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人骂戴蒙是窃取者,摩根大通起初给出的收购价是每股2美元,这就意味着他以区区亿美元便购得了贝尔斯登,及其矗立在曼哈顿麦迪逊大街奢华的总部大楼。得到这一消息之后,贝尔斯登的大股东和合伙人心中压抑了很久的怨气和恐慌终于爆发出来。他们集体威胁摩根大通,表示宁愿破产也决不接受这样廉价的交易。不知是出于安抚股东们的情绪,还是为了使这场收购案得以顺利完成,摩根大通于3月24日宣布将收购价格提升至每股近10美元。
但我觉得,这是一桩十分成功的并购案,戴蒙做得非常漂亮。它不仅使摩根大通以较低的成本收购了这个近百年历史的大投行,更有意义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正在迅速蔓延的次贷危机。
我相信,被摩根大通收购,是贝尔斯登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杰米·戴蒙的能力,是抵抗危机的妙药;摩根大通的财力,是恢复市场信心的灵丹。不久,我恰好去纽约参加业绩路演,便决定去见见戴蒙—这个再次被载入华尔街史册的人。
戴蒙得知我要去见他,非常高兴,特意调整了早已安排得满满的日程。还是在48楼那个熟悉的办公室,我们又相见了。他大步走过来与我握手,亲切地说:“马行长,欢迎您的到来。”然后,我们海阔天空地交谈着。关于贝尔斯登的整合,他还谦虚地询问了我的意见。谈话结束走出会客室,外面已等了好几拨人。我才意识到,我们的会见又超时了。
在赶赴另一场会见的路上,我还在回想戴蒙最后说的那句话。告辞时,出于礼貌,我再次对其收购贝尔斯登表示祝贺。戴蒙一改豪爽本性,略显沉重地对我说:“贝尔斯登只是一个缩影或者先兆,华尔街的未来很不确定。”
守望华尔街
下午4时,我们一行再次走进了杰米·戴蒙的办公室。时隔半年,那些曾经扬言能抵御风暴的金融机构已经倒下了许多,剩下的几家也岌岌可危。反倒是认为未来不确定的戴蒙,却带领他的摩根大通依然屹立于公园大道之侧,如同华尔街的守望者,伤怀而耐心地等待着金融盛世的复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三章 最大的赢家(7)
来之前想到了很多要谈论的话题,但与戴蒙握手的那一刻,反而不知道该从何说起。看来风暴的杀伤力已经出乎了人们的想象。与上次相比,精神百倍的戴蒙显得很疲倦。我心想,华尔街遇到的麻烦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
“戴蒙先生,很久不见了,您还好吧?”我关切地问道。
“不瞒您说,这里的情况不如人意。”他摊开双手,无奈地说。
“很多金融机构倒下了,但是你们还挺立着。”事实上,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相对于华尔街的惨淡愁云来说,摩根大通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戴蒙却低沉地说:“我们也犯了很多错误,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您太谦虚了,上次我来美国,正好碰上您收购贝尔斯登,这次又见证了您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我说:“中国有句古语,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种时候还能完成这一大单收购,既是对华尔街的支持,也说明了你们自身的实力。”
听我这么一说,戴蒙的情绪有了一些缓和。他笑了笑,真诚地说:“你们也做得很好。招商银行成长很快,迅速而稳健。”
戴蒙与我的友谊,摩根大通与招商银行的伙伴关系,都是他经常对朋友说起的话题。招商银行收购永隆,摩根大通是顾问之一,几天前永隆交割时,我还收到了戴蒙的贺信。招商银行纽约分行的获批,也有戴蒙的一份功劳。于是,我接过话题对他说:“您长久以来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招商银行的成长离不开朋友们的关怀,这次收购永隆得到了摩根大通的鼎力支持,我们纽约分行的开业也有您的贡献。下个月,我们将举办一场答谢酒会,希望届时您能参加。”
戴蒙高兴地说:“马行长,祝贺您!如果今后招商银行需要什么帮助,我一定会尽力的。”真性情流露于言表。“如果我在纽约,我一定参加您的开业答谢会。招商银行能在这个时候来纽约,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
谈到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我问他:“对当前的形势,您有什么看法呢?”戴蒙脸色凝重地说:“很难预测。4月份的时候,大家还认为这场危机就像2001年的网络泡沫、1987年和1999年的金融动荡。但现在看来,它完全是非传统性质的全球性危机。”
他告诉我,他和同事们已经连续两个月每个周末加班,每天分析大量的交易数据。戴蒙是一个对数据很敏感的人,在聊天的过程中,时常能精确回忆起数年前的一桩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并购中买卖双方的市值。哈里森也曾私下告诉我:戴蒙擅长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财务报表,发现账目中的问题,这使他能轻松地游走在削减成本、并购对手的快乐之间。
接着,戴蒙不无感慨地说:“5周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在董事会上讲,AIG、雷曼、美林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当时大家都觉得难以置信。”我说:“现在他们相信了,但为时已晚。”戴蒙耸耸肩,表示很无奈:“就算能预见也无法扭转局面,现在出现了久违了的银行挤兑、投资者不买票据和债券、银行不贷款等现象,形势很紧张。”
