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奔腾入海-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将陪嫁的物品悉数拿出,包括那个年代最少见的5块毛料和手表,全部照半价忍痛贱卖了。“她的压力也很大,娘家人也不能理解,女儿四岁,小儿子还在襁褓中。”郑秀康说:“她吃了很多苦,孩子全交给了她一人,没有自来水,去河里挑水洗衣做饭,担心把孩子留在家里影响我干活,扁担一头是孩子,一头是装满水的桶,毫无怨言。”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6)
初建的“红象”小得不足以被称为企业。郑秀康就在仅仅3平方米的作坊里,从下午5点多做鞋,晚上*点钟吃晚饭,饭后继续,一直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天天如此。由于双手过度疲劳,十个手指竟颤抖不止。这样一天,他能做3双,赚十几块,一个月下来能有几百元钱。这对以前只拿51元工资的郑秀康,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财富缓慢而有序地被积攒着。现在,郑秀康拥有了中国第一枚人头像商标——康奈,成为了中国鞋业仅有的两个“真皮领先鞋王”之一。
  郑秀康(左二)向*介绍康奈产品
  财富的原始积累,是一个颇为敏感的话题,充斥着太多的,不能为外人所道的“秘密”。但乔金岭,这位在2002年有“河南首富”之称的企业家,早年的生活背景和创业脉络却相当清晰。他靠3000元借款白手起家,清白的创业故事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和今天绝大多数活跃在中国经济领域,和改革开放共同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一样,乔金岭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出生于河南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父亲在一次出外做生意时,淹死在黄河里,尸骨无存。父亲的突然死亡,让原本便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继续生活,乔金岭的母亲带着他改嫁别户。中国农村,改嫁的女子往往成为白眼的对象。于是,贫困且遭人歧视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乔金岭内向又要强的性格——这种人格可能促使人奋发上进,也可能对心灵造成创伤,使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蒙受在阴影之中。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13岁的乔金岭在县农业局做起了一名通讯员。通讯员的生活无聊又呆板,工资待遇少得可怜,乔金岭渐渐感觉到一丝厌倦。隐藏在内心的那份对知识的渴望重新涌入心头。在一片反对声中,执意继续求学的乔金岭,踏上了开往兰州的列车,进入到兰州纺织学院学习。
  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在物质得不到保证的基础上,追求精神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举动。时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温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饭都吃不起的人来说,读书简直就是一种奢侈和浪费。无奈之下,17岁的乔金岭远赴山西卖苦力做瓦工。为了给他凑齐去山西的路费,爷爷把自己的寿木都卖了。
  “四清”运动中,乔金岭被工作队队长看中,当上了乔黄村第四生产队的队长兼公社砖瓦厂厂长。随后,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1972年,县里决定在农村选拔一批基层干部转成“国家干部”,符合条件并且渴望当上“国家干部”的乔金岭,却被县领导的一位亲戚顶替了名额。事情发生后,他立下绝誓:“25岁以后,不入仕途不当官。”
  1980年,一无所有的乔金岭准备筹建长葛县第二化工厂,生产石棉瓦和硫酸铜。他面对的现实是无厂房、无土地、无设备。这样的“三无”工厂想要盈利,谈何容易!磨破嘴皮子、跑断了腿,乔金岭最终筹集到3000元,勉强满足工厂生产所用。年底结算,除还清所有债务外,化工厂净赚10万余元,职工由最初20余人增到160人。可没人想到的是,很快,县乡镇企业局的一纸红头文件将企业收归集体,乔金岭被迫离开工厂。
  乔金岭走了,工厂的生命力随之萎缩。两年半后,应职工强烈要求,乔金岭再次回到这家工厂。此时,原本蒸蒸日上的工厂已经亏损万元,银行贷款72万元。面对残局,乔金岭积极自救。他用厂里积压的编织袋换回了3000吨化肥,出售后获利50万元。靠着这笔资金,乔金岭买断了河南省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人造金刚石模具技术,黄河集团初具雏形。在此之后,黄河集团迅猛发展。 txt小说上传分享

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7)
上世纪末,国家仍然重点支持国有企业,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不准许民营企业上市,但股票市场实行额度制,数量由国家证监会统一分配,每个省只有6至7家。那时河南省上市公司只有莲花味精、双汇等四家国有企业,黄河集团上市,难度可想而知。就是这样,1998年,作为河南民企中第一家获准股票上市的民营企业,黄河集团控股的黄河旋风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亿元。
