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力量是质变而不是量变的。
因此,他的企业比其他中国企业更容易被世界认可。当很多本土企业还在用国内利润补贴国际市场时,他已经将一家本不出色的小公司做成为令同行胆寒的重量级企业,大把大把的数着老外的钞票。
贴上“六赢”性格标签的这位企业家叫冯军。
1985年,《中国企业家》创刊,日后包括李东生在内的许多杰出民营企业家都登上过了这本杂志的封面。不过创刊号的封面人物还是当时首钢集团的老总周冠五。此时28岁的李东生刚出任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10月、11月间,他带队到西安参加全国邮电系统的一个订货会。当时TCL刚生产出自己的电话,用摆摊的方式,低声下气地向与会者推荐。最后签下10张订单,订货量还不够此行的旅差费。
这一年,机载火控雷达专家倪润峰入主长虹,多年后此人发动国内彩电内战,被称为“价格屠夫”。内耗后,包括长虹在内,元气大伤的中国彩电业,在与国外品牌抗争中一败涂地。倪润峰家乡山东,张瑞敏任职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前身)厂长。上任伊始,他做出惊世之举:召集全厂职工把76台不合格的电冰箱全部砸毁,三年以后,海尔捧回了中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北京,中科院下海一年的科技工作者柳传志出现在IBM公司PC代理商的招标会上,坐在最后一排的他表现得诚惶诚恐。
1985:中国有了“万元户”(11)
这一年,产品生产原料紧张。周耀庭去政府部门争取指标,回答是“因为你们是乡镇企业,不可能给一公斤棉纱。”周耀庭争辩说,国营企业是老大哥,我们乡镇企业是小弟弟,小弟弟向老大哥学习,能不能让纺织公司给我们一点儿棉纱?部门干部回答:“你乡镇企业是小弟弟吗?称不上。”20年后,对着中央电视台的镜头,周耀庭感慨地说:“国营企业是老大哥,乡镇企业不是小弟弟,乡镇企业是私生子。那时候,我们乡镇企业得到的是私生子的待遇。”但是,这一年,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在集体、乡镇、三资的名义下,已经“犹抱琵琶半遮面”……
年度延伸人物:翟氏夫妇
如果把经济改革看成是“一个人的战争”,那是对个人英雄主义一厢情愿的崇拜,很难取胜。在改革进程中,总有一些色彩让人眼前一亮,如财富榜上的“夫妻档”。他们因珠联璧合而在驰骋商场时所向披靡。翟美卿、刘志强夫妇,就上演了一幕“夫妻双双创财富”的传奇故事。
1985年,翟美卿放弃铁饭碗,千里走单骑,独自一人经历了个体户的酸甜苦辣。直到1990年,卖过衣服、家具的翟美卿,赚得100万。凭借原始积累,她先后在广州和北京办了沙发厂和床垫生产厂,产品也风靡全国。
如果硬要给翟美卿的事业划一个分水岭,1990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年头。1990年,翟美卿与他的丈夫刘志强在深圳创立了“金海马家具商场”。这正是香江集团的前身。翟氏夫妇创造了独特的“仓储式家具销售模式”。正如翟美卿自己所说,“开商场第一年我就探索出一套管理办法,搞仓储式经营、连锁模式,然后自己设计财务管理集中制、设立审计部,搞人力资源管理,写出了详细的出纳、采购、业务各方面的控制流程。”若干年后,这在广州商界颇受争议的商业模式,翟美卿竟在国外的管理书籍上看到了。
尽管商业模式前景可观,但企业的生存远远不等价于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政策、市场的成熟度等诸多因素,将会冲击商业模式所带来的便利。在90年代初,民营企业的生存仍然步履维艰,翟美卿夫妇顽强地在“自生自灭”的政策挖掘希望的空间。翟美卿感慨万千,“做私营企业遇到的困难是一言难尽……我们率先打破行规,只取20%的毛利,与百货业差不多,这就冲击了同行。我们每开一个店,就有人写匿名信告状。有人说早期的民营企业像野生动物,自生自灭。我们自己不得不适应环境,走过了许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口。”
以良好的运作模式为载体,以“最低的价格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打动消费者的,再加上对环境良好的适应力,不到两年时间,金海马家家具商场扩大为8家,占据深圳家具市场的半壁江山。随后,上海又有了翟美卿夫妇的4家仓储式销售大型商场,在家具业刮起了“金海马旋风”。
1992年,*同志让改革的破冰之旅更加彻底,翟氏夫妇抓住良机,迅速向广州、天津、武汉等大城市辐射,经营内容也从家具扩展到家居。3年后,金海马的门店已经遍布几十个大中城市,并拥有了金海马和香江家私两个知名品牌,它自己的制造基地也拥有内地同行中最大的供应能力。
2000年成为翟氏夫妇的又一个临界点。不安分的翟氏夫妇,不愿固守在家居连锁经营,踏上了向多元化进军的征程。也是在这一年,翟美卿去美国Tulane大学学习EMBA归来。经验并不稀奇,理论也不神秘。可怕的是,一旦丰富的经验与先进的理论,找到契合的时机,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将有巨大的爆发力。2000年,香江集团涉足房地产领域,定位于“高起点、高投入”,瞄准高档住宅产业,先后开发锦绣香江花园、广园东锦绣香江等项目,成为房地产界的黑马。
