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光绪不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假如光绪不死-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满族从1644年起入主中原,止光绪死亡这一年,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国已逾264年,这二百多年中,有过康乾盛世的辉煌,但是从嘉庆开始,清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人不断的进逼,清廷不断的退缩,再经过天平天国的打击,清朝这艘大船更是千苍百孔,此后开始的洋务运动,或许能算是清廷在经济上的改新,但这种有限的革新无法挽救清王朝的迅速没落,它在政治、军事诸方面的衰朽日甚,而列强的贪娈有增无减,随着日本国势的迅猛增长,终于在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而大清在战争中一败涂地。
  甲午战争失败的后果是严重的,中国失去了朝鲜的宗主国身份,失去了台湾、澎湖列岛等领土,不得不开放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商船航行长江,还不得不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万万两。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大清朝野的震撼程度,也是近代史上绝无仅有的。过去,西方列强不断的欺侮,大清从上到下似乎都已经习惯了,从心理上也默认了西方列强的蛮横霸道。可是日本,近在大清肘腋的日本,卓尔小邦日本,大清一直不怎么看得起它,与中国人一样的黄皮肤黑头发,与大清一样也屡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并且,千年以来它都是中华文化的仰慕者、学习者,在大清朝野的心中,日本最多只能算中国的一个小弟弟,根本与西方列强不在一个档次。
  可是如今庞大的大清,竟然被日本这个小弟弟打败了,这如何能让人想得通!大清朝野的震惊、悲愤可想而知,痛定思痛之下,大清朝野不得不承认已经严重落后的事实,当此时,二十多岁的光绪皇帝下决心进行革新改良,以图奋起直追,摆脱老大帝国的衰朽,提振国势国威,报仇雪恨,于是便有了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百日维新”。
  但是光绪皇帝的心太急了,他想一夜之间就将大清翻转过来,一夜间将官场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流弊清除,一夜间将中国备受蔑视的草民变成国民,可是光绪皇帝太年轻了,他从小长在宫闱,老师翁同和一直传授他儒家的那一套理论,他没有做皇帝该有的权谋,没有做皇帝该有的狠辣,也没有做皇帝该有的忍耐精神,他只有一颗年轻人期盼国家强盛的热心,一个皇帝的头衔,另外,就是康有为等数介书生的支持。
  “百日维新”只进行了三个多月,就被迫终止了。当权太后慈禧感觉光绪的维新动摇了清廷的统治基础,当然,也动摇了慈禧的权柄。慈禧是狠辣兼备、极富统治经验、且精通权谋的女人。她在关键时刻率领百官,褫夺了光绪亲政的权利,将他幽禁起来。

第二章 近代史进程的十字路口(2)
慈禧废除了光绪的全部维新政策,大清又按老一套运转起来。慈禧接着选载漪的儿子溥隽为大阿哥,即皇储,要以他代替光绪。此事因洋人与地方重臣的激烈反对而不得不暂缓。但慈禧对洋人是恨之入骨了。洋人竟敢干涉大清的家事,这是不能容忍的。可是慈禧知道惹不起洋人,不能忍也得暂且忍着。
  历史的脚步已走到了二十世纪的大门口,大清已经无法再按老一套继续运转了。1897年的曹州教案引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蓬勃发展和拼死排外让列强们坐卧不安,洋人于是不断的威逼清廷*义和团。慈禧在*还是安抚之间摇摆不定,义和团遂进了北京,而洋人以保护使馆为名,向北京派兵,形势紧张至极。这时大清的外交环节出了秕露,不知什么人伪造了一封列强的照会,照会上措辞严厉,除要求慈禧立刻还政于光绪外,还有另外严重干涉大清内政的三项内容,并称清廷若加拒绝的话,就要武力干涉。
  慈禧大怒如狂,她此刻的表现竟然像一个迷信而疯狂的老太太,竟然想靠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术铲除洋人,她同意了载漪等人招安义和团的建议,命载漪率领团民攻打列强的公使馆。
  攻打公使馆,惹来了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慈禧仓皇西逃,这就是庚子事变。慈禧无奈下又和洋人议和,大把的银子赔了出去,又将主张用团民灭洋的载漪等人杀的杀、贬的贬, 这才将洋人安抚下来,同意退出北京。但慈禧此刻也不得不考虑革新政治、强国富民的问题了,因为这个老大帝国按老一套实在是走动了。
  慈禧不得已下接受了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建议,开始了与光绪的变法差相仿佛的变革,这就是所谓的“清末新政”。新政给晚清年间带来了新气象,华北、两江、两湖一带的工厂、矿山、学校不断建立,新式的军队也在天津、武汉等地不断发展,留学生们一批一批的前往日本、欧洲学习。西洋之风通过各种渠道吹进了国门,于是,大清子民中有人开始苏醒,对延续了数千年的专制制度提出了疑问,当然,他们只是极少数的知识分子以及留学海外的学生。
  大量的青年学子留学海外,给流亡海外的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输送了人才。1905年,以黄兴领导的留学生组织“华兴会”为主体,孙文黄兴携手,创建了“同盟会”。同盟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的思想在留学生之间不断传播,与此同时,汉民族的民族主义思潮也开始抬头。
  1904年,俄罗斯与日本为争夺远东的利益,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战,经过血腥的厮杀,日本战胜了。俄罗斯除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让给日本外,还将库页岛南部割给日本。小小的日本打败了庞大的俄罗斯,逼得它割让土地,这在大清朝野看来近乎奇迹的事,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日本是实行了君主立宪的国家,而俄罗斯乃是君主专制,所以日本打败俄罗斯,证明了君主立宪的极端重要和绝对正确。清廷为发现了这一条奥秘亢奋不已,当即决定,派五大臣出是东洋西洋,考察东西两洋的宪政。
  考察回国,五大臣之一的载泽给朝廷上奏折,称立宪有三大好处:一君主神圣不可侵犯,皇图永固;二或列强尊重,外患减轻;三依法治国,使革命党失去了革命的理由,故可弥内乱。

