叫“内有门马”。
真是怪了!李鸿章闻报后,又喜又惊。喜的是不愁没有兵源了,惊的是还是没有明白,怎么有这么多人来争着抢着当海军?
其实,这个问号的答案就在李鸿章自己那里-北洋海军的薪水高!
海军与陆军不一样,几乎在其成立那天起,海军的技术成分就高于陆军。说得通俗一点,当海军要比当陆军要求高。在陆军,你可以目不识丁,并且不影响你当这个长,做那个官。但在海军不行。北洋海军的军官分为战官和艺官,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指挥军官和技术军官。战官指的各舰的舰长(管带)和大副、二副、三副,艺官指的是各舰的轮机长。《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无论是战官和艺官,都必须从正规的军校毕业,也就是水师学堂毕业,经过专业学习与训练才能担任。
不经军事院校培训,就不能任军官,这在中国军事史上还是第一次。这项规定明确堵塞了直接从行伍的士兵中提拔军官的道路,大大提高了军官的质量。 。 想看书来
二、儒魂?军魂?…晚清军事制度改革(13)
这种情况只能在海军出现!
北洋海军的士兵也是这样。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要求士兵必须会写自已的名字,粗通文字,懂得舰艇知识。因为,舰艇上专业技术兵多达几十种,如:旗兵、舱兵、油兵、鱼雷兵、鱼雷匠、升火兵、电灯兵、锅炉兵、洋枪兵、油漆兵、帆兵、木匠、铁匠等等。这些士兵的专业技术都不是一般的农民可以干的。换句话说,这是技术活。
既然是技术活,掌握的人就不一定多,所以李鸿章为了搜罗到各种技术人才到北洋海军中当兵,决定在北洋海军中采用“高薪制”。《北洋海军章程》解释:“海军为护国威远之大计,不宜过从省吝也。中国海军创设,饷力未充,未能援引英国等海军行情待遇。但兵船将士终年涉历风涛,异常劳苦,与绿营水陆情形迥不相同。不能不格外体恤,通盘筹计。”
就是说,当海军不容易,待遇要厚一些。厚多少,倒不至于攀比像英国那样的富国海军的待遇,但至少要比绿营多。
高多少呢?
既然海军章程里提到要高于绿营兵的薪水,那么,我们就看看绿营兵的薪水有多少。
绿营是清军入关后,以归附的明朝军队为基础组建的武装力量,因其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向以称为“绿营”。
绿营军官的俸薪细目多,分为俸银、薪银、蔬菜烛炭银、心红与纸张银四种。俸银是正禄,用现在的话,叫基本工资,因以年计,也称年俸;薪银、蔬菜烛炭银用现代的话叫岗位补助与奖金,生活费;心红与纸张银也就是办公费用。绿营提督年收入为2605两6钱9分银。其中俸银为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180两,心红纸张银200两,此外还有养廉银2000两。
绿营的总兵年收入为2011两白银;
副将为1177两4钱白银;
参将为743两3钱白银。
绿营士兵的薪水叫作饷,因以月计,又叫月饷。按绿营饷章规定,绿营的兵饷分3等支付,骑兵、文书为第一等,月支银2两,米3斗;步兵为第二等,月支银两,米3斗;后方勤务兵为第三等,月支银1两,米3斗。绿营水师支饷,也分马、步、后方勤务兵三等,同陆上部队相同。
实际上,绿营士兵的实际领的薪水,要比这个数目低。因为还有名目繁多的扣除。
军人是打仗的。战争来临时,军人要以生命保卫国家、人民的安全。所以,应该在平时给予军人较高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这一点,是19世纪各国的共识。李鸿章是洋务运动先驱者与领导者,在这个问题上,他看得一点也不窄。他希望以高薪制,作为提升北洋海军官兵战斗力的动力之一。于是,他指令海军部在制定章程时,明确表示,北洋海军的薪水要高于绿营。
北洋海军遵照李鸿章的指示,重新修订了海军的薪水制度,将军官的年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年俸”,即基本工资,占军官总收入的40%;一部分是岗位津贴,当时叫“船俸”,占军官收入的60%,取消绿营中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薪、蔬、烛、炭、心红、纸张等薪水分类名目。
根据北洋海军的薪水标准:
海军提督,官俸为3360两,船俸为5040两,合计8400两,是绿营提督的倍;
海军总兵年收入为3960两,为绿营总兵的倍;
海军副将年收入为3240两,是绿营副将的倍;
海军参将年收入为2640两,是绿营参将的倍。
此外,北洋海军还有其他收入。例如,北洋海军有一笔叫“行船公费”的支出,这个费用一般用于:水线以上船舱内外的维修材料与工时费,如购买油漆、油斤、纸张、棉纱、砂布、煤炭装卸、雇人引港、更换国旗、军装、采购零星物品、管带自雇幕僚文书的费用。
这笔费用根据舰艇吨位的大小而定。吨位大的舰艇,行船公费就多。如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定远”、“镇远”的行船公费每月各有850两;“致远”、“济远”、“靖远”、“经远”、“来远”等吨位略小一点的5艘舰行船公费各为550两。而吨位更小的“超勇”、“扬威”舰各为320两。
而对这笔费用的使用,各舰管带也就是舰长有很大的支配空间,据有关材料记载,北洋舰队的高级军官林泰增、刘步蟾、邓世昌、方伯谦、叶祖圭、林永升、邱宝仁每月都用过这笔费用,为章程规定以外的开支买过单。
换句话说,北洋海军的军官除正常收入以外,还有其他油水可捞。
那么,北洋海军士兵的薪水有多少呢?
北洋海军士兵的饷银是这样的:一等水手月薪10两白银;
一等炮目是20两白银;
岸上勤杂人员月薪为3两白银。
技术兵种薪水更高:
鱼雷匠月薪24两白银;
电灯兵月薪30两白银;
连在岸当差的夫役,月饷也有3两。
大家算算,北洋海军士兵的薪水要比绿营士兵的薪水高多少。高达几倍,甚至十几倍呀!
这么些银子是什么概念?今天的人们不用白银直接作为交换的媒介,不太清楚这个问题。我举几个参照物来说明:
当时,一家中农的年收入为33-50两之间;
东北金矿的护卫队队员年收入是36两白银;
宁波纺纱厂一个工人的年收入为13-两白银;
一个山东工人的工资为-60两白银。
这就充分说明北洋海军官兵通过高薪制已超过了当时的中等收入家庭的水平。于是,才出现人们争先恐后,挖门子盗洞、想方设法地要到北洋舰队当兵的现象。
李鸿章想通过高薪制,吸引人才,打造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全面提高海军的战斗力。愿望是好的,但是结果呢?1895年2月12日早晨7点,随着北洋舰队提督,也就是北洋舰队司令、北洋舰队薪水最高的丁汝昌吞鸦片自杀而亡,沉重的身躯“扑通”一声摔在地上,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荡然无存了。
是武器装备不好吗?
在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甲午战争中,规模庞大的北洋舰队有一流的装备,它的舰艇几乎都是世界造船工业最先进的国家生产的。而且,当时英国、德国等国家还没有像现在限制对华军火贸易,基本上是只要你有钱,我就给你最好的舰船。俾斯麦曾指示德国伏尔铿造船厂,一定要“卓越而准时的完成同中国的购舰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