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大移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安江大移民-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岭分社,组织了城镇失业工人、转业军人和库内城镇贫民及农村地少生活困苦的农民550多人,开垦了荒地5000多亩。在当时强大的政治态势下,人员集中了,资金投入了,但由于地势陡坡,土地瘠薄,加之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人心难安,新垦荒地,农作物的种子都难收回。兰玉坪农林牧畜合作社被迫停办。14个垦荒深山合作联社都遭同样的命运,中途夭折。新安江水库移民就近“上山移民”安置试点失败。
  1956年1月,浙江省天目山区经济开发工作委员会提出了《新安江水电站淹没区移民方案》。该“方案”规划:“新安江水库移民采取开垦荒地,转入农业合作社,就地后靠及迁建城镇等四种方式安置。在建德、金华两地区和歙县安置移民178602人,还有85200人,依靠新建20家工厂,安排农民进厂当工人。”

4.副省长提交移民方案(2)
1956年5月,上海水力发电勘测设计局提出了《新安江水电站水库移民第二方案》。“第二方案”对《新安江水电站淹没区移民方案》(称第一方案)主要提出两点异议:一是“第二方案”根据苏联专家建议,认为水库区农田淹没减产是国家的绝对损失,应尽量设法取得补偿平衡。如果工矿企业安置八万多人,国家就会补偿更多的粮食。如能从全省可垦地来安置就有利于粮食的平衡,因此,应着重考虑嘉兴、宁波、温州三个专区的成块荒地及建德、金华两个专区和歙县的可垦地,充分利用安置移民。按第一方案征购土地,新城镇就地后靠,就地后靠两万多人,新城镇安置万多人,嘉兴、宁波、温州、金华、建德垦荒安置16万人,转入合作社安置5万多人,总计可达25万多人。二是移民房屋复建费,参照国内已有移民地区的资料,第一方案迁移费每人平均629元,就地后靠每人557元,明显偏高。“第二方案”认为,房屋复建费可以从402元降到335元,因此每人总投资可以从629元降到507元,另加10%的备用费,每人也有558元。上海水电发电设计院最后提议,两个方案请浙江省委、省人委于6月底前一同报国家建设委员会审批。
  对新安江水库移民来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等地方政府,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又是国家特别行动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上海水力发电勘测设计院等水电系统,则是代表国家投资利益的执行者。
  当时流行一句口号是:“国家不浪费,移民不吃亏。”浙江省天目山区经济开发委员会代表地方政府为民“请愿”,而上海水力发电勘测设计院站在国家投资利益一方,双方形成了对弈。
  “第一方案”和“第二方案”摆在浙江省委常委会面前,新安江水电站一定要上,23万多新安江人一定要离开故土。最后浙江省委做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折中决定。浙江省委、浙江省人委于1956年6月11日给*中央国务院并电力工业部抄上海水电设计院呈报了特急电报。电报中说:
  新安江水电站初步设计中,有关水库区淹没区的移民问题,经过上海水电设计院及我省天目山区经济开发委员会一年来的勘探调查,取得如下的结果。一、水库正常水位110米时需迁移人口23万多人(另有洪水时期临时影响人口5万多人及逐年增加之人口未算在内)。淹没耕地万市亩。本省待迁人口20多万人,在本省境内可全部安置。二、移民投资平均每人558元,包括生产恢复及补助费、迁移费、房屋建筑费及移民管理费等。以上结果经过我们审查,尚属合理,可以作为初步设计之用。
  1956年6月20日,国务院给电力工业部转抄上海局,上海市委,上海水电设计院,新安江水利工程局下达电报,电报中说:
  同意将新安江水电站正式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和1956年计划,1956年所需投资由你部自行调节解决。
  当时杨思一手里拿着省委书记江华的批示和国务院的电报,心情比在四明山上面对敌人的围剿还更为沉重。
  新安江水电站列入了“一五”计划,成为全国重点项目。建成后对中国的工业化和浙江的各项经济建设都将有很大的推进。但这工程涉及到23万多新安江人要离开故土!这是一项更大的系统工程,新安江水电站工程能否成功,在于23万多移民。

4.副省长提交移民方案(3)
杨思一第二天就赶到建德,后来又到淳安、到桐庐、到金华、到嘉兴,最后他来到新安江水力发电站调研。
  在桐庐他来到横村乡柳岩村村支部书记朱日华家,他们已经搬进了新建的移民房,杨思一问朱日华:“你们从铜官移到桐庐,习惯吗?”朱日华把自己心里话都倒了出来:“我们在铜官生活了几代,有的甚至生活了几十代了,我们当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土地和房屋。耕人家的地,种人家的田,哪有种自家的田好呢?移民嘛,响应国家的号召,也是应当的。”杨思一见朱日华夫人在磨豆腐,就问:“你们这石磨也是从铜官运来的?”朱日华笑笑说:“移民时动员我们说,你们移到桐庐,还一样要耕田种地,家里需要的东西该搬的都要搬去。所以我们原来铜官家里的东西都搬来了。那时家里也穷,也没有什么东西搬。”杨思一深感移民们的善良。
