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下文胆-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赶车的艺术(3)
之后就是两人吵架,年轻而又任性的宋夫人仗着酒劲未消也不服软,姜小白面子挂不住,不顾小腹依然在控制与反控制中,大怒!离婚!
  把宋夫人休回了娘家,姜小白就找来管仲,要求加强战备,随时准备打仗。因为宋夫人的娘家宋国实力也不弱,他担心丈人和大舅来找麻烦。
  但被管仲委婉地阻止了。理由很充分,先提高人民生活,跟诸侯们搞好关系,获得国内外的一致拥护。
  姜小白说不出啥来,暂时听话埋头拉车。第二年初,厄耗传来,离婚的老婆宋夫人改嫁,再婚对象是蔡侯。姜小白实在坐不住了,又找来管仲,继续提出战备要求。管仲不同意,姜小白就自己干。
  当时还在改革的初级阶段,齐国国内很乱。一个原因是政令没得到有效执行;乡干部没经过培训,对新政策的理解能力有高低,很多具体事情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训练好改革干部,准备工作没做到家,这是管仲的一个失误。
  另一个就是,大家不适应新的生活。商人们在一起,有的买卖好,富得开始流油;有的不好,吃饭都成问题。不好的咽不下这口气,开始发挥聪明才智搞不良竞争,市场就混乱。工匠们手艺好的应接不暇,忙不过来,生活不仅不用发愁,而且大有改观,越忙越好。手艺差的不忙,时间充裕,但生活费用开始不充裕,拮据。有时候一分钱就憋倒英雄汉,何况这些英雄们还有一大堆的老婆、孩子张嘴要吃饭。所谓“穷急饿吵”,于是时间充裕的工匠们,有了打老婆、孩子的业余爱好。
  士人们也过得不好,大家都有文化,就有各自的观点;观点不同,容易引发争执,争执不下,就开始动粗。士人不同于后来的读书人。士人是家有余财,文武兼修;写得文章,上得战场;是春秋时期军队的主要兵源。只是到了战国,由于士人家道破落,闲适的生活已然成了闲扯,无奈之下,才去那些给出路的社会贤达家里做门客,混碗饱饭吃。
  只有农民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
  小家庭组成大社会,小家庭乱得一多,社会和谐不了。自己都不齐心,还去找茬寻衅,那结果只有一个,被群殴。
  姜小白辛苦拉车一年,感觉齐国的大车还在原地打转,就想照自己的路子拉一段试试。结果出门就遇到车祸,发兵攻宋大败而归。姜小白是个很顽强的人,一次失败吓不倒。认为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准备,所以要求管仲去准备,管仲还是不同意,姜小白就自己准备。命令开始操练军队,加税做军费开销,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鲍叔牙也跑来劝阻,姜小白依然执着,老师的话也听不进去。鲍老师也感觉心里不踏实,来问管仲。大概意思说,现在改了一年,乱套了,下一步怎么办?
  管仲知道,新驾辕的大牲口一开始都不咋听使唤,由着性子乱跑一气,姜小白就处在这个状态,多说没用,让他自己撞几次墙吃点苦头,准老实。就说,国君性子急,碰碰钉子也好。
  鲍老师有点着急,担心国家受损失。管仲劝慰他,说不会,工作我还在做,乱子也能很快解决,就是花些时间;别的诸侯没有你我这样的大臣,齐国尽管暂时不能领先,但也不会被拉出多远,还到不了挨打的地步。
  管仲话虽说得很有把握,其实心里也没底。这些问题要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钱和时间。干部问题好解决,只需要一段时间的教导。而钱的问题最重要,也不容易解决。没钱,贫富悬殊,大家心里不平衡,社会矛盾就多;生活艰难,就为吃饭发愁,其他啥也不会讲究;人穷志短,容易走歪道,发不义之财。大家都有钱,生活富裕,闲暇之余就开始讲究,多学习,讲礼仪,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这就是管仲的另一个改革理念:仓廪实而知礼。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赶车的艺术(4)
挣钱要靠贸易和税收,这两项都要靠商人,而你这里天天有人扛着大戟搞集训,随时准备打仗;贸易变成冒险,谁都得心里掂量掂量。所以如何解决混乱的根源,管仲心里根本没谱。
  唯一能让管仲心里有底气的就是农民。农业国最重要的自然是农业,而农业的主体就是农民,农民稳定,国家自然稳定。即使是现在的工业国,解决不好农民问题,也一定乱套。因为农民掌握着人类生存最根本的一种资料——粮食。这也是管仲敢说那一番话的原因。
  为了兑现自己的判断,管仲只有放开胆子搞活经济,制定了多项商人的优惠政策。于是,就有很多要钱不要命的商人积极来冒险。
  姜小白埋头去搞了战备,管仲抓农业和经济,俩人是各干各的。这样过了一年,农民继续稳定,经济也见起色,税收增加,国库有了余粮;可是管仲的判断没兑现。齐国更乱了。
  农民老实,饭越吃越饱当然不折腾。商人都有买卖做,竞争不残酷,就犯不上拿良心去换钱。工匠们忙于工作,没时间从事打老婆、孩子的业余爱好。这三类人都很踏实,乱的根源在士人。
  社会上的钱多钱少对士人的影响不大,因为他们是一群不操心经营的人,不然也不会到了战国就逐渐破落,凭身份去混饭吃。只有士人可以做高官,其他农、工、商只能混个小职位。所以,他们的追求起点比较高,吃饱了不混天黑,名声和地位是他们爱操心的事。
  在齐国的新形势下,有些士人道德高尚,凭本事吃饭;而有些人觉悟得比较早,混水摸一把的嗅觉很灵敏,看好机会就纷纷争取进步。官职就是那些,不能随着求职人的需求而浮动。伸手的人一多,摸得上和够不着的人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引发争执。大家都是能文能武,说不明白不怕,直接武力解决,让你明白明白。于是,朝廷里经常发生官员集体斗殴,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你死我活的情景层出不穷,高官抡宝剑对扎的场面蔚为壮观。
  鲍老师实在看不下去,又跑来找管仲。说;老死人,可不是好事。
  管仲回答;是好事!重点应该在人才,而不是蠢才。这些贪官的人,死就死吧!
