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简介
作者:林语堂 著
定价:元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内容简介:
林语堂是一个乡村牧师的儿子,长大之后就读的是教会学校,然后又留洋读硕士、博士,然后又作为“世界公民”在欧美居住了几十年。几乎全然在强劲的西方文化的浸染中生长。并且他用英文完成了卷帙浩繁的著译,其数量之大,使他不得不把英文著作送交国内友人翻译成中文版。但是,他毕竟是中国人,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染与熏陶,使他无法摆脱他的血脉所系的乡土。他的思想、他的才情、他的眼光,乃至他的为人处世之道,都必会与此紧密联系。就像树之于土地,血之于身体。从一个单纯质朴的农家子而成为一代文化巨子,他始终保守着那份本土文化的骄傲。基督教家庭和教会学校的教育,造成了林语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隔阂;但是,旅居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又使林语堂对〃自己民族特有东西〃情有独钟。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与他同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有所不同。他有着强烈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倾向,同时又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审视着传统文化,以西方的视角选择着传统文化,而他的回归、审视与选择是彼此关联、相互渗透的。本书是林语堂系统地向西方介绍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本书完整地表达了林语堂的孔子观,本书一直以来都是西方读者了解孔子、老子及其学说的入门之作,为促进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开山鼻祖,他们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本书也可以看作是向西方介绍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书中深刻阐释了孔子和老子思想的独特性、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不同。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目录
代 序 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 1
上 篇 孔子
想象的孔老会谈 3
第一章 导言 11
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 34
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 68
下 篇 老子
绪 论 89
第一章 论常道 106
第二章 相对论 110
第三章 无为而治 117
第四章 道之德 121
第五章 天地 123
第六章 谷神 126
第七章 无私 129
第八章 水 131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133
第十章 抱一 136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 139
第十二章 感官 141
第十三章 荣辱 143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 148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151
第十六章 知常道 153
第十七章 太上 156
第十八章 道废 160
第十九章 知所属 162
第二十章 天与我 166
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168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 170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 174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176
第二十五章 四### 179
第二十六章 轻与重 184
第二十七章 袭明 186
第二十八章 守其雌 189
第二十九章 戒干涉 192
第三十章 戒用兵 194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195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 198
第三十三章 自知 200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 208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 210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 212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定 214
第三十八章 堕落 217
第三十九章 全道 221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 223
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 227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 229
第四十三章 至柔 230
南怀瑾: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
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道家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人们每提及道家,则必说到老子。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
《老子》这本只有五千字的书,从文字表面上看来,似乎很容易读懂,如果也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眼光去读,那就够我们去探讨,去阐述了。老子《道德经》中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一书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
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但这只是口号,只是招牌而已,亦可以旁借“挂羊头卖狗肉”的市井俚语来勉强比拟,意思就是:讲的是一套,做的又另外是一套。
那么所谓黄老之学的道家学术,它的内容又如何?当然,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他所著《老子》(到了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道德经》)一书,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最有系统,有最具体的叙述。
我国自唐、宋以后,以儒、释、道三家的哲学,作为文化的主流。在这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虽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救众生,但出家学道、修道的人,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的学问,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学问,又以孔孟之学为其归趋,则是偏重于入世的,像《大学》、《中庸》。亦有一部分儒家思想,从伦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但是到底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个人,跨了门槛站在那里,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让人去猜他将入或将出,而别人也永远没有办法去猜,所以道家的学问,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个人的养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至于孔子学说与其著作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现在,特录宋儒陈同甫先生的精辟见解,以供读者借镜。
如其告宋孝宗之说:“今之儒者,自以为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供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而于《论语》,则说:“《论语》一书,无非下学之事也。学者求其上达之说而不得,则取其言之若微妙者玩索之,意生见长,又从而为之辞:曰此精也,彼特其粗耳。此所以终身读之,卒堕于榛莽之中,而犹自谓其有得也。夫道之在天下,无本末,无内外。圣人之言,乌有举其一而遗其一者乎!举其一而遗其一,是圣人犹与道为二也。然则《论语》之书,若之何而读之,曰:用明于心,汲汲于下学,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则他日之上达,无非今日之下学也。于是而读《论语》之书,必知通体而好之矣。”
想象的孔老会谈(1)
这是庄子虚构的故事,他本人也承认自己的作品中,十之###都是寓言。他详述哲学思想的方法,往往是以历史上、传说中,或自己虚构的人物为主,不时为这些主角安插谈话的机会。
因此,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无法逐字记载的会话。只要看过云将和鸿蒙,光曜与泰清,黄帝,无为和无始,以及“伯昏无人”和“叔山无趾”等人的会谈故事,就不难明白他的取材了。
本篇描述虽为想象,但其间也会提到不少孔、老时代的历史事实。一般传言,老子较孔子年长,而孔子一生只见过他一次。当然,由道家经手的文章,总是把孔子描写为接受劝告,而不是给予劝告的人。
在《庄子》这本书里,孔子以不同的会谈方式出现了有四五十次之多,其中还包括了孔子的弟子——颜回和子贡——与道家圣者邂逅的趣闻。孔老会谈共有八篇,其中之一已在第四章之一介绍过。
一
孔子想要西行至周,把他那些珍贵的书藏在周室。子路思考了一会儿,便对他说:“听说周室有个掌管图书的人,名叫老聃,现在已退职归隐,老师如果要藏书,不妨找他试一试。”
孔子说:“好吧!”
于是孔子到了老聃的住所,请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