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的手时,这位三十五岁的妇女不知说什么好,半天才说出三个字来:‘总理好’”。
就连一些以往清高且多愁善感的文化人,也从“纯文艺”的视角转移到“标新立异”。上海话剧团一年都在演年广久卖瓜子的事。这部刻意为之、精心编剧,名叫《傻子进行曲》的话剧传情达意,真实摹画出那年那月的商业图景与价值主张。还有一部电视剧《万元户主和猫》,透视出先富起来的私营业主的种种心理流向和世间百态。此剧一播出,叫好、叫骂的人皆有之。不过,有国外批评者称种种行为只是一场政治作秀,因为当年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经历的震荡,前所未有。
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动,使民营企业遭遇严峻挑战:资金吃紧、大路货饱和、原材料、能源涨价、税收和各种社会性开支增多……四面八方的冲击波,使得象苏南、温州这样民营企业发达地区,也坠入谷底。
产品积压,资金匮乏,利润率大幅度下降。占苏州市民营企业产值一半以上的纺织行业只能开工50%;无锡市花费数亿元建立起来的汽车改装业,开工之日便“断炊”;常州市民营企业的支柱——电子行业,疲软地垂落。不少人怀疑民营企业的“黄金时期”是不是已经过去?
年度延伸人物:鲁冠球: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
改革开放三十年,并非处处都有成功者。那些倒下企业家的墓志铭,往往比成功者的座右铭还要长。基业长青,是每个创业者的鸿鹄之志,却不得不在短命游戏中重复着“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三五年”的宿命。成功似乎成了小概率的事件。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10)
对于失败者,倒下的前车之鉴,可以成为跟随者的后事之师。对于成功者,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沉浮中不倒,他所留下的印迹,则是整个新革命的荣耀,难能可贵。鲁冠球,一个领跑改革的先锋者,一个始终与改革同步的经济英雄,一个见证了三十年里所有改革开放关键点的幸运者,值得钦佩。
这30年,万向几乎每一个细小的节点和重要的转折都与改革开放的节奏息息相关。所以,解读鲁冠球,也能捕捉到改革开放的些许迹象。
1969年,鲁冠球拿出全部家当和4个农民凑齐4000元钱办起宁围公社农机厂。计划经济的年代,生产、购买、销售都需要国家指标,鲁冠球于计划经济的铜墙铁壁中找到了活下来的缝隙——为周边公社的工具提供配套生产,如饲料机上的榔头、柴油机上的油嘴。缝隙中挖金,他艰难地完成了原始积累。到1978年,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农机厂已具有了工人300人、年产值300余万元的规模,鲁冠球把这个积沙成丘的企业命名为萧山万向节厂。
1978年,鲁冠球开始调整战略,放弃“多元经营”,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配件。涌入改革大潮中的鲁冠球既经历了改革的一波三折,又尝到了改革的甜头。1981年1月,中央紧急文件的“打击投机倒把”,鲁冠球的厂陷入困境,订货合同被终止;1983年,农村风风火火的承包责任制,让鲁冠球茅塞顿开,他承包下萧山万向节厂,以民营企业的身份完成浙江省第一个承包。
1982年,鲁冠球(右)在车间了解生产情况
与当年的“承包第一人马胜利”一样,萧山万节厂的业绩证明了鲁冠球的眼光,承包第一年利润超额完成了154万元,以后年年超额完成承包任务。鲁冠球成为改革楷模,屡屡被政府奖励。与马胜利不同,站在光环上的鲁冠球仍然如履薄冰,敏锐地捕捉改革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没有蹈马胜利的覆辙。
1988年,鲁冠球不堪忍受政企不分的苦楚,“买一张桌子都要向政府汇报,样样要审批,这样怎么能做企业?”他向当地政府提出 “花钱买不管”。几经波折,鲁冠球终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了万向节厂股权。万向成为私营企业,摘掉了红帽子。
198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设立。试验股份制的鲁冠球要求上市,几经努力,万向被列为当时唯一一家来自乡镇的上市试点企业。然而,一场始料未及的政治风波让鲁冠球的上市之路搁浅。幸运的是,这场政治风波并没有阻碍改革的脚步,鲁冠球的万向企业向“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转型。
1992年,*南巡再一次为改革扫清障碍,1993年,万向所属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钱潮”股票在深交所上市。万向成为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保持高速发展。
1999年后,万向集团实施“资本式经营、国际化运作”战略,开始资本与实业双翼齐飞的扩张之旅。其后,万向收购了多家上市公司,进行了一连串漂亮的收购战,在证券市场,万向系人人皆知。
