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慈禧的计划首先遭到了洋人们的强烈反对。各列强的公使们从清廷的各种蛛丝马迹中,看出了慈禧欲借光绪有病行废立之事,对此都表示特别关注,并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光绪的支持。慈禧兴冲冲安排册立大阿哥的典礼,洋人的公使就相约,一齐拒绝出席。大阿哥的生父载漪在儿子被册立后,连着几天等待洋人前来恭贺,却是空等了一场,洋人们一个也没来,这可把载漪气坏了。《戊壬录》记载了这一段事,很是有趣:
立嗣之诏既下,载漪谓其仆曰:“各国公使将于今日来贺溥儁为大阿哥事,汝等宜预备茶点。”至夜寂然。初二日载漪又命仆备茶点,至夜又寂然。初三日载漪复明仆备茶点,至夜复寂然。自是载漪之痛恨外人也,几于不同戴天之势。
立了大阿哥后,慈禧加紧了逼光绪让位的步伐。她先放出风声,说光绪身体不好,体弱多病,宣召医生为光绪治病,为废帝先制造理由借口。许指严在《十叶野闻》中记载了慈禧为光绪召医治病的情景,当时应招入宫的是江苏巡抚送来的名医陈莲舫:
陈莲舫到了北京后没几天,就由军机处的人领着进了宫给光绪看病,慈禧与光绪都在屋子里坐着,光绪看起来脸色不太好,这一次,他的病是喉咙间生了一个疮,这属于外科病,可按宫中的规定,医生不得向皇帝问病,更不能用眼睛去看病处,一切都由慈禧代述,许指严的原文是:
陈到京后数日,即由军机处带领上殿,叩头毕,脆于下,太后与皇帝对坐,中置一矮几,皇帝面苍白不华,有倦容,头似发热,喉间有疮,形容瘦弱.。。。。。。太后威仪严整, 一望而知为有权力之人,似极以皇帝之病为虑,小心看护,貌若慈母。故事,医官不得问病,太后乃代述病状,皇帝时时领首,或说一二字以证实之。殿廷之上,惟闻太后语音,陈则以目视地,不敢仰首。闻太后命诊脉,陈始举手切帝脉,身仍跪地上。据言实茫然未知脉象,虚以手按之而已。诊毕,太后又接述病情,言帝舌苔若何,口中喉中生疮若何,但既不能亲视,则亦不妨姑妄听之而已。太后语毕,陈遂叩头谢恩而退。
请名医来为皇上看病,却不许皇上说病情,慈禧自己代说,只准许光绪点头说是,医生也不能抬头看皇上到底是否嘴里生疮,慈禧说是,那就说了。这样子看病,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造出舆论:皇帝病了。
不断的请医生来京,光绪有病就广为人知了,等造够了舆论,下一步自然就要设法废黜光绪的帝位了。据《景善日记》,慈禧在光绪25年12月24日召开会议,商讨废光绪的事:
第三章 嫌疑最大的慈禧(3)
“老佛(指慈禧太后)曰:‘今上之立,国人颇有责言,谓不合于继嗣之正。况我立之为帝,自幼抚养,以至于今,不知感恩,反对我种种不孝,甚至与南方奸人同谋陷我,故我起义废之,选立新帝。此时于正月元旦举行,汝等今日可议皇帝废后可加以何等封号?明朝景泰帝当其兄复位之后,降封为王。此事可以为例。’
慈禧这样说了,其他人都是相顾无言,过了好久,对变法维新最为痛恨的徐桐发言了,他说:“可封为昏德王。昔金封宋帝,曾用此号。”“昏德王”,这个封号实际上就等于给光绪定性了,但是慈禧认为这个封号不错,认可了,接照她将选择载漪之子当皇帝的决定宣布了,说:“新帝已择定端王之长子。端王秉性忠诚,众所共知,此后可常来宫中,监视新帝读书。”
没有一个人吭声,众大臣默认了这个决定,可军机大臣孙家鼐不能不说话了,他感光绪知遇之恩,此时仗义执言,劝阻慈禧不要行废立之事,说若行此事,恐怕南方有变,天下不稳。但慈禧的主意已定,哪会考虑孙家鼐的话,她没有给孙家鼐半点面子,当即就气哼哼的发作了,说:“这是我们一家人会议,兼招汉大臣,不过是为体面。此事我已告知皇帝。帝亦无言。”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不但慈禧废光绪的决心已下,绝难更改,而且在数天之内就要实施,招这些王公大臣,不是让他们讨论该废不该废的问题,只是让他们给废黜之后的光绪想一个名号而已,在朝中,已经没有人能阻挡慈禧实施废立之事了。
但这时洋人们出头了,当慈禧宣称光绪有病,宣召医生为光绪治病时,洋人们就开始怀疑慈禧有废光绪之意。到了废黜光绪的征兆相当明显时,英、法国两国的公使一同到总理衙门,态度强硬,要求派法国医生为光绪皇帝看病,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不敢拿主意,呈报慈禧,慈禧当然不准洋医生入宫看病,一再推辞,说:“皇上有病,外国岂能干预。且外国医生,也不配给皇上看病。”但法国公使直接将来意挑明了,说:“荐医者非为治病吃药,缘贵国此番举动离奇,颇骇听闻,各国国家商定验看大皇帝病症,为释群疑。已奉国家之电,不能不看。”
法国公使的话说得很坦率:看病只是个幌子,列强怀疑慈禧要借病废黜光绪,所以一起商量好了,要看看光绪是否真的病了,是否病重得连皇上也不能当了。
其实洋人们并不希望中国强大,但洋人希望能与中国打交道做生意,而一个闭关守国仇视洋人的中国,他们是不希望看到的。相比起来,光绪的维新变法对洋人们更为有利,所以他们宁愿支持光绪。
慈禧太后不敢和洋人闹翻,只好准许法国医生进宫。法国医生描述他见到光绪时的情景:“皇太后与皇上端坐左右。绝太后座前,置有—桌,桌上蒙以黄缎,身穿梅红绣袍;光绪座底,置有黄色踏凳—个,(光绪)身着便服,头戴红绒结顶暖帽。”随即上海的《字林西报》刊登了这个洋医生的诊断结果:“光绪体气瘦弱,精神短少,脾胃消化迟缓,大便滞泻,有不能克化饮食之症……脉细速,头痛胸热,耳鸣眩晕。。。。.”