以家居流通和房地产作为支撑,香江也开始向商贸领域进军。迄今为止,香江已在多个交通枢纽重地兴建了近10个以商贸批发为主的大型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商贸批发网络和物流中心平台之一。
资本运作方面,翟氏夫妇长袖善舞的潜力日益凸现。刘志强看到了金融对企业扩张的重要性,“金融毕竟是后盾,因为一个企业做大了,实业做好了,你必须要有金融做配合,将来企业必然会牵涉到兼并、收购等,都要有金融作后盾。”
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起的以扶贫开发为宗旨的光彩事业,为翟氏夫妇提供了回报社会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投资的平台。位于大别山麓的安徽安庆、位于沂蒙山区的山东临沂、江西的景德镇、山东聊城等,都有香江投资的痕迹。光彩事业利国利民,地方政府一路绿灯,这成为香江投资的重要政治资本。对于这一点,刘志强感触,“香江集团多年的光彩事业和扶贫经验表明,扶贫济困既是我们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也与企业自身发展不相违背,可以做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增长。企业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企业形象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香江还控股广发银行和广发证券,这是第一家进入国有控股证券公司的民营企业。
除了投资不发达地区,香江集团全资控制的南方香江集团于2003年7月购入山东临工5095万股国家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成为第一大股东,顺利实现借壳上市。随后,南方香江不断注入优质资产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并于2006年9月完成由机械工程向房地产的转型。
在业界,刘志强与翟美卿一直是模范夫妻。做事专注、亲和力强的刘志强,爱做梦的翟美卿,他们分工明确。刘志强担任集团董事长,主要负责各种社会资源的维护和新业务的拓展,翟美卿主要负责公司管理。翟美卿认为他们优势互补,“他有经营才略,善于开拓经营;我就全盘统筹平衡,内部管理。这如同他当冲锋陷阵的大将,我就是供应粮草的后勤。”
如今,香江集团拥有200家家具商场和10多家现代化的家具工厂,同时经营范围也扩大到了装饰材料、建材、家居用品……成为一家以商贸建设、住宅房地产和家居流通业为三大支柱产业,以金融为后盾的跨行业、跨地区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在已经与青春无关的日子里,他们没有像绝大多数同龄人那样,学会与这个世界妥协。我们能看到他们的焦灼和挣扎。”
——《时尚先生》卷首语
。 想看书来
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1)
不少人怀疑民营企业的“黄金时期”是不是已经过去?但在这个“与青春无关的日子”里,有人却在悄然崛起:
北京崇文门、玄武门一带,总有人看到袁宝璟卖白菜般沿街叫卖股票;
鲁冠球万向节厂会计徐冠巨患上重病,举家负债,不得以下海经商;
求伯君坐火车去深圳找一位女孩表白,未成,却被深圳吸引,不顾一切选择辞职;
车建新与蒋锡培选择自己做自己的老板;
王振滔往返与福建、温州,倒卖废铁皮;李途纯临危受命,承包一家连年亏损的饮食店;
梁稳根的三一重工正式成立;刘汉元成为鱼饲料行业垄断者,仅四年资产达到千万;
张朝阳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在那里,他的价值观受到极大冲击;
鲁冠球又上了人民日报,《李嘉诚传》点燃了还是孩子的林东创业梦想。
1986年,不折不扣的苦孩子袁宝璟,考入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已经一年有余。通过不懈努力,他正逐渐适应着这个大都市的生活。没什么钱的他甚至心血来潮,跑去听为纪念“国际和平年”,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让世界充满爱”。演唱会上,崔健的《一无所有》让袁宝璟感同身受——与其后来的富甲一方相比,他的大学生活也是一无所有,异常艰难。没有富爸爸,贫穷如影随形,身在象牙塔里的袁宝璟整日四处奔波,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一个字——钱。
为了挣钱,袁宝璟以每万字2块钱的“计件工资制”给教授抄书稿,无怨无悔;他以每千个5块钱的“佣金”给公司抄写信封,坚持不懈;他从不敢主动退出学校体育运动会,仅仅是为了每天两毛钱的伙食补贴;大学四年,袁宝璟丝毫不敢懈怠,见缝插针,一到空闲时间就倒卖贺年卡、明信片;每逢放假回校,总不忘把从家乡带来的特产摆到校园,从中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