对各国政府的积极干预,戴蒙表示认可,并且坚信政府会最终胜出。但美国政府在这件事上的低效却让他不能接受,他说:“令我们蒙羞的是,美国国会没有很快批准救市方案。”
我对戴蒙说:“后来救市方案通过了,股市还下跌,市场的信心还是很不足啊。”戴蒙回答:“当前市场的反应确实不佳,企业普遍感到财务压力,几乎丧失了信心。美国经济将走向衰退,估计销售额会下降5%左右,而企业盈利则会下降15%左右。”
第十三章 最大的赢家(8)
我注意到,近期美国各家银行的存款普遍增多,但没有人敢办理贷款业务,对冲基金也被大量赎回。这可决不是个好现象,我把我的忧虑告诉戴蒙。他表示赞成:“现在我们的存款已经增加了1 000亿美元,其实很多大公司都需要贷款。但这样贷出去资金成本很高,风险很大,从长远发展来看,现阶段很难有合适的贷款机会。”
戴蒙预言:“对于美国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年末市场趋于稳定,债券、信贷恢复。但无论如何,资金成本会高,经济还是会衰退,失业率可能达到7%~9%。受此影响,欧洲、日本经济也会出现衰退,而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相对健康,但危机最终会传导过去,它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
接下来,他询问我对这场危机对中国影响程度的看法。我告诉他:“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中国的金融机构持有雷曼兄弟等公司的债券,会有损失,但比较有限。其次,美国股市下跌将会继续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造成H股、A股的震荡。再次,美国对中国的进口需求明显减少,欧洲、日本也同样如此,直接造成一些出口依赖型企业经营困难。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中国的浙江,有多家纺织、服装、玩具等出口企业倒闭。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直接影响有限,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会逐步显现。”
戴蒙认真地听完我的分析,追问道:“那您认为中国经济会不会有大的麻烦?”
我说:“情况虽然不容乐观,但中国经济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因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虽然受损,但消费与投资所受的影响暂时还不大。中国人负债不高,有极大的消费潜力,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人还在持币观望,一旦物价再下跌,消费就会增加,而内需市场巨大。投资方面,中国已经开始放松银根,这样会带来投资的增长。尤其重要的是与美国不同,中国的金融体系是稳定的,流动性是充裕的,银行实力是前所未有的。”
“从更长远的时间看,比如10年,或者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是乐观的。中国的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会继续推进,这将会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政府也会采取措施,增加投资;只要中国没有完成工业化,就仍然是‘世界工厂’,只不过外资投向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另外,正在经历的消费革命,会改变人们的传统消费观,尤其是年轻人。对银行来说,中国的消费金融潜力巨大。另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级政府组织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是其他国家政府不能比的。中国各级政府官员都有这样的意识,没有GDP增长,就没有财政收入,没有财政收入,就不能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戴蒙顿了一下,说:“看来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与投资环境果然名不虚传,其他地区就没那么幸运了,这次风暴的杀伤力实在是可怕。”话语中充满了担忧。
“风暴会让投资者更慎重,更注意风险。尤其是跨国投资和国际收购,大家不知道底在何处。不像您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很合算。”我试图让他找回一些轻松,于是又提起华盛顿互惠银行。他像个孩子似的笑了,说:“华盛顿互惠银行的情况您也知道,因为濒临倒闭,所以不需要请律师,也不需要复杂的审批程序。我们星期三下午6点给出一个价格,他们星期四早上就同意卖了,当天下午得到了监管当局的批准,星期五我们完成了融资。”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三章 最大的赢家(9)
华盛顿互惠银行是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成立于1889年。它那曾经引以为傲的历史在2008年就此刹车,而且充满悲剧性。在其成立119周年纪念日当天,因次贷危机的影响,它居然演绎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储蓄银行倒闭案。虽然这是一家经营传统业务的储蓄银行,但在高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