按洋医生的诊断,光绪得的主要只是肠胃方面的慢性病,并不致影响生命。紧接着,天津的《国闻报》刊载报道,引用能见到光绪的某大臣的话,说:“皇上两目炯炯,精神充足,不像有病的人。(他)身靠龙椅坐在慈禧太后的旁边,默默无言。西太后不叫他说话,他就像木偶似的坐在一边。慈禧常对朝见的人说:‘皇上有病,不能久坐,下去吧。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嫌疑最大的慈禧(4)
报纸的报道基本让当时的人对光绪的病有了大致的了解,光绪虽然有病,但并不太严重,他主要是精神忧郁,这个大家能想通,他被慈禧强行幽禁,自然精神状态不好。可是这一来,慈禧难以用有病为借口来废黜光绪了,对于废立之事她不得不更谨慎,于是命荣禄与重臣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联系,试探他们的反应。
李鸿章出将入相,虽然在晚清年间备受争议,但他的影响、能力均极大,在废帝这件事上,慈禧不得不听听他的意见。李鸿章当时以洋人反对为理由,力持慎重,不同意随随便便就将光绪帝废了,这让慈禧心中有了个疙瘩。
荣禄又试探两江总督刘坤一,刘坤一写信说:“君臣之义已定,中外之口难防,坤一为国谋者以此,为公谋者亦以此。”(出自《德宗遗事》)这是明白无误的反对废黜光绪了,并对荣禄也提出了严肃警告,刘坤一随后在北京接受慈禧召见时,更明白无误地告诉慈禧:“若有废立之事,则两江士民,必起义愤。”
刘坤一是晚清名臣,无论在官场在社会上,其影响均不可小觑,荣禄见他的态度坚决,也悚然生出惧意,连忙密谏慈禧太后,说:“各国皆称皇上为主,非臣等口辩所能解释,倘行此事,老佛爷的官司输了。老佛爷辛苦数十年,完全名誉,各国尊仰,今冒此大险,万万不值。倘招起大变,奴才死不足惜,所心痛者,我的圣明皇太后耳。”言毕碰头作响,大哭不止。太后惧而意回,劝令勿哭,另作计划。(《德宗遗事》)
在洋人反对,重臣反对下,慈禧的废立计划不得不搁置起来,不敢猝然实施。
废黜不掉光绪,慈禧心中自然不舒服,如鲠在喉,说不出的难受,不过那时候慈禧才六十多岁,身体也硬朗,她觉得自己还有等待的机会,因此她还沉住气,不动声色。但是大阿哥的父亲载漪沉不住气了,载漪对废黜光绪比慈禧更心急,不废掉光绪,大阿哥就不能登基做皇帝,夜长梦多,万一某一天朝中出了什么变故,那儿子这个大阿哥不是就白当了,这怎么能行。不久历史似乎为载漪提供了机会,而载漪也大胆的冒了一回险,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庚子事变,即八国联军入京。
二.载漪的冒险
载漪认为慈禧之所以不敢废黜光绪,主要原因是惧怕洋人,所以他对洋人恨之入骨。当时洋人在中国传教,洋教借洋人之势,偏袒教徒,经常胁迫官府做一些欺压百姓的事情,引起百姓的愤恨。1898年兴起的义和团运动,最早就是打着灭洋教的旗帜起事的,最早的起始地点是山东,但是遭到了山东巡抚袁世凯的坚决*。团民们于是离开山东,北上直隶,在直隶迅速发展蔓延。义和团的灭洋口号对百姓很有号召力,再加上他们宣称入团练拳之后,可以刀枪不入,因而百姓景从云集,相携入团。时间不久,华北一带就几乎遍地都是义和团了。义和团杀洋人、烧教堂,列强们十分愤怒,英美法德四国公使联合发出通牒,限令清政府在两个月内将义和团剿除,否则就将派洋兵代为剿除。
当时在清廷,对义和团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一派认为义和团是乱民、妖民,妖言惑众,烧教堂杀洋人是胡作非为,必须*。光绪皇帝就是这一派的。而另一派则认为义和团是义民,他们的口号是“保清灭洋”,是朝廷可以利用的力量,完全可以利用来他们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