  正因为黄河集团发展得顺风顺水,所以悲剧来临时,一切都让人感到那么的不可思议。2003年9月7日,乔金岭如同往常一样,一个人回到房间里思考问题。当老伴推开房门的时候,发现乔金岭已经停止了呼吸。没有任何预兆的死亡,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事后,关于乔金岭死亡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不管是黄河集团内部,还是长葛市公安部门,都认可了这样一种说法,即自杀。事业有成、德高望重、子女能够自食其力……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的乔金岭,自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直到今天,他的自杀还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整个80年,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原始股”的个体户元年,因为民营经济的参与者在很长时间内都是社会声誉不佳的代名词,所以它在时间的序列里很长时间内也是一个灰色的年份。这里面除了民营经济参与者经营与管理的不规范甚至闯红灯之外,整个社会陈旧的保守观念也是他们名声的来源之一。但一扇扇小天窗,在放进苍蝇的同时,更带进了清新的空气。
  1980年可以说是陈春先人生的分界点。之前,他是位成功的科学家,无尽辉煌;之后,他由科学家向创业者的身份转换,而“屡战屡败”的创业经历让他心力憔悴,不断重塑着自我的痛苦。
  陈春先,1934年出生于成都—个书香世家,父亲陈之长乃清华大学早期留美学者,曾为中华畜牧兽医学会秘书长,属畜牧兽医领域权威专家。他自幼才智过人,18岁入党,19岁因成绩优异被四川大学保送至前苏联乌拉尔大学及莫斯科大学物理系深造。还是普通学员时,即以科研突出而名声鹊起。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接见留苏中国学生,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时,陈春先坐在第三排。
  1970年代,陈春先在中科院物理所研制“受控核聚变托克马克”装置
  归国后,陈春先在中科院物理所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后来在合肥建设成功中科院核聚变基地,该基地直到目前在规模和水平上仍为国内之冠。1978年,陈春先和陈景润、何祚庥、郝柏林被中科院破格提拔为正研究员,同时他也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而1978到1980的三次硅谷之旅彻底地改变了陈春先的生命轨迹。
  80年代,中科院物理所在中关村已经从40年前70户住家、276口人、周边坟地占了土地30%多的自然小村变成了中国最大的、也是世界少有的智力密集区。这里每年推出的科研成果数以千计,令人遗憾的是,却往往束之高阁。此时的美国,一大群科学家在波士顿“128号公路”两旁创办了几百家高技术工厂;一大群知识分子在硅谷开垦了“新技术扩散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8)
“中关村的人才密度和素质并不亚于美国的一些地方,只是潜力没有挖出来。”这是陈春先访美归来的感受。在回国后的两个月,陈春先狂热地四处向上级呼吁,“美国高速度发展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科学家和工程师有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和知识变成产品,自己去借钱,合股开工厂。”终于,北京市科协认可了他的想法,借给他200元钱,并开证明准许他在银行开一个账户。
  1980年,北京的这个冬天特别寒冷,仅12月就下了六场大雪。有报道说,这年冬天的下雪量是近二十年来最大的一次。23日,中关村某仓库一角发生着一件惊天动地的事,陈春先办起了国内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陈春先提出,“服务部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投资,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这些思路后来成为建设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思想。
  与一帆风顺的科研经历不同,陈春先的创业一开始就显得非常坎坷。在布满蜘蛛网、落满灰尘的库房角落里,陈春先低调的做事,却依然引起中科院内外的震动,几乎所有人都一致认定认他不务正业。然而只要有生意上门,他还是会乐此不疲地去谈判。于是,在创业的第一年,服务部有了两万多元的收入。陈春先给服务部同事每人每月发了15元的津贴。
  陈春先他们确实在获取体制外的收入,虽然这笔钱在凌志军《中国的新革命》笔下“少得像是在开玩笑”。即便是这样,一个思想僵硬、体制束缚且物质匮乏的年代里,陈春先之举很难不招致恶毒的非议和状告。告状的人忿忿地说,“陈春先居然给自己长了两级工资。”
  在毫不留情的指责中,陈春先被扣上了“扰乱了科研秩序”,“歪门邪道、腐蚀干部”的帽子,甚至遭到上级部门的审查。但倔强的陈春先则坚持自己没错,不做检讨,最后竟然闹到查账封门的地步。
  1983年,事情才出现转机。新华社记者一份题为《研究员陈春先搞“新技术扩散”试验初见成效》的内参,引起*、胡启立、方毅三位中央领导的重视。三位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