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所有哲学着作合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尼采所有哲学着作合集- 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才把事物解释成现象。我们将现象的可表述性解释为支配现象的必然性后果。但是,我从事一定的事,从这里绝不会产生我不得不做此事的认识。受迫,这在事物中是根本无法指证的,因为,常规只会证明,同一现象不是另一切现象。只是由于我们硬把主体、行为者塞进事物,才产生了这样的表象,即认为一切现象都是一个作用于主体的受迫的结果——起作用的是谁呢?还是某个〃行为者〃。因和果——这是个危险的概念,只要人们还想到起作用的某物,想到受影响的某物。
  a)必然性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解释。
  b)假如人们认识到,〃主体〃根本不是起作用的东西,而是虚构,那么各种东西就会接踵而来。
  我们不过是按照主体的样子构想出物性,并且强行解释成耸人听闻的大杂烩。假如我们不再相信起作用的主体,那么就会导致对起作用的物、相互作用即我们通常称之为物的现象间因果的信仰。
  这样一来,当然也就会产生起作用的原子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的设想是在人们需要主体的前提下做出的。
  最后,也就产生了〃自在之物〃,因为,说到底这乃是一个关于〃自在主体〃的设想。但我们知道,主体是虚构的。〃自在之物〃同〃现象〃的对立是靠不住的;但这样一来,〃现象〃这个概念也就不起作用了。
  c)假如我们放弃起作用的主体,那么也就(放弃了)被影响的客体。持续同自身保持一致,即存在,这些东西既同称之为主体的东西无关,也就同称之为客体的东西无关。因为,它们是现象综合体,就别的综合体来说,它们表面上是连续性的——就是说,比如,由于现象节奏快慢的差别(静——动,张——弛。因为,一个本来不存在的对立,事实上只是表示程度的差异,按某种光学标准看来,这些差异的表现好像是对立的,但没有这样的对立。因为,我们的对立概念都来自逻辑学的对立——而由逻辑学出发就错误地将这个概念转移到物上去了)。
  d)假如我们放弃〃主体〃和〃客体〃的概念,那么也就等于放弃了〃客体〃的概念——因而也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概念的各种修正案,比如〃物质〃、〃精神〃和其他的假说式的本质,〃物质的永恒性和不变性〃等等。就等于我们抛弃了物质性。
  用道德表示的世界是虚假的。只要道德本身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那么道德就是虚假的。
  要真理的意志就是固化、真实化、持久化,是消除虚假性,是把这种特性变为存在物。因此,〃真理〃也许不是现成的,可以找到的和可以发现的东西——而是应予创造之物,是用来为某个过程命名的,尤其是为一种本身无穷尽的征服意志命名的东西;因为确定真理乃是一种无限过程,一种主动的规定——不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东西的意识化。这是一句赞成〃权力意志〃的用语。
  生命以对特质之物和规则的轮回之物的信仰这一前提为基础;生命愈强大,则这个可猜测的、似乎成为存在的世界就一定更为广袤。逻辑化,理性化,系统化等等都是生命的辅助手段。
  人将其追求真理的欲望即某种非常态的目的反射为存在的世界、形而上学世界、〃自在之物〃、已存在的世界。人作为创造者的需要已经虚构了自己加了工的世界,预言了这个世界;
  这个预言(对真理的〃信仰〃)就是人的支柱。
  一切现象,一切运动,一切发展生成都是在确定程度和力的比例关系,是斗争……
  一旦我们给自己虚构了某个对我们是如此如此(上帝,自然)等等负责的某人,也就是说,把我们的生存、我们的幸福和贫困作为意图托靠于他(它),我们也就丧失了纯洁的生成。那时,我们就有了想通过我们,并且同我们一起达到某种目的的一个人了。
  〃个人的幸福〃和〃类的幸福〃一样,都是虚构的。因为,前者不为后者牺牲,从远处看,类如同个体一样也是流动之物。
  〃类的保存〃只是类增殖的结果,即在通向更强大的类的途中对类的克服的结果。
  论题。——表面的〃目的性〃(〃无限超越一切人的艺术的目的性〃)仅仅是活跃于一切现象中的权力意志的结果——变为强者的过程会带来与目的性方案相似的秩序——。不在于表面的目的。但是一旦凌驾较小势力之上的超级权力到手,即后者发挥较大权力的功能、形成等级制,则组织制度一定会形成一种手段和目的秩序的外观。
  驳表面的〃必然性〃:
  ——这仅仅表示一个力不同时也是别的什么。
  驳表面的〃目的性〃:
  ——后者仅仅表示势力范围及与之相默契的秩序。
〈517〉
