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休闲方式:玩在唐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人的休闲方式:玩在唐朝-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头,每人手中握着五彩小旗,一个人踩着另一个人的肩膀,依次叠加到一起,然后手足齐举,歌唱呼叫,动作十分惊险。
  敬宗看过之后非常高兴,重重犒赏她们。不过,敬宗死后继位的唐文宗却不喜欢这个节目,嫌它太惊险伤神,不许这个节目再在宫廷中表演。
  弄枪伎——由两个人共同表演。一个人赤身,手中、头上带着几个圆环;另一个人站在十几步之外,把手中的长枪抛掷过来,从那些圆圈之中穿过去。很像现代杂伎中的飞刀,而投掷出来的长枪似乎更难控制。
  猿骑戏——是一种马术表演。骑手扮成猕猴之状,在飞驰的马背上做各种表演,一会儿伏在马头上,一会儿悬在马腹之下,一会儿又跑到马尾处,也是现代马戏中常见的一种。
  宋杂旋伎——表演者手持细竿,竿顶挑着杂器,表演者始终让杂器在竿头旋转而不落地。
  擎戴伎——两个表演者,手与手相对,一人在下面伸直手臂,把同伴高高托在空中,向前行走,然后颠倒过来,同伴落到地上,再将他托到空中,如此往复。需要二人都有超人的臂力。
  踏球戏——道具是一只直径一尺多的木球,表演者站在球上,滚动脚下的木球前行,玩的是一种平衡的功夫。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种“蹑球”。《封氏闻见记》中描述:
  彩画木球高一二尺,伎女登蹋,球转而行,萦回去来,无不如意。
  戴竿伎——将一根长竿竖立在肩头,竿梢上有小儿表演各式惊险的动作。实际上是“竿木”和“缘竿伎”的变种,原本竖立在地上的长竿移到人的肩头,自然更惊险更刺激。
  玄宗在勤政楼上看百戏,内教坊中一个擅长戴竿的王大娘出场,身上顶的竿有百尺高,竿顶用木头搭成山状,模仿神仙境界,木山上面有一个小儿转侧盘旋,亦歌亦舞。
  崔令钦的《教坊记序》中还有一段戴竿的有趣记载:当时各位藩王府中都有自己的优伎,玄宗皇上为了让宫中百戏的表演更精彩,就让自己的哥哥宁王李宪出头,统领藩邸伎乐,以宫中的太常乐为竞争对手,两相较量。
  有一次,两下里各出一个戴竿伎,在皇上面前比赛谁的更高更刺激。太常乐的艺人们为自己的戴竿伎奏乐鼓噪,张牙舞爪,惹得玄宗很不高兴,暗中命令几十个内卫带着铁马鞭、骨,混到人群里去,悄悄站在那些太常乐的艺人身后。
  等艺人们再一次胡喊乱叫时,内卫们立刻抽出家伙来,对着他们就是一通猛打。太常乐一方的阵脚顿时大乱,连他们的长竿也拦腰折断,玄宗看得“哈哈”大笑。
  在此之后,玄宗将俳优杂伎从太常乐中剥离,另设左右教坊掌管。
  《独异志》中也记有一个戴竿的女人,也叫王大娘,不过这位王大娘却是唐德宗时代的,和玄宗朝的那个王大娘差了几十年,可能不是同一个人。
  这位王大娘的绝活是能“首戴十八人而行”,力量与技巧十分了得,在高竿上面托起十八个人和托起一座木山,不知哪一个更费力气。
  

走索冲狭呈百戏(4)
还有一个戴竿的故事发生在蜀中。那时候,章仇兼琼任剑南节度使,当地的佛寺里经常有大会,在大会的那一天,寺院中都会有百戏表演。
  有一次优伎们正在表演戴竿,一个十岁的男童在竿顶表演时,突然飞来一只罕见的大鸟,抓住竿顶的小儿疾飞而去,转眼间便无影无踪,寺中的观众吓得四散奔逃。
  过了好几天,人们才在一座高塔的顶上找到小儿,小儿已经吓得有些呆傻,只说是一个夜叉模样的怪物把他掠到这里,每天给他食吃,却是来去匆匆。
  舞轮伎——即手中抛接车轮、石臼、大缸等沉重的大物。
  藏挟伎——属于幻术。让某物在转瞬之间消失或者重现,观者却无从知道机巧何在,类似于现代的魔术。
  水嬉——见于《因话录》中,是一种水上表演的杂技。洪州有个名叫曹赞的人最擅此戏。表演时,他先爬到百尺高的船桅杆上,脱掉衣服纵身跃下,正好落到水面上,盘腿坐在那里,像坐在茵席之上。
  曹赞还有一个节目更惊险刺激:他让人把他装入一只大囊中,从外面把囊口系紧,投入江水之中,他会在沉没之前从囊中脱身,其手段不可思议。
  还有一些大型的表演,要由多人一起完成,也包括在百戏之中。
  唐玄宗在洛阳大酺时,各地官员为取悦皇上,绞尽脑汁想出一些新奇的玩意儿,呈现给皇上和妃嫔们观赏。
  为了在皇上面前出风头,渐渐就有了一些极端的做法。有一位河内令设计了一辆很大的牛车,用木头做成巨兽的形状,然后通体全部用兽皮蒙裹起来,连拉车的牛们也一起罩在里面。巨兽的身上则驮着几百个乐工,衣衫华丽,一齐奏乐歌唱。
  皇上等人看见那么大的一个猛兽伴着震天的乐声缓缓走过来,一时间想不明白机关何在,果然大喜若狂。
