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供"的传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树供"的传说-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采用阴沉木制成的砚式木山盆景) 。。

九十六
后来一篇介绍余启明制作木山盆景作品的通讯在报上刊出,余老发掘传统文化,恢复古老艺术形式的创作事迹被披露,获得赞誉声一片。特别是那件作品倍受追捧,原因是作品的题材很时尚,符合当今的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应时:采用可再生的材料开展艺术创作,表达保护自然环境的主题。作品是用一块根料不事雕刻地一分为二做成两座风格各异的木山造景,分别置于浅石盘中,在盆中“山脚”下散白沙和灰沙示水面。从山体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可以明显区别两山的时代特征:一“山”为古代的山,山岩嶙峋古木参天、物种多样、山体旄丽,山石山中有茅屋、凉亭、清泉瀑布、有依山栈道,清洁的河水绕山呈九曲宛然状……原生态的山水。这原始森林山景色,是他调动了去马来西亚旅游时,坐在悬空缆车穿越原始热带雨林时凌空俯视森林全貌时的印象:漫山峰峦沟壑都是茂密的高高低低的大小树木和树貌、树形各异的各种类树种,遍野的绿色间杂有红褐色、黄色。作品也有余老脑里存储的各位名画家中国山水画卷的影子,将两者溶合后成为一件充满天然野趣的立体雕塑艺术。他在作品盆钵中布满白沙、创作出山下清清洌洌的“河水”;另一座“山”为现如今在各地随时可见的山,山石被“修整”得伤痕累累,尽显残壁与山体的光秃、半山腰上齐整单一树种的人工造林、沿山开凿的宽阔道路、路桩和长长的隧洞,少有树木的山顶上架设电线的铁塔、山间宽阔地辟出一片片的欧式别墅建筑群、在平坦大路上轿车、货车在奔驰,一座充满现代意象的山……山脚下围着山体撒下灰暗的沙,以示被污染的“河水”,尽显今天人们熟视无睹的山水;两件木山盆景并列于一案,并在铭牌上写有题名:“山还是那座山”的字样。

  透过作品人们仿佛可以听到他在狂呼、呐喊:才几十年让原本天然的山体景色变得面貌全非,可怕的是由于人对“现代”生活的迷恋,而全然忽视了人与山水与大自然的亲昵关系。漠视自然带来人对自然环境记忆的感受,迟纯记忆的后果是让人在不知觉中,习惯于已经改变或是恶化了的自然环境,就如现在年青人喜吃常食浓重味道“麻辣烫”川味的青年人,会失去对“龙井”与“碧缧春”茶沁人心脾的品味,人舌上的味蕾不再敏感,也就回味不到此茶与彼茶之间的微妙;习惯各种场合的人工合成香料气味,人体气味的感受已丧失矣尽,也就少了因男女间丝丝气息味而生心悸的感动;一饮而尽地喝下由许多种果汁混灌入塑料瓶内的“果乐”一类饮品,难享一一品尝鲜果蔬妙不可言的原味和细微的口感差异;久居城镇的人们对汽车尾气、混浊的空气和污浊水域的司空惯见,忘却了家乡村头古树遮蔽的凉爽,忘却了清泉在山涧的流淌,百花盛开、蜂蝶飞舞的山野风光……

  人呀人,约束、克制一下个人的物欲,少些豪宅,少些游艇和汽车吧,这是作品渗透出发人深醒的呼唤。至于那些用纳税人的钱去盖穷奢豪华楼堂馆所的人,余启明很弊视,甚至懒于去想。他希望每日忙忙碌碌的人们放缓脚步,能停下来,静下心去亲近山水,洗涤自己的感官。让人重新慢慢地感受鸟语花香和山野的原生态景色,这才人最需要的原始美的享受,感官的享受会让人从中感知、汲取源于大自然的生命力。人本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灵,几千年都是这样地走过来的,今天的人这是怎么了?!这样寓意的作品完成后,在动笔题名时,他脑中闪过曾见看过的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电影《篱笆女人和狗》插曲的旋律和 “山是还是哪座山哟嗨哟,梁还那座梁哟嗨哟…… ” 歌词,原本欢快的歌唱,在他低吟唱中夹杂着耐人寻味的悲苍,全然不是电影那样的情景与感受,一种借古讽今的无奈。他只想着让人们从“山”的变化,提醒人意识到近百十年来,人类对大自然肆意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变化、为之付出不可逆转的代价。

  崇尚自然信奉老子哲学思想的余老先生执意地认为:人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南极冰在融化,在呼吁制理。却忽视天灾的源头,忘记这一切皆因为人自身的过多消费、过多地占有地球有限资源,才是对地球破坏的真正原因。他信奉:人类应过简朴的生活,满足基本需求的俭朴生活,地球有限的资源对所有的生灵都是公平分配的,假如一个人对土地、树木、湖海、花草、矿产物质的过多占有,都是对地球的直接损害,也是对他人资源的侵占。人要理性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克制日益澎涨的私欲,这是自爱也大爱,为的是保护地球原本的样子,让大家去分享大自然带来的物质和生活中的美;当然这样地节省资源也是为挽救人类的生存,远了,太深奥了!太天真了吧,他也在暗暗嘲笑自己。想到这些,受大脑支配的腺体分沁出了苦涩,余老口中歌声的音色也就很自然地变了味、走了调。

