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揭竿而起-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大王如此心胸,怎么能招贤纳士,成就霸业呢?”

  “大王看似豪气冲天,心胸广阔,其实仅为侠士之气量,看似目光远大,志向高远,其实欠缺高瞻远瞩的韬略,我的评价是:神勇有余,则谋略不足,果断有余,则明断不足,虽有雄霸一方的英雄气概,却不能王霸于天下。现在,张楚王的地盘不足十县,而将军却征服了黄河以北赵故国三十几座城池,不立为王,怎能镇守?怎能威服百姓?如果将军听命于大王,赵国的百姓因看不到复国的希望而离心离德,必至将军于难堪的境地,如果将军听命于大王,难免不被召见,葛婴之祸随时都可能降临将军头上。与其受制于人,不如先发制人。”

  “陈都尉,你有何高见?”

  “将军,据说全国各地都燃起了反秦的烽火。项燕起兵于会稽,刘邦起兵于沛县,田横起兵于齐鲁,连刑徒英布都拉起了大旗。天下大乱,正是群雄逐鹿,成就霸业的大好时机,将军的能力,远在这些人之上,为何非得受制于人而不能大展鸿图呢?大丈夫做事,不必拘于小节,不要为义气而丧失霸业,天降大任于将军,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你们所说的霸业,无外乎占地为王。可我觉的,大丈夫应以平定天下为己任。因此,我们的霸业是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将军,各路英雄谁不是高举诛伐暴秦的旗帜,秦朝灭亡,谁入主咸阳,大家还不是照样纷争天下,谁都想成为天下的统治者,可天下的统治者只有一个。即所谓的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纵观天下大势,将军占据中原,向西攻秦最近,向外扩大地盘最广,地利、天机献于将军,怎么可拱手让给别人。如果将军封王于赵,或佐立赵故王之后,赵国的百姓必定为复国而感激将军,人心可得矣。将军有了地盘,有了百姓,再待天时,争霸天下,即使比不上秦始皇,那么,成就齐桓公一样的霸业不在话下。”

  “二位校尉言之有理,但是事关重大,容我三思。”

  张耳、陈余所献的封王之策,就像一个摆脱不了的诱惑,时时缠着武臣,让他为之心动。但是,当他想到张楚王,矛盾的心里像坠上一块铅砣。张楚王待他不薄,不但有知遇之恩,而且给予兄弟般信任,如果自立为王,岂不成了无情无义的小人。可是,每当想到葛婴,一颗赤诚之心也凉了半截。葛婴是张楚王最信赖的人,纵然顾全大局,悔过自新,尚不能保全性命,说不定什么时候,葛婴之祸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承受追悔莫及的痛苦。但他相信,不做越轨的事,就不会成为葛婴第二,也相信张耳、陈余的话,功高盖主,为臣之大忌。即使张楚王能容,也难以抵挡小人的谗言,那可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贸然行动,武臣思前想后,还是犹豫不决。

  张耳、陈余频频求见,鼓动如簧之舌,终于使武臣下定决心。

  军中四位重要人物,已有三位订立拱手同盟,只剩下邵护军还蒙在鼓里。邵骚本是张楚王为牵制武臣派来的心腹亲信,武臣待之慎又之慎,既然大计已定,他和张耳、陈余密谋,设计逼邵骚就范。这不但向张楚王表明,赵国封王,非其一人意愿,连护军邵骚也是竭力支持的。为避免手足相残,背叛歃血同盟的誓言,武臣设下埋伏,准备和邵骚进行和平较量。

  邵骚走进将军府,毫无察觉。

  武臣也不想拐弯抹角,而是开门见山。

  “今天把三位请来,有一重大的事和你们商议。近日来赵国的三老、豪杰纷纷上书,劝我立国封王,你们意下如何?”

  “强者为王,天经地义,既然赵国百姓请求将军立国封王,那还有什么推辞的呢?”陈余首先发话。

  “将军拥有赵故国的土地,理当为赵王。古人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将军上应天命,下顺民心,应当机立断。”张耳也随声附和。

  “如果将军自封为赵王,张楚王那儿如何交代?”邵骚才感到气氛不对,他抬出张楚王,探探武将军虚实。

  “现在不是考虑如何向张楚王交代,而是护军对立国封王持什么态度?”

  “将军封王已是众望所归,邵骚毫无疑议。”邵骚下意识看了一眼武臣的脸色,这哪是在征求建议,分明不容分辩,抗争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有性命之忧,只好顺水推舟。可想起自己身负张楚王监军使命,又发出无奈的请求:“武将军,邵骚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护军请直言。”

  “将军既然立国封王,我无话可说,切莫忘了大泽歃血盟誓,要和张楚王联起手来,推翻秦朝,共创大业。”

  “复立赵国,分封赵王,实乃武臣不得已而为之。此举必然为张楚王所不容,也会遭到九百兄弟的憎恨,但武臣宁可背上黑锅,决不能辜负赵国百姓的愿望。我对天发誓,无论什么时候,一切听从张楚王调遣,推翻暴秦,一统天下。”武臣说的动情,大有士为己死的慷慨激昂,邵骚也难以抑制心中复杂的心情,不知是悔恨,还是无奈,辛酸的泪水夺眶而出。