第二章 近代史进程的十字路口(3)
在袁世凯、端方等重臣的推动下,慈禧终于下定了立宪的决心。1906年9月一日,清廷颁布预备立宪的上谕,宣布预备立宪。上谕的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及时仿行立宪,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百年有道之本;第二,因目前百废待兴,民智未开,故需改革官制以除积弊,振兴教育以启民智,理财备武,以资立宪之基;第三,待预备工作初具规模,再妥议正式立宪之期。
  预备立宪的上谕引起了举国欢腾,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的书局报馆高挂龙旗庆贺,各地的官府、士绅、学界召开庆祝会,敲锣打鼓,张灯结彩,为专制制度的即将结束而欣喜若狂。在北京,各学堂的一万多名学子相互联络,齐集京师大学堂,举行庆贺典礼。当时知识界普遍认为:以几千年相沿的专制政体,不用人民请求,不需要流血,便有转为*政体的可能,虽然目前只是预备阶段,但也是数千年来的奇迹了,因此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二. 立宪与地方自治
  “立宪”这个概念来自于古希腊、罗马,是一种国家的管理模式。该模式由国家制定宪法,实行议会制度,并以选举作为主要的*形式。立宪又分为君主立宪和*立宪,君主立宪又称“虚君共和”,是在保留君主制度的前提下,颁布宪法,树立人*权、限制君主权力、在事实上,它可以看作共和政体的一种,其与*立宪不同的是国家元首仍是君主,并且,君主是终身制的。不过,清廷当时要实行的可不是虚君共和,而是类似于“二元制君主立宪”的制度,这种制度下,君主仍拥有实权,内阁作为政府对君主负责,议会是行使立法权的机构,但君主对议会的决议有否决权。
  不过话说回来,当时国内对立宪熟悉了解的没有多少人,满清皇室、大臣对所谓的立宪,基本上都是一知半解,四万万草民更不知立宪为何物,知识阶层中,大部分人也只知立宪之后,人民的权利将大大增加,君主“朕即法律”那一套行不通了,君主也必须遵守宪法,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而更进一步的,就不知其祥了。
  鉴于这种情况,绅士阶层的精英人物张謇、赵凤昌、汤寿潜等联络了江浙一带的绅商士人一百多人,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一方面向民众宣传立宪知识,一方面督催清廷尽快立宪。
  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对清廷的立宪也是欢呼颂扬,通过各种途径为立宪大造舆论,期盼立宪成功,他们将原来的保皇党改成了“帝国宪政公会”,想有朝一日回到国内,以政党身分参与政治活动。
  大清当时的立宪,还伴有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对士绅极为有利,因此获得了士绅阶层的大力支持。慈禧的新政时期,士绅们或投资工商业变成了资产阶级,或办学校、办刊物杂志,成为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或者与会党联合,成为地方大豪。明清以来,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都立足于皇、绅共治的基础,皇权是大旗,高高在上,而在农村的乡土上,在皇权没有触及的角角落落,则是士绅们的天下,不过地方官也经常和士绅发生矛盾,限制士绅的权利。如今实行地方自治,绅士阶层可以名正言顺的获得权力,那情况就不一样了,所以他们在支持立宪的同时,也不遗余力的支持地方自治。

第二章 近代史进程的十字路口(4)
在当时的报刊上,关于立宪、关于地方自治的讨论热烈至极,几乎一边倒的都是赞颂之词,反对意见寥寥。讨论之际,代议制、选举制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这些名词概念渐渐的为知识分子所熟知,基于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