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葡萄园,盛产葡萄酒,城中工商业极为发达,蒙元军队的许多军械装备都在这里制造。太原早在唐代时,冶炼业和葡萄酒就已经非常出名,从这两点可以看出《马可波罗行记》的记载还是相当准确的。此外,这本书里还记叙太原种桑养蚕,出产蚕丝,他在关于陕西的章节中也留下了相同的记载,但是,今天的山西和陕西都已经不再出产蚕丝,大约是气候变化所致吧。
也许是蒙古贵族残暴的统治招致天怒人怨,西元1303年,全国普遍发生了大地震。这一年的八月六日深夜,太原与平阳同时发生空前惨烈的大地震,全山西的死亡人数为二十万人左右,而当时全山西的人口也只有百万左右,晋祠尉迟敬德别墅奉圣寺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毁坏的。这场大地震的余震一直持续了两年多,波及山西全境,蒙元统治者在积级赈灾的同时,将太原路改名为冀宁路、平阳路改名为晋宁路,希望以此平息天灾。
天灾总是与人祸相连,太原是蒙古帝国最早夺取的地区之一,但无休止的战乱,也早早的在太原爆发。有人形容蒙古帝国就象一道闪电,虽然耀眼夺目,但却短暂迅忽,蒙元建国不到一百年,就爆发了席卷大江南北的反元大起义。在与刘福通的红巾军作战屡屡失利之后,元军兵力匮乏,元廷开始号召各地富豪招募“义兵”也就是地主武装协助镇压,时势造英雄,系籍河南的畏兀儿人察罕帖木儿脱颖而出,凭借一支几百人的“义兵”在与红巾军的作战中逐渐羽翼丰满,占据河南、山东、山西,发展成为一支炙手可热的军阀势力。
西元1357年,北伐的红巾军进入山西作战,与察罕帖木儿军反复争夺山西诸州县。这一年闰九月,红巾军第一次进攻冀宁,被察罕帖木儿军击退。第二年三月,红巾军再次进攻冀宁,夺取太原。两个月后,察罕帖木儿军收复冀宁,察罕帖木儿一度奉元顺帝的命令驻军太原。仅仅一个月后,红巾军关铎部就第二次攻取太原,但北伐的红巾军一路流动作战,缺乏后援,在察罕帖木儿等元军的剿杀下,于这一年的年底全部退出山西。 txt小说上传分享
蒙古铁蹄下的太原:沦陷异族二百余年的龙城(3)
与此同时,察罕帖木儿的迅速崛起和辉煌战绩招来了同僚的嫉妒,而他占据的能够在这战乱年代提供丰厚军需保障的山西也使一些军阀垂涎三尺。孛罗帖木儿出身将门世家,跟从父亲镇压红巾军,因为他们属于蒙元正规军,因此对察罕帖木儿的地方武装既鄙视又嫉妒,当元廷将他调往山西大同捍蔽京师之后,孛罗帖木儿磨拳擦掌,准备趁察罕帖木儿进攻山东红巾军的时机一举夺取山西。
1360年八月,就在剑张弩拔之时,元顺帝察觉到两大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一方面下诏劝喻调解,一方面划清双方势力范围,察罕帖木儿守石岭关以南,孛罗帖木儿守石岭关以北。但是,急欲扩充实力的孛罗帖木儿却不听约束,于九月越过石岭关,直抵太原,围攻三日而不下,这时,元顺帝的劝和使者来到,孛罗帖木儿军退驻交城,双方对峙于石岭关一线。
十月,元顺帝为平衡双方力量,决定由察罕帖木儿做出让步,将冀宁交与孛罗帖木儿。孛罗帖木儿得旨后,立即挥师南下准备接收太原,却被太原守将拒之城外,双方再次展开混战。察罕帖木儿之所以能够迅速壮大,就是凭借河北、山西提供的物质保障,岂肯轻易放弃太原,察罕帖木儿派遣援军北上,在太原城外击败了孛罗帖木儿军。察罕帖木儿同时还调动延安兵进攻孛罗帖木儿后路。第二年正月,元顺帝再次派遣使者劝和,三月,孛罗帖木儿军悻悻北归。
内战停息后,察罕帖木儿军开始进攻山东红巾军。1362年六月,察罕帖木儿在益都前线率亲骑十一人巡视军营时,被准备投降红巾军的叛将田丰、王士诚刺杀。察罕帖木儿死后,长年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养子扩廓帖木儿继任,扩廓帖木儿是察罕帖木儿的外甥,本姓王,名保保。
就在王保保围攻益都的时候,孛罗帖木儿趁火打劫,夺取了真定。攻陷益都,俘杀田丰、王士诚之后,王保保于第二年二月回师,双方爆发第三次混战,先后在陕西和山西展开残酷的争夺。是年十月,孛罗帖木儿军进攻太原,被王保保军大败,从此走向衰落。而历经三次战乱的太原也遭受重创,生灵涂炭。
此时的元帝国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元顺帝荒淫纵欲,不理政事,皇太子蠢蠢欲动,准备夺取帝位,提前登基,皇帝与太子的关系日益紧张起来。当时,元顺帝支持孛罗帖木儿,皇太子支持王保保,地方军阀的混战中,很快又渗入了宫廷斗争的成分。1364年,双方矛盾激化,孛罗帖木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于七月攻入大都,被元顺帝封为丞相,而皇太子则逃奔太原王保保军中。
皇太子来到太原后,以此为基地指点江山指挥反攻,想凭借这个昔日成就帝王霸业的龙兴之地重演唐肃宗灵武自立的故事。第二年三月,皇太子调集四省军队与王保保军会合,共同讨逆,攻取了孛罗帖木儿的根据地大同。与此同时,元顺帝也对孛罗帖木儿的骄横专权产生不满,派人将其刺死,割下首级送到太原,召回了皇太子,元顺帝与皇太子和解。
