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鞋与言高谭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孟鞋与言高谭马-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好材料。嗓子响堂,台下人缘儿很好。《奇冤报》里的刘升,《六月雪》法场的山阳县,是他绝活儿。他们爷儿三个,同时也搭程砚秋的长班儿。
  孙盛武是富社四科学生,身材不高,小花脸戏以冷隽取胜,头脑灵敏,反应很快,口齿清楚,表情传神,是后起丑角翘楚。慈瑞泉死后,他进同庆社担任当家小花脸,头一回陪谭富英唱《奇冤报》,饰张别古。到了公堂一场,刘世昌鬼魂说门神阻挡,不能进入,要焚化一点纸钱;这时孙盛武抓个哏:“唉呀!这个年头打官司,连门神爷都要诉讼费啦!”台下为之哄堂。于是这句新词儿,传诵一时,连他的师兄丑角茹富蕙,都照他的词儿念了。
  金仲仁、妙姜香都是名小生,大家尽知。周维俊是金仲仁弟子,身材很高,唱做武功也都不错,不幸早年夭折。
  谭富英原配宋氏早丧,继配是姜妙香之女,于是姜、谭二人成了翁婿,而同庆社也是承华社(梅兰芳班)以外,姜妙香所搭的第二个长班儿。《四郎探母》里,谭富英的四郎,姜妙香的杨宗保,到了“见兄”一场,杨六郎吩咐宗保:“见过四伯父。”台下一看到老丈人躬身对女婿称伯父,就忍不住要笑。
  谭富英挑班以后,所演剧码除了前述那些出以外,又加上《桑园会》、《托兆碰碑》、《红鬃烈马》、《鼎盛春秋》、《桑园寄子》、《摘缨会》、《借东风》等。
  民国二十七年(1938)秋,李少春北上挑班,十月七日在新新戏院打泡,贴演《两将军》、《群臣宴》双出;而且先唱《战马超》,演完了,休息十分钟,赶场改装,接着就唱《击鼓骂曹》。唱念余派路数,打鼓腕子有功,完全是上乘之作,这种先武后文,嗓子不受影响的唱法,北平尚系首见,于是轰动九城,一炮而红。同时又传出消息,马上要拜余叔岩,这时谭富英感觉有点受威胁,马上要壮壮声势,以资抗衡了。当经朋友建议,把《大保国》(少见)、《探皇陵》(铜锤的开场戏)、《二进宫》(常见)连贯起来唱,起名《龙凤阁》,可用“老戏重排”标榜一下,能发生打气的作用。谭富英欣然同意,赶紧吊嗓排练,距李少春打泡以后八天,在十月十五日晚就贴出来了,是吉祥园夜戏。谭富英前后杨波、陈丽芳前后李艳妃、王泉奎徐延昭一人到底,《探皇陵》的杨波换哈宝山。这种唱法,果然轰动,上座满堂,以后时常贴演,每演必满。不但谭富英多了一出戏,剧坛上也多了一出戏,于是各班的《龙凤阁》都出笼了。奚啸伯班与侯玉兰合演,王玉蓉班与管绍华合演,而徐延昭全是王泉奎。后来杨宝森挑班,也常贴《龙凤阁》,徐延昭也是王泉奎。不过,在《探皇陵》时,杨波不换人,杨宝森一人到底,是他与别人不同之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谭富英其人其事(5)
那时候北平盛行合作戏,最标准一份《龙凤阁》,是谭富英、张君秋、王泉奎的。最精彩的一份《二进宫》,是金少山、谭富英、张君秋的。金少山没有唱过《龙凤阁》,不是他不会,而是他太懒,给多少钱也不肯连演三出。
  李少春十月十九日正式拜余叔岩为师,余叔岩头一出戏给他说的《战太平》,一个半月完全成熟了,十二月三日初演于新新,成绩美满,余叔岩也非常得意,从此《战太平》成了李少春的招牌戏。
  谭富英见猎心喜,同时也为竞争起见,他也打算唱《战太平》。前文谈过,在民国七年他坐科时代,就学会了《战太平》了,只因为这出戏文唱武打太累,他多年不动了,现在只好再加紧吊嗓、练功,准备了些日子,在二十八年春推出,自然也卖满堂。但是在观众的评价上,认为除了嗓子宽亮以外,考究细腻却不如李少春,这是谭富英失策的地方。因为李少春是余派的精研加工产品,而谭富英是科班的大路活,不应该和他争一日短长的。
  三、 剧艺评价
  谭富英生得通鼻梁、大眼睛,扮相好看,尤其扮帝王更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象。他扮戏是遵老例脸上涂胭脂的,俗称“抹彩”,而马连良就脸上擦粉了。他最大的本钱,就是天赋一条好嗓子,既宽而亮,且富脑后音,像《奇冤报》的大段反二黄,歌来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让人听了,有痛快淋漓之感。他的快板尺寸也快,使人有疾风骤雨的感受。
  在人工上,他的武功坚实,腰腿有根,以靠把戏见长。《定军山》是他代表作,余叔岩以次,他可以称为最好了。大刀花之“溜”,“我主爷攻打葭萌关”一段唱〔快板〕走圆场之“率”,而神完气足,这都是别人比不了的。凡是走圆场的戏,譬如《探母》的出关一场,唱“适才离了皇宫院……”一段,“见兄”一场,“家住在山西磁州郡……”一段,那种连唱带走,他都显得快速、干净、利落;还不影响唱,比一般人强。