  看问题的高度不同,鲍叔牙没啥说的,只好回家再想想。
  姜小白不嫌乱,还一个劲儿地添乱。在这一年向鲁国发起了进攻。因为上次鲁国救援宋国最积极,贡献也最大;所以姜小白为解恨,先拿它开刀。第二次长勺之战爆发。齐国还是大败。
  失败的原因是,农民过上新生活没几天,比较留恋这段美好的时光,不原意立刻送命。姜小白不灰心,誓将撞墙活动进行到底,发动全国组织军队*鲁国,显示出把南墙撞塌的决心。管仲照例阻止,姜小白照例我行我素。
  而这一次,管仲的改革威力开始显现。由于“作内政而寄军令”的作用,姜小白很快召集了十万战士。当然,这么多人都手持烧火棍上阵也没用,需要武器。而齐国武器不仅充足,而且精良。这得益于管仲的另一项举措,命令犯罪的人根据情节轻重,拿不同的武器装备来抵消。大家为了自由的可贵,破财免罪,积极配合;而且,拿犀皮甲或一枝大戟来换人头,价格很公道。所以武器不仅国家制造,还经常有民间犯罪人士捐助。征集五千辆战车不费吹灰之力。
  面对这么强大的敌人,以“一鼓作气”闻名的曹刿同志,以“一鼓作气”的架势,连败了好几阵,彻底泄气,全然没有登高望旗帜、跳车看车辙的指挥若定。于是,鲁国这面不很结实的南墙,没等撞就坍塌了。割地投降以后要求会盟。
  管仲照例阻止,正在兴头上的姜小白当然不能放过出风头的宝贵机会,就去。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管仲明知危险在即,也横下一条心,跟着去。这不禁让人想到,同一个时代,又同为“仲”字辈的郑国政客祭仲足先生。祭老先生在郑国君姬子亹执意参加会盟之前,劝阻不成,以突发疾病为由,拒绝同行。结果姬子亹被姜小白他哥——姜诸儿干掉,安然无恙的祭老先生继续在国内搞他的国君换岗工作。这就是大政治家与小政客的差距!
  会盟当天,姜小白不出意料地被绑票。但行动的主角不是《史记》上说的曹刿(沫),他只是胁从。主犯是鲁国国君,姜小白的大外甥,鲁庄公。他手持利刃,要求与姜小白一同潇洒地挥一挥手,共赴阎王殿。
  管仲一改从前有危险就跑路的老习惯,冲了上去。被帮凶曹刿(沫)持剑拦住。只好对梗着脖子仍坚强不屈的姜小白大喊:“请君上还地,划界。”
  姜小白就坡下驴,表示没意见。鲁庄公只想要回割让的土地,找回面子,并不真想和小舅一起去阎王殿喝茶。所以,目的达到,就把姜小白放了。但临走没忘让姜小白按个手印。
  安全回到国内,姜小白彻底听话,服从管把式指挥,老实拉车,小心赶路。他知道,自己信马由缰地乱跑,几乎跌进沟里,幸亏管师傅挺身而出,才没车毁人亡。再细一想,以前管师傅说得都对,这么好的人才上哪找去?数遍全诸侯,半个都找不出来。而自己就是听不进去,不应该!
  思想通了,工作就更有劲头,齐国的改革渐入佳境。
  其实,真正让姜小白思路豁然开通,眼前一亮,忍着一肚皮鸟气重回老路苦干的;是管仲的一个秘密计划。这个计划让他相信,不用带着人去拼命,做老大的愿望就能轻松搞定。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有一种更锋利的武器
柯地会盟之后的鲁国,很长一段时间都享受着和平的恬静。姜小白既没报复,也没毁约。好像这次会盟是在友好的,和睦的,互相尊重的气氛下结束的。没有付出代价,就要回了土地,还换来了和平;虽然损失了些“礼仪之邦”的好名声,但是我们有史官。而平静中,往往孕育着更大风暴的来临。
  曲阜很快来不少的齐国商人,采购的物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