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休闲方式:玩在唐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人的休闲方式:玩在唐朝-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内格部分有六格,每格二子,只要十二枚棋子便可占满获胜。
  双方各有十五子,实际只需要十二子到达对方内格即可,给游戏者更大的发挥空间,取舍之间自然增加了偶然性和趣味性。
  “梁”和“被打”的存在,加大了进退的幅度,使胜负可以在瞬间转化,小小棋局引出大悲大喜,其中况味着实令人迷恋。
  现在再回头看一看孟琼芝所说的“冤”。
  行棋到最后阶段,双方的棋子大部分已经进入到对方的内格当中,两两成梁。这个时候,假如甲方还有棋子留在自己的内格当中,就非常危险。比如他掷出一个三点,将这个棋子前行三格,但那个格中很有可能已经有了乙方的一个梁,结果这个棋子重新被打回起点,或者落入沟中,白白丧失一次行棋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冤”。
  到下一次行棋时,甲方的局面更不妙,那枚落在后面的棋子就像陷入泥淖中一样,一次一次地挣扎,一次一次地被冤。
  邢宇在《握槊赋》中所言之“闭六关而不通,因一子而为质”,说的就是这种被“冤”而苦苦挣扎的状况。
  避免被冤的惟一办法就是掷出大点。如果掷成一个“六”,就可能越过对方的几个梁,一路向前进。如果掷成两个“六”,那这一局棋也就结束了。
  3
  在唐朝的各种棋艺中,长行是最流行的一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绢本画(见本书P2),画中两个彩衣妇人相对而坐,正在下着双陆棋,旁边立着另外两个女子,出神地盯着棋盘。
  这幅画名为“内人双陆图”,是一幅唐代的画作。
  画中的双陆棋盘设计精巧而实用,制作十分精美。两层的底座将棋盘托到合适的高度,中间的横档既可使整个结构更牢靠,上面也可以搁置杯盏杂物,十分方便。
  画中的这一局似乎才开始不久,因为两个妇人的棋子还都在己方的内外格中。从姿态与神色看,正在对局的两个人应该是此中熟手。
  新疆阿斯塔那唐墓中曾经出土一块双陆棋盘,长方形的棋盘上,用螺钿镶成的花眼来标示棋格,每边的左右各有六个;棋盘长边的中央有月牙形的门,棋盘正中央则隔出一块区域,装饰有花枝飞鸟等图案。
  或许,棋盘中央这一块特别的区域就是所谓的“沟”,只是不明白长边中央那圆形的门有何作用。
  《朝野佥载》中有一个唐人痴迷双陆的故事。高宗咸亨年间,在贝州有一个名叫潘彦的人非常喜欢下双陆,不管走到哪里,身边都带着一副双陆棋。
  有一次潘彦乘船渡海,在海面上意外遇到一场风暴,把船打翻了。潘彦落入海中,拼命抓住海面漂浮的一块木板,才没有沉入海底。
  如此危急的时刻,潘彦还放心不下他的双陆棋——他的右手抱住救命的木板,左手死死地把双陆棋盘抱在怀里,双陆的骰子则含在口中。如此在海上漂浮了两天一夜,终于活着上了岸。
  这时才发现,经过海水长时间的冲涮浸泡,潘彦的一双手已经露出森森白骨,但双陆棋盘始终抱在手中,嘴里的骰子也一只没少。
  《太平御览》中记载:唐文宗时,新任衢州刺史张贾在赴任之前,去向文宗皇上辞别。谈话当中,文宗冷不防问了张贾一句:“听说你很会下长行棋。”
  张贾吓了一跳,因为他知道文宗很讨厌赌博之事,连忙解释说:“臣只在公事之余,偶尔与门下的宾客亲朋们玩一玩,不会妨碍正事。”
  文宗一听,很不高兴地说:“喜欢这种玩意儿,怎么能不误事呢?”弄得张贾汗流浃背,很没有颜面。
  文宗的话不无道理。唐代诗人赵抟有一首《废长行》,直白地写出官吏们如何贪玩长行,把公事抛到一边:
  紫牙镂合方如斗,二十四星衔月口。
  

运木赌马戏双陆(5)
贵人迷此华筵中,运木手交如阵斗。
  不算劳神运枯木,且废为官恤茕独。
  门前有吏吓孤穷,欲诉门深抱冤哭。
  耳厌人催坐衙早,才闻此戏身先到。
  理人似爱长行心,天下安平多草草。
  何当化局为明镜,挂在高堂辨邪正。
  何当化子作笔锋,常在手中行法令。
  莫令终日迷如此,不治生民负天子。
  诗中直斥官吏们沉湎于长行棋、无暇恤民理事,诗品不算入流,却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现实。
  《国史补》中如此描述当时人们争玩长行的景况:
  ……王公大人,颇或耽玩,至有废庆吊、忘寝休、辍饮食者。乃博徒是强名争胜,谓之“撩零”。假借分画,谓之“囊家”。囊家什一而取,谓之“乞头”。有通宵而战者,有破产而输者。
  可见当时沉溺于此技的大有人在,长行自然也成了一种赌博的工具,当时称为“撩零”。同时还有专门开设赌场并从中抽红的赌头,也就是所谓的“囊家”,囊家抽红的比例高达十分之一。
  这种玩意儿,这种营生,这样的迷恋,这样的取巧之心,放在今天也并不陌生,只不过在形式上稍稍有一些改变:长行变成了麻将和轮盘赌,囊家变成了赌场老板或者博彩业的巨头。