  那么缺点呢:唱是一般大路腔儿,未经过加工琢磨,名师指点,只能使人听着痛快,而韵味却薄了,岂止不如余叔岩,较杨宝森都有逊色。
  唱戏讲究“唱、念、做、打”。他只是嗓音好、武功好;念白、做戏方面,都不成比例。一半是他未曾用功学好,大而化之;一半是他偷工减料,会念会做也不肯卖。他以为观众只是听他嗓子来了,我让你听得痛快就算啦,不必在念、做上再卖力气啦,所以也有点“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笔者为什么敢这样论断呢?因为我有亲眼所见的两个例证:
  民国二十七年(1938)起,北平有个“国剧艺术振兴会”,专办合作戏,把平常凑不到一起的名伶和不经见的戏码,在一台上推出来,一共办了三十多场,颇多精彩而惊人之作。
  在长安剧院,有一次是金少山、谭富英合作双出,先演《黄金台》,金少山——伊立,谭富英——田单。后演《黄鹤楼》,金少山——张飞,谭富英——刘备。
  那时金少山还在盛时,人高马大,嗓门儿又宏亮,气势十足;谭富英因为大敌当前,未敢忽视,除了唱工卖劲以外,在做表念白上也认真了。当伊立念完:“大人,这话可不是这样说法儿。”谭富英马上把左腿往右腿上一压,左手拉住右手水袖,右手伸出来,往下连摇带指,眼望着伊立问道:“啊,公公,这话要怎样的讲法呢?”边念边做,手到意到,那份细腻传神,妙到毫巅,台下不由掌声如雷。马连良此剧这个地方,都没要出这么多彩声来。因为马连良以念做著称,观众认为他做派好是应该的;而谭富英做到这样,就是奇迹了。请问,能说谭富英不会做戏吗?

谭富英其人其事(6)
再有一次是年终梨园公会大义务戏,大轴反串《八蜡庙》,杨小楼——张桂兰,马连良——费德功,尚小云——黄天霸,名角如云,不必细表。谭富英反串开口跳朱光祖,戏根本不多,但是在那种场合之下,名伶竞赛,每个人多少都要露一手儿,因为对于自己的令名、声势、地位有关,如果马马虎虎、平平凡凡,就相形失色了。谭富英那天的扮相就“帅”,勾的小脸儿(鼻子上要用黑白勾一下),穿的快衣,一切都像正工开口跳。公堂一场,当褚彪(由芙蓉草反串)叙述费德功的来历,念到“他乃是飞天豹的门徒”,朱光祖接念:“就是那武七达子,飞天豹吗?”褚彪答:“正是。”朱光祖念:“老英雄请讲,请讲。”然后褚彪再接着往下念。就是朱光祖这两句话,一共才十八个字,谭富英念得京白流利,爽脆响堂,马上台下报以热烈掌声。可见他对非本工戏,都能念出气氛来,能说他不会念白吗?
  为什么他平常不这么力争上游呢?当然有原因,下文再谈。
  谭富英常演戏目,前文已经详谈了,都是传统老戏,唯有他唱《借东风》,是不得体的败笔。
  三国戏的剧本,创自清末三庆班的卢胜奎(外号“卢台子”),他编了几十本,完全按照《三国演义》,题目《鼎峙春秋》,每年在进腊月以后才演,直演到封箱,每天接着演,有如现在电视的连续剧。老戏迷趋之若鹜,每天必连接着看,因为场子、穿插、唱做念白的扣子,的确编得好。但是只有《群英会》,没有《借东风》,借风情节只一表而过。现在大家所见到的《借东风》里,诸葛亮所唱“学天书(后改“习天术”)玄妙法,犹如(阴阳)反掌”〔二黄倒板〕,下接〔回龙〕,和大段〔二黄原板〕的词儿和腔儿,是萧长华根据《雍凉关》里孔明的腔儿,给马连良改编的创新之作。马连良又细加琢磨、改进,《借东风》这一场唱红了,风行南北,全国仿效,凡是老生唱《借东风》的,都宗马派唱法,而马连良每到外码头打泡,或回北平第一次唱,必贴《借东风》,因为这是他的代表作。
  奚啸伯、李盛藻等这些老生,因为他们学马派,可以唱《借东风》;谭富英既然以谭派正宗自居,唱传统老戏,可以唱《群英会》呀,为什么唱《借东风》呢?因为“借风”那一段的唱腔,马派已成定型,观众也印象深刻,像“观瞻四方”、“望江北”、“从东而降”,你不唱马腔就不像这出戏了,谭富英唱时也照旧马腔不误,这不是失掉自己的风格吗?其实,他只唱鲁肃,到“打盖”为止的《群英会》,很合适。因为鲁肃是老实人,王凤卿扮得最像,谭富英也是老实相。马连良扮相,一脸的聪明、潇洒,扮孔明合适;扮起鲁肃来,给人一种“假老实”,或“装老实”的印象。所以谭富英扮鲁肃是很好,一定要后孔明带《借风》而趋时,就失却本身立场了。杨宝森就不唱《借东风》,连《群英会》都很少贴,就是能保持余派的格局。
  四、 受制于谭小培
  现在的影星、歌星们,往往背后有“星妈”,或少数的“星爸”,为女儿们(没有为儿子的)料理事务。有的从旁辅助,有的操纵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