除了在国内长袖善舞,万向逐渐走出国门:1994年经外经贸部批准,万向集团在美国正式成立万向美国公司;1997年8月,万向集团生产的万向节成为向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供应产品的第一家中国大陆企业;2000年后,万向接连收购美国舍勒公司、美国上市公司UAI公司、全球最大翼形万向节传动轴一级供应商美国洛克福特公司、美国方向连杆企业PS公司。
如今的万向集团,在实业上,有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万向钱潮,研发电子、太阳能等高新技术的万向研究院,万向三农公司,负责海外业务的万向美国公司,万向电动汽车,万向财务公司,专业性投资银行机构通联资本,覆盖有色、黑色金属和石油化工的万向资源,不动产公司顺发恒业等;在资本市场,则拥有万向钱潮、华冠科技、承德露露、中色股份、航民股份、UAI6家上市公司。
关于未来,鲁冠球豪情万丈,“中国经济的下一个30年,是一个资源加速向优势企业集中、更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率的30年。万向有足够的实力在这场博弈中继续前进。”
对于中国的企业,危机专家艾学蛟教授发出这样的警句,“中国的企业不是死在发展太慢上,而是死在发展太快上”。很多风靡一时的流行企业,虽然赢了一时风光,却往往走不出并购的诅咒、多元化的陷阱。万向也在不断做加法,但却展现出来如此壮阔而稳健的局面,是中国企业多元化史上一则成功的典型案例。
万向的成功,与鲁冠球这位民营企业家中的“不倒翁”不无关系。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发展起来的鲁冠球,一直在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夹缝中实践。从一开始他就是改革政策的实践者,而在以后的改革大潮中,他不断思变、求变,既顺应社会的潮流,又符合经济的规律,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节拍。这才是鲁冠球屹立不倒的法宝。
很多时候,成功者看上去并不锋芒毕露,看不出精明与城府,那是他们有着内敛的精华,潜伏的智慧。不显山不露水,才能驶得万年船。据说,鲁冠球喜欢人们称他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事实上,与他同属这一行列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也由此,我称他为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
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1)
罕有的快节奏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一种对空间的开拓渴望,拉开一场狂欢的序幕,成为民企大潮涌起的动力:
17岁的丁志忠乘汽车去福州,花48元买了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
郑坚江牛棚起步,创建总资产达42亿元的奥克斯集团;
响应国家“百万裁军”号召,王健林和任正非告别部队;
知识分子何鲁敏,高级工程师黄鸣和技术革新能手郭立文从事“科技”产业,三人命运各异;
名牌高校教师周海江,到前途未卜的企业与父亲一起创业。
“属虎的上山,属龙的下海”,这是年初流行于湖北的一句口号;“八闽齐念‘山海经’,向绿(山)蓝(海)两大‘银行’要财富”,这是年中福建提出的战略;“当晚划定,半夜就干”,这是87年广东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罕有的快节奏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一种对空间的开拓渴望,成为民营企业大潮涌起的推动力。但是,源于简单空间占有欲望的推动,带着浓重的自然经济色彩。恰在这时,市场介入了。它以巧妙的拉力,把兴办民营企业的浪潮带动起来,一经与市场结合,便由一般的空间扩张,转向目的性极强的商品性生产。这种新的趋势,在市场开放得较早、发育较为充分的东南部沿海(晋江)和江浙地区(宁波),表现得尤为突出。
攥着1万块钱,17岁的丁志忠走遍了福建普通海滨小镇陈埭上的所有鞋厂,挑出600双他认为最好卖的鞋,乘汽车去福州,然后花48元买了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因为,他觉得“外地人能来晋江卖东西,几乎什么都能卖掉,为什么晋江人不能主动把晋江的商品拿出去销售?”
初到北京,丁志忠只是在批发市场卖鞋。没钱租摊,随便找个巴掌大的空地,铺块塑料布,摆上十来双鞋,与市场维持秩序的人员打游击战:“敌退我进,敌进我退”。这样提心吊胆的生意并不好做。他将目光瞄上了西单商场,软磨硬泡商场负责人。商场负责人反问他:“你才多大啊?就来做生意。”嘴硬的丁志忠就说自己20岁了。尽管负责人并不相信这个虚报的年龄,但连续一个多月的努力,他如愿以偿地将晋江鞋摆进了西单商场。在此之后,丁志忠拿下4000多个销售终端,北京所有的商场都摆上了晋江鞋,其中包括被称为北京最权威也最难打通的销售通道:王府井商场。
从闯荡京城的鞋贩到如今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导者,丁志忠的人生轨迹折射出商业环境的变迁。而同年郑坚江的崛起,则代表着浙商中的“宁波帮”的异军突起。
2008年,丁志忠参与泉州站圣火传递奥运火炬
外界给了郑坚江太多的问号:低调、内敛?还是张扬、狂妄? 是枭雄?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