  四年完成近24万人的移民任务,这是一个无法更改的进度表。杨思一赶回省城,就和省人委办公厅,省林业厅等部门一起分析形势,认为移民的四个时期是根据工程进度需要确定的。移民工作必须服从工程需要,如期完成移民转迁任务。很快,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向华东局和党中央国务院承诺:“移民工作一定要做好,绝不拖工程的后腿。”
  省委分析当前的有利形势很多,农村已基本走上了合作社,而且是高级社,土地都已经是集体所有了。从调查的情况看,建德地委在工区移民试点中分散插队的做法普遍受到移方和接受方的欢迎。最后定下了新安江水库移民的方针、任务、政策、部署和做法。
  方针:分散插队,山区居民移山区,平原地区移平原。
  任务:浙江部分共移21万人,建德专署提出安置7万人,金华专区安置万人,嘉兴专区安置万人。
  政策:国家不浪费,移民不吃亏,每人平均补偿不得突破558元。
  经省委常委、副省长杨思一亲自调查、制定的《关于新安江水库移民工作的几点意见》提交了省委常委会,省委书记江华在听取各位常委们的发言后,他慎重地说:“今年上半年全国开发性移民只有30多万人,而且他们都是自愿迁移的,结果出了那么多的问题。而新安江水库的移民,他们大多都留恋故土、故乡,他们是非自愿的水库迁移,这就更应做好工作,落实好政策,千万不能出现由于安置不当造成倒流的情况。”
  1957年6月25日,经过浙江省委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新安江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初步方案》以浙江省人民委员会的名义颁发了。
  “初步方案”确定的移民安置区为建德、金华、嘉兴三个专区的29个县,移民安置后每人能保持一亩以上的耕地。
  “初步方案”规定安置以分散插队,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转入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为辅,并照顾原有职业、生产习惯适当安置的方针。
  “初步方案”规定安置方式分散插队178046人,就地后靠16470人,新城镇14139人。
  “初步方案”规定安置进度,1957年,6714人;1958年,28246人;1959年,48799人;1960年,121863人。
  “初步方案”规定淳安县城迁至排岭;遂安县城迁至汾口;茶园、港口两镇合并迁至建德白沙乡;威坪镇迁至唐村。
  从当时的情况看,“初步方案”应当说是一个便于操作,也会受到迁移者和接收者欢迎的方案。如果用好每位移民558元的安置费,执行好“初步方案”,那么新安江水库移民肯定是一项成功的事业,会成为全国的水库移民的典范。
  可历史并不是人们安排的结果。
  国务院又经历了一年多的协商,从当时的国力出发,在1956年至1957年已经搬走了近两万新安江水库移民之后,国务院下发《关于新安江水电站移民投资指标问题的批复》,“批复”中房屋复建费以每人15平方米计算,造价按每平方米18元计算,每人平均270元;迁移费每人平均按50元计算;土地补偿费50%按三年产量计算,其余50%按两年产量计算,移民土地补偿指标每人应控制在96元,行政管理每人8元,每个移民的投资指标可控制在478元以内。移民人数包括安徽省在内共23万多人,移民总费用由原来的亿元降低为亿元。
  应当说,在当时的物价和工资水平,478元的移民安置费不算低。上世纪50年代,稻谷也是七八元一担,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学徒,每月工资也就是20元左右。各级政府如果真正把这笔钱花在每个移民的身上,不闹重迁,新安江水库移民肯定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后遗症。
  新安江水库移民工作与新安江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几乎同步推进,几个论证的方案应当说是比较科学的,也是易于操作的,移民的补助费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定的应当是合理的。23万多人的背井离乡,当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这项工作开始就偏离了计划,加之政策的不连续,慢慢乱了全局。新安江水库移民比1956年的全国移民“乱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5.周恩来调配水泥(1)
1956年10月间,在幽静的新安江铜官峡谷间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爆破声,它宣示我国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自制发电设备的第一个大型水电站,在浙西群山间动工兴建了。
  几年后,新安江水电站发出的66万多千瓦的电力,以铜官为中心的300多公里内的长江三角洲都能用上。全国人民尤其是华东的人们,期盼着新安江这颗巨大明珠早日在铜官亮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