  余老倾其心声创作的这件题名“山还是那座山”的木山艺术品,是他对近些年环境破坏行为久积心怨的渲滞,木与石间渗透出环境保护的呐喊声,喊出了切肤的哀怨与愤慨。个性张扬、独具匠心的木山盆景作品一经展出,立即唤起人们普遍的强烈共鸣,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的赞许。一时间媒体各种的好评如潮、获奖无数,喧嚣过后作品被一外省的盆景博物馆收藏。木山盆景的问世产生了轰动效应,并获得盆景界、工术界与美术界一致好评的之后,是各地方木雕匠人们的疯狂仿制和滥造,一时间艺术品市场充斥不少良莠不一的所谓木山盆景作品,甚至有人工刻意雕的假木山。

  于是有人为余老的首创功绩呜不平了,提出要用法律保护个人创意。可余启明自已对制作木山玉石盆景事表现得很淡漠,认为是件很自然的事,无所谓的,目的达到,恢复了中国的传统艺术了,再现了木山盆景重新宣扬了古老的木山与木山盆景文化。自已多年宿愿的实践了,也就成了,他轻松地说。私下他道出这样的认识:人有了愿望就要想法去实现,完成了也就轻松了,甚至己不再有计较得与失的念头,只要作了,享受了过程也就够了,哪怕是作了件傻事,今生不留遗憾了,人生一乐。“清供花仙,抗霸护花,与花为生”这就是秋公的人生,足矣,黄田石印章的“秋翁石印”四字印谱,恰是余启明敬慕秋公的真心写照,应了中国人的老话:“人各有志”。

  面对方方面面的赞誉,他总是坦诚一笑:“这一个人呀,一辈就只干一件事,唉,想不成都难。”谦恭之外,他意指自己一生的盆景生涯,笑谈声中多有几分诙谐几分自豪。他对因此带来的什么荣辱,己经看得很不重要,“耳顺”之年的余老如此地淡泊一切,心因宁静而坦荡。在完成了“观瀑”、“桃花源”和“山还是那座山”等木山盆景作品的两年后,他偕老伴去了加拿大的多仑多市,去照看离家留学多年的女儿和刚刚出生不久的外孙女,二老在那里暂住,帮助她们照顾自己的刚刚出生不久外孙女。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九十七
几个月前,余启明老先生将一叠文稿由加拿大的多仑多寄给北京的刘晓,是一部自定书名:《盆景学艺札记》的散文集稿件,八万余的文字并附有几张照片,讲述的是自己几十年来盆景艺术学习的感受与心得。同时附书长信一封,蛮有情趣地介绍了加拿大国家的盆栽活动;讲他在那里就地取材地制作了十几盆盆景,并且还与当地社区的盆栽社团开展了联系和创作交流,其中有山水盆景和树木盆景。信里其中一段感言让刘晓倍受感动,至今能基本一字不落地背出。

  信中余启明真切地谈到在加拿大的生活和点滴的感受:在那里侍弄盆景的日子,让我忽视了时间观念,记得刚到那里时先是忘掉了礼拜几,不上班也就不在关注今天是星期几了;再往后是不再记日子是了几号,刚去时计算着日子是为知道来加国了多少日子,住下日子久了也就全没了意义,没必要也懒得记了;再往后每天的几时几点也显得不重要了,饿了饭熟了就吃饭呗,白天外出各处走走遛弯、早晚时侍候盆景、中间喝茶读会“闲书”。晚上看看似懂非懂的电视新闻和可以看明白的风光实景的纪实性节目,他从不看电视剧嫌乱也看不明白,然后上床睡觉,天亮了又起床了,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正的“秋翁”生活。适应了这种没了时间观念,少了活动空间的生活,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休闲轻松。在完成几件盆景作品并得到社区里加拿大国人士青睐后,就更热衷盆景制作和“国际”交流了。每日沉浸在艺术创作中,又是修剪又是浇灌、施肥的“秋翁”,在忙碌工作时唯有回首身后欧式的联体别墅和隅然看到的白种人,方才让我记起这是在加拿大,远离家乡国土的地方。

  在这段日子里,己经少有或没了过去上班期间被动的甚至是压抑的时间观念,几十年循规蹈矩地守时定点的生活方式一下消失了。现如今连空间观念也淡化了,不再关心几月、几号、几点几时,不在关注这是在哪里,远方是什么,少了空间意识人一下子变得空灵了许久,终日无牵无挂地显得尤为洒脱超然。彻头彻尾的轻松让人觉得:其实一个人在那个地方生活好像并不很重要,待久了仿佛人对外界,对自己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以后还要做什么的念头都淡漠了,甚至明天在哪里也全然不重要了。人周边只要有了花草树木相伴就会心旷神怡,与周边的山林、树木、盆栽等万物融合了,率性地在绿茵茵的大地上漫步、奔跑,无矩无束四下游荡就会心情舒畅……我此刻能想到的哲理就是:所谓家,其实只要老伴、儿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