  这大概是今天彩车、花车巡游的最早样本,然而制做那样一个大家伙,其花费也实在是惊人。此时的奢靡之风已经很接近于一百多年前的隋炀帝时代了。
  比较正规的表演场合中,百戏的压轴戏通常是角力戏,也即角抵。那时候所有的表演者悉数退场,尘埃落定,左右两边的军士们一起擂动大鼓。
  鼓声震天动地,一众袒身的壮士走出来,两两相对开始比赛摔跤角力,到这时,整个百戏的表演也就到了尾声。
  3
  关于唐朝的百戏,有许多故事留下来。
  唐玄宗大酺,驾临勤政楼观看百戏。这种开眼界的机会十分难得,城中士民百姓蜂拥而来,挤得水泄不通。护驾的金吾卫士们挥舞大棒驱赶众人,却是无济于事。
  玄宗看了很不高兴:“这些废物!我到这里看百戏,要与民同乐。结果下面一片嘈杂混乱,真是没有用!”说着回头去问高力士有没有好办法。
  高力士便向玄宗建议,请河南丞严安之来处置,他必然会有好办法。
  严安之是唐代有名的酷吏,性情惨毒,折磨犯人的手段极其阴狠。据说,他会先将犯人痛打一阵板子,停歇一段时间,等犯人的身上肿胀起来,再在伤处重重地打下,杖落处皮肤迸裂,热血飞溅,令人痛不欲生。
  这位严安之来到勤政楼下,也不言语,沿着楼下的广场一路走过去,用手里的一根棍子在地面上画出一道线,然后冷冷地告诉众人说:“越过这道线的人,立刻处死。”
  众人吓得纷纷后退,五天的酺宴,竟然没有一个人敢越雷池一步。
  楼上是痴迷百戏、贪图享乐的皇上,楼下是好奇的百姓聚集如山,在皇上与百姓中间则是千奇万巧的散乐百戏,花团锦簇,三者中间还有一道无形而森严的红线,无人敢去触碰。这便是唐时百戏的真实情态。
  民间的百戏,大多在寺院当中进行表演,场面更是喧哗热闹。
  唐德宗贞元年间,南海那地方有一个官宦子弟名叫崔炜,生性浮荡,不务正业。父亲亡故之后,他游荡几年就把祖产挥霍一空,落到无处栖身的地步,只好到佛寺中住下来。
   。 想看书来

走索冲狭呈百戏(5)
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人们都把香烛、美器、精食送到佛庙中去,又在开元寺中表演百戏。崔炜闲得无事,也在寺中看热闹。
  寺里寺外挤满了围观的百姓,都想挤到前面去看百戏,到处都是叫卖的小商贩。人群中,一个老太太被挤得站不住脚,歪倒到一边,把人家的一个酒瓮撞翻,酒洒了一地。卖酒的人大怒,拳脚交加,痛打老太太。
  崔炜看不下去,赶快上前拦住,说自己可以替老太太赔偿酒钱。可是他身无分文,情急之下只好脱下身上的衣服,拿去抵偿酒钱。
  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太太并非凡俗之辈,专会用“井冈艾”治疗疣赘。老太太于是送给崔炜一点井冈艾,把治病的方法传授给他,作为答谢。哪曾想,就因为崔炜替人治疗疣赘,竟然引出一大段离奇的神鬼故事,险些害了他的性命。
  还有一则故事,讲的是在营丘有一个姓陈的富豪,家财万贯。不幸的是富豪得了麻风病,长了满脸的癞斑,被人暗称为“陈癞子”。
  平日里这位陈癞子最忌讳一个“癞”字,家里的亲人奴仆若是不留神说出一个“癞”字,肯定会招来一通打骂。如果谁说他脸上的癞消褪了,他便十分高兴,总会有慷慨的赠予。
  这一年五月,陈癞子过生日,自然要在府中大肆操办一下,设立僧道斋筵,请来艺人唱戏,表演好看的百戏。完事之后,陈癞子很满意,给那些艺人们丰厚的犒赏。
  耍百戏的艺人中有一个秃头之人,身材高大,眼神却不太好,散戏之后他本来已经离开了陈府,半路又返身折回来,对陈癞子说:“今天承蒙您慷慨,给我这么多的赏钱,心中感激不尽,突然想起一句诗来,诗中最后的两句正好可以拿来感谢您。”
  陈癞子此时正端坐在中堂之上,周围张挂着碧纱,左右婢女侍立,一听这个人有诗献给自己,自然十分高兴:“那就请你读来我听听。”
  那位秃子站在碧纱外面,朗声诵道:“三十年来陈癞子,如今始得碧纱幪。”
  坐在纱中的陈癞子大怒,一通臭骂,把这个不识时务的家伙轰了出去。
  秃头吟诵的诗,却是淮南节度使王播所作,原诗的最后两句是:“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不知这位老兄怎么读成了那样。
  《太平广记》中,还记录了一个类似恶搞的故事:有一个轻薄之人新被任命为某郡的刺史,当地人为了迎接他上任,特意组织了百戏,有吞刀吐火、吹竹按丝、走圆跳索、歌喉舞腰等。
  到了上任的那一天,新任刺史来到众人面前,对眼前热闹的百戏却视而不见,一点兴致也没有。众人不免扫兴,私下里议论这位刺史大人清峻孤傲,不易亲近。
  没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