  武臣如愿以偿,建都邯郸,举行了立国封王大典,同时下诏,封张耳、邵骚为左右丞相,陈余为大将军,并派使者报告张楚王。

  赵国使者到达陈县,面见张楚王,递上国书,陈王闻之怒火中烧,但强做镇静。送走来使,便怒不可遏,急令房君草诏,悉数武臣叛逆罪状,并派人诛杀武臣、邵骚在陈县的家人。相国房君急忙劝谏:“大王息怒。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武臣拥重兵于赵,何以获罪?诛杀其家人,必然激怒武臣分道扬镳,不但叛贼不能除,而且我们有又了一个宿敌,一拳难抵两手啊。依微臣之见,不如派人向武臣表示祝贺,并令其急率大军西援周文。等到武臣和周文会师,再密令周文寻机捕杀武臣部将,收编赵军,削弱赵国的实力,然后等灭秦之后,再和武臣等算帐也不晚呀。”

  “柱国言之有理。寡人一时之怒,险些误了军国大事。”

  于是,善待赵国来使,把武臣和邵骚家人软禁陈县,并派使者前往赵国邯郸,名为祝贺,实则探听虚实。

  张楚国的使者抵达赵都,面见赵王武臣,递上张楚王贺信,赵王细阅,颇为感动。他吩咐下去,安排使者驿馆歇息,并在内宫召见陈余、张耳和邵骚。

  “三位爱卿,张楚王之举,出乎寡人意料,他不但没有怪罪,反而派使前来祝贺,真让寡人不得其解。”

  “大王称王于赵,张楚王派使祝贺,这决非本意。他能容忍部下背叛吗?狠不得把我们碎尸万段,怎么会笑脸相迎呢?此乃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首先,张楚王派往进攻秦国咸阳的周文孤军深入,急待援军。其次,假王兵困荥阳,不能自拔,至今一筹莫展。张楚王心里明镜知道,暴秦未亡,不能和大王争一时短长,更何况鞭长莫及,只好假意奉承。但这笔帐早晚会找我们清算,葛婴就是先例呀。”左相张耳竭力促使武臣摆脱张楚王的控制。

  “丞相说的不错。张楚王确实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稳住我们不与其为敌,使张楚大军全力攻秦,秦朝灭亡之时,就是和大王决战之日。”陈余向来同张耳一唱一和。

  “陈将军,你不能如此断言。张楚王之所以不愿与我们为敌,一是以大局为重,为灭暴秦而求大同存小异。二是不忘歃血盟誓,手足之情,何况大王越强大,越对张楚大军攻取咸阳有利,张楚王怎么能因小失大呢?至于葛婴之说,此一时彼一时,各执异词,是非难断,不能作为永久的话柄和诋毁的依据。既然张楚王派使前来祝贺,表明了张楚王的诚意,显示了王者风范,我们应当敬重才是。”邵骚的义正言辞,说的陈余、张耳面红耳赤。

  “丞相,张楚王如果有诚意,应该护送赵王和丞相的家属归赵,他非但没这么做,反而画地为牢,名为保护,实则软禁,以此来要挟赵王。丞相如果不信,我们马上派使前去,以接家属为名,就能探出张楚王的虚实。”

  “张楚王派使前来祝贺,不管是虚情也好,还是诚意也罢,眼下真正的目的是让寡人急速率援军西进,配合周文进取咸阳。”

  “大王,此乃天赐良机,谁先入住咸阳,谁就可号令天下。我们何不趁周文和章邯大战的时机,趁虚而入,占天都而令诸侯,此大业可成矣。”邵骚以假借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诱惑,极力说服赵王派兵,共同推翻秦朝。

  “大王,张楚王来贺是假,而令大王出兵是真。此乃一石二鸟之计。其一,引大王兵力西进,大王无暇扩大领土。其二,大王若协助周文攻下咸阳,张楚王会趁机吞并赵国的军队,进而派兵消灭赵国。依微臣之见,不如以归还大王和丞相家属为名,探其虚实。若张楚王无条件归还家属,表明张楚王诚心诚意,可派精兵火速西进。否则,张楚王的阴谋昭然若揭。我们也来个将计就计,大造西进声势,而分兵两路,向南攻取未属赵国的城池,向北攻占幽燕,扩大领土,增强势力,只要我们控制了中原,就是张楚灭秦,也不敢藐视赵国。”大将军陈余极力反对西进。

  “寡人认为陈将军提出的西进条件,也不为过,如果张楚王归还寡人和邵丞相的家属,寡人真的考虑派兵增援周文,不是小股精兵,而是派主力西进,共谋大业。”赵王武臣决定派使前去陈县。

  “大王英明。至情至理的要求,张楚王是否答应,我们拭目以待。”

  赵国的使臣,快马加鞭,来到陈县,张楚王陈胜接过信札,细细品阅。

  “赵王武臣顿首叩拜,自大王号令武臣从白马渡河,向北攻取赵国故地,托大王鸿福,大军所到之处,攻城略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赵国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