  为了能够思维和决断必然要假设存在物。因为逻辑学只是用于始终同等事物的公式。因此,这种假设似乎对现实性还不具备证明的力量,因为,〃存在物〃属于我们的视觉观。〃自我〃是存在的(——不受变化和发展的影响)。
  虚构的主体、实体、〃理性〃诸世界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具有一种起整编、简化、伪造、人为分割作用的力。〃真理〃乃是成为形形色色耸人听闻现象的主宰意志,——按照一定的范畴编排现象,这里,我们的出发点是对事物〃自在〃的信仰(我们认为现象是现实的)。
  生成的世界的特征,无法阐述,因为它是〃虚假的〃,〃自相矛盾的〃。认识和生成相互排斥。因此,认识应该是某种别的东西。因为,为了形成认识必须先有意志,生成本身必定产生对存在物的错觉。
〈206〉
  《新约全书》,尤其是《福音书》中,我听到的故事一点也不〃神圣〃,宁可说是间接形式的极端诽谤和毁灭性的怒气——最不正当的仇恨形式之一。对高等天性毫无认识。肆无忌惮地滥用各种傻气;《成语大全》被用遍、用滥了;上帝的出现是为着向那些税吏讲话,有这个必要吗?——
  伪君子们利用荒谬的和不切实际的道德表面性骗人,因此人们起而反对他们乃是极其正常的。而这个民族却对这种暴力行动一直很感兴趣。这样一张嘴也配说反对〃虚伪〃吗!处置对手用这样的办法,太一般了——它是最令人疑惑的种类怀疑高贵性的理由,或者不是……
〈284〉
  受欢迎的状态和热望:——和睦、公平、适度、谦躬、敬畏、体恤、勇敢、贞洁、诚恳、忠实、虔诚、正直、可靠、献身、同情、热心、认真、简朴、温良、正义、慷慨、宽容、服从、无私、无嫉妒心、友爱、勤劳——
  应加以区别:这些特性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被认为是实现特定意志和目的的手段(经常是〃恶的〃目的);或者被当作居统治地位的欲望(譬如,精神性)的自然后果。或者,作为一种紧急状态的表现,我要说:是生存条件(譬如,市民、奴隶、女人等等)。
  总而言之:——这些特性之所以被认为是〃善〃,并不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原因,而是以〃社会〃、〃群畜〃为标准被认为是达到社会、群畜之目的的手段,是维护促进社会群畜的必需,同时,就个别来说也是原来的群畜本能特有的结果,因而是为一种同这种美德状态根本不同的本能服务的。因为群畜是有排外敌意的、自私的、无情的、充满统治欲的、疑心的,等等。
  在〃牧人〃中出现了对抗:牧人必须具有同群畜相反的特性。
  群畜是等级制的死敌:因为,群畜的本能有利于那位一视同仁者(基督)。群畜对强者怀有敌意,是不公正的、肆无忌惮的、不谦和的、厚颜无耻的、无体恤之心的、怯懦的、虚伪的、假的、无情的、躲躲闪闪的、嫉妒的、报复的。
〈299〉
  道德论的自然主义:把似乎解放了的、超自然的道德价值还原为〃自然〃的价值,即还原为自然的非道德性,还原为自然的〃功利性〃等等。
  我可以把该观点的倾向性称之为道德论的自然主义,因为,我的使命是把似乎解放了的和变成非自然的道德价值重新变成〃自然〃价值——即还原为价值的自然的〃非道德性〃。——备注。试与犹太教的〃神圣〃及其自然基础相比较。它同奉为至上的伦理法则一模一样,都脱离了这个法则的自然(——直至同自然相对立——)。
  道德的非自然化步骤(即所谓〃理想化〃):
  是通向个人幸福之路,
  是认识的后果,
  是绝对的命令,
  是通向尊崇之路,
  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
  (道德逐步敌视生命)。
〈300〉
  受道德压制和排斥的邪说。——是下面这些概念:异教的、主人道德、美德等。
〈379〉
  伟大的虚无主义滥用道德价值的作伪行动:
  a)爱,成了非个性化;同情也是如此。
  b)唯有非个性化的理智(〃哲学家〃)才认识真理,它是事物的真正存在和本质。
  c)天才,伟人是伟大的,因为他们不去寻求自身,而是寻求自己的事业,因为人的价值增长同他们对自身的否定成正比。
  d)艺术,乃是〃纯粹的、脱离了意志主体的〃事业:对〃客观性〃的误解。
  e)幸福,乃是生命的目的;美德是目的的手段。
  悲观主义谴责生命,也就是对道德的谴责。是把群畜标准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标准。
  〃个人是无意义的〃,因此〃自在〃给予个人一个起源(而个人的生命则意味着〃过夫〃);双亲只是〃机遇的原因〃。——科学不理解个人,这便是报复。因为,迄今为止整个生命在于一条线,生命的结果是没有的。
〈307〉
  知道一切荣耀产生原因的人,也一定怀疑美德的声誉。
〈775〉
  赞颂和感激权力意志。——在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得胜、新婚、和平等情况下的赞颂和感激——节日需要一个成为感情发泄对象的主体。人们的愿望是想把一切好事同(干好事的)人联系起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