元帝国最后的宫廷斗争以皇太子、王保保一党取得最后的胜利而结束,王保保的势力从此达到极盛,统帅节制元王朝北方军队,后来又出任丞相。王保保虽然生不逢时壮志未酬,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是元帝国退出中原前的最后支柱和远逃塞外后卷土重来的唯一希望。就是那个要让东吴皇帝孙权为自己守墓的朱元璋,对他也是极为敬佩,曾派人为王保保的养父察罕帖木儿扫墓,即使是王保保固执的一再拒绝明王朝的招降,朱元璋仍称他为世上少有的奇男子,并将他的妹妹册封为次子秦王的王妃。当然,王保保一方面效忠于元廷,另一方面,双方又相互猜忌,王保保一度杀尽元廷派驻于太原的官吏,使自己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支割据山西的军阀。
从王保保身上,我们又依稀看到了的高欢、尔朱荣、李光弼等历史上从太原起家的乱世英雄们的影子,但是,元末的形势决定了王保保必然失败的结局,沦陷异族二百余年的太原,终于遥遥望见了明朝北伐大军飘扬的旌旗。 。 想看书来
忽必烈建立水军:攻克阻挡蒙古铁骑的襄樊(1)
《神雕侠侣》中的襄阳保卫战,郭靖死守,最后郭靖夫妇皆死于襄阳(倚天屠龙记中介绍),蒙古大汗蒙哥死于杨过之手。这场保卫战并非凭空杜撰,其历史原型是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钓鱼城之战。
1261年2月和1262年7月,忽必烈的军队向南宋展开了报复性军事反击。1265年初,第一场重大战役爆发了。两军在钓鱼山附近遭遇,忽必烈的军队取得全胜,并且俘获了一百四十六艘战船。
缴获南宋战船显示了忽必烈越来越意识到蒙古军需要建立一支海军。此时忽必烈已经认识到,要战胜南宋,他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水上作战部队,于是开始着手夺取战船或修造战船。他的努力给人以深刻印象,因为正如一位中国海战史学家所写道的那样,“一个不熟悉海洋的马上民族,能够如此迅速地适应海战,真是非比寻常 ”。南宋变节者刘整是造船计划最热心的鼓吹者之一。他坚持认为,没有战船,蒙古人就无法征服南宋。他的鼓吹得到了忽必烈的支持,蒙古人终于建立了一支由四部或四“翼”组成的海军,并在双方初期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中显示了实力。
双方交战的地点是在襄阳,这场战役标志着战争的转折点。战事从1268年开始,是征宋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役,最后以蒙古人的胜利而告终。《元史》、拉施都丁,以及马可&;#8226;波罗对此都有详细描述。马可&;#8226;波罗甚至声称亲身参加了围攻襄阳城的战斗,不过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这场围城战在他到达中国两年之前就已经结束了。襄阳和毗邻城市樊城位于今湖北省的北部边界,坐落在汉水两岸,二城隔水相望,汉水在更南部的武昌汇入长江。其重要性在于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它们是进入长江流域途中的最后堡垒,守护着通往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东南和西部地区的交通要道。夺取这两座城镇将为蒙古人提供一个基地,可对南部其他地区发起攻击。拉施都丁的受访者后来告诉他说,汉人在襄阳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襄阳有“坚固的城堡、坚实的城墙和很深的护城河”。南宋朝廷任命吕文焕为这座似乎固若金汤的城池的总指挥官。
为了消除南宋襄阳守军的抵抗,蒙古军队不得不展示他们最近刚发明的攻城和海战战术。他们起初希望用饥饿法迫使南宋守军放弃抵抗,但他们很快发现,他们必须切断向襄阳运送给养的水道。他们所需要的是完全控制汉水水域,并尽可能向南延伸到长江。南宋会设法通过水路向襄阳输送物资和增援部队。忽必烈的部队必须设法阻止他们的行动。要粉碎防御者的抵抗,忽必烈的部队最终必须用炮火猛攻这座城堡。但南宋军队占据有利地形,严阵以待,蒙古人意识到他们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因此,他们需要火炮的支持,以避免这种巨大的损失。
忽必烈为这次战役选定的指挥官再次显露了他的用人策略。他所任命的将领并非清一色的蒙古人,也非来自任何一个单一的民族。刚刚投降蒙古并向忽必烈透露南宋政治和军事弱点所在的刘整,在忽必烈登上大位之前就投降蒙古的史天泽,是这次战役中最著名的汉人将领。畏兀儿人阿里海牙被证明是最成功的指挥官之一。阿术是参与围城战的主要蒙古将领。亦思马因和阿老瓦丁则是来自中东的穆斯林,他们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