  从这一点上看,一千二三百年的时间其实并不太长。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神传鬼助下围棋(1)
1
  说起唐代曾经流行的玩意儿,就不能不提围棋,而提起唐朝的围棋,自然不能错过那个王积薪深山学棋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唐玄宗出去打猎,扈从如云,棋待诏王积薪也在其列。
  大队人马奔波一天,终于停下来歇息的时候,扎营的地方却地势狭窄,附近不多的几间驿馆、民屋也早被显贵们占去。
  身为棋待诏的王积薪位阶卑微,找不到一处落脚的地方,只好独自一个人走入荒山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要赶在天黑之前给自己找一个落脚的地方。
  仔细想一想,这样的记述实在有趣——皇上出去打猎,带一些勇武之士、带一群狗一群鹰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棋待诏随驾出行?大概是预备皇上在狩猎之后突然棋兴大发,要在行营中与人杀上几盘吧。
  而王积薪离开众人独自进山,万一路上失脚落入溪水中淹死,或者被狼被熊吃掉,不但无人救助,连一个通风报信的人也没有。人死了事小,若是玄宗皇上在驻地闲得无事,突然想下一盘棋而找不到他,也是一桩不轻的罪过。
  且说王积薪一路走入深山里,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那家里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姑娘和一个媳妇。
  几个女人胡乱给王积薪一些水米,让他在家里歇息,却不肯让他住进屋里。
  天黑以后,王积薪躲在屋檐下,翻来覆去睡不着,突然听见那边屋子里传来说话声,侧耳细听,原来是姑娘和媳妇二人在黑地里下起棋来。
  两个人一个住在东间里,另一个住在西间里,下棋的方式古怪有趣,先是媳妇在她的屋子里说:“起东五南九置子。”
  神传鬼助下围棋然后睡在另一间屋子里的姑娘应道:“东五南十二置子。”
  媳妇沉思良久,又说:“起西八南十置子。”
  姑娘随即应道:“西九南十置子。”
  如此慢慢走下来,两个人一直下到了四更天,才只下了三十六着棋,这时候就听姑娘说:“你已经输了,我赢你九枰。”
  媳妇在另一间屋里也没表示什么异议,坦然认输。
  姑嫂二人下的就是所谓的盲棋。王积薪知道自己遇到了神人,抖擞精神,躲在黑暗中,将二人对弈的步骤一一记录下来。
  从前面的记述中看,似乎媳妇的两手棋下得不太靠谱,不是占角,也不像守边;姑娘的两手应棋,一手是拆二,一手是碰,跟随媳妇的步调。想必唐人下棋的考虑与今天差别很大。
  天亮之后王积薪整理衣冠,上前去向三个人说明自己的身份,恭恭敬敬地请教。
  老太太让他摆几步棋看一看,王积薪不敢含糊,把平生最得意的布局摆给她们看。老太太只看了十几步,就对媳妇说:“嗯,下得还凑合,可以教他一些平常的下法。”
  那位媳妇就大略指点王积薪一些攻守杀夺、救应防拒的棋法。王积薪牢记在心,还想学得更多一些。老太太说:“就凭这些,你已经可以无敌于人间啦。”
  像这类神仙故事应有的套路一样,王积薪辞别这一家人,走出一段路之后又返身回去,却找不到夜里那几间屋子了。
  据说,王积薪事后将姑嫂二人对弈的过程在棋盘上复原,费尽心思却弄不明白,为什么在三十六着之后姑娘会胜,而且是胜出九枰。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三十六着基本上算是完成了布局,通常情况下正式的厮杀还没有开始。这时就能精确地计算出胜负,只有神人做得到。
  经过了这一次奇遇,王积薪的棋艺果然更上层楼,天下无敌。《新唐书·艺文志》中提到王积薪的一卷《金谷园九局图》,看书名,那应该是一本实战的棋谱。不知道其中有没有记录那姑嫂二人的一局盲棋。
  在王积薪的围棋著述中,最有名的还是他的《围棋十诀》,具体如下:
  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
  逢危须弃,慎勿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取和。
  

神传鬼助下围棋(2)
今天我们对弈时,这些要诀仍旧是必须遵循的取胜之道。可见《围棋十诀》总结了围棋基本的规律,结合了前人的围棋理论和王积薪自己的实战经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能够写出如此精辟入里的围棋理论,需要有高超的棋艺,并且能把自己对围棋的理解用简炼的语言总结出来,能做到这一点的围棋高手极其罕见。
  2
  围棋发展到唐朝时,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唐代围棋的形制与现代围棋的差别已经不大,比如说十九道的棋盘已经成为主流,所用棋子也由先前的方形演化为圆形等。
  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