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企业的各项成本都会增加,虽然企业产品价格出现了上涨,但市场对价格的接受也会在一定范围之内,如果价格过高,就会直接压制需求。那么企业就需要在产品销量和产品价格之间进行适当的权衡。但无论如何抉择,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利润空间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应考虑卖出股权类资产兑现利润。一般来说,通胀对企业利润的挤压会体现在严重通胀持续的三到五个月之后,我们可以考虑在CPI增幅同比连续三个月超过5%的时候,逐渐退出股权类资产的投资。
通货膨胀都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过多引发的。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判断,最直观的指标就是M1(狭义货币供应量)。M1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非金融性公司的存款,这两者是随时有可能进入流通领域的钱。M1数据定期由央行公布,任何投资者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M1的衡量是以其增速为标准。M1增速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只要用当月的M1与此前月份的M1直接进行比较就可以了。根据我国近十几年的情况分析,M1的增速在10%~20%属于常态;当M1增速低于10%时,通常会表现出很强的通缩压力;而当M1增速高于20%时,通胀的压力就开始显现。
笔者曾经做过统计,如果在M1增速接近或低于10%时买入股权类资产,在M1增速高于20%时卖出,假设股权资产的配置参照类似深成指这样的指数构成,或是直接投资指数型基金,则从1996年至今,收益应达到90倍左右。当然,这仅仅是举例说明M1增速对于判断通胀程度、指导投资所具有的参考价值。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在M1处在低位时买入商品,并在M1处在高位时卖出变现。也可以考虑在M1持续低于10%运行之后,并出现逐渐上升的过程中,考虑买入房地产和贵金属,进行长期持有而对资产进行保值和增值。总之,把握经济脉搏,判断通胀周期,进行合理的投资理财规划,才能有效地避免通胀对生活的不利影响,并使资产实现增值。
隐形的亏损冠军——高额银行储蓄(1)
有一个年轻人向老猎人学习打猎的技巧。终于在一年的冬天,他出师了。他每天去山里面打猎,收获还不错,几乎天天都可以打到两只野鸡。他每天吃掉一只野鸡,并把另一只放在屋后的缸里面,因为正值冬天,所以猎物很容易保存。快到过年的时候,他把缸里的野鸡一部分拿到集市上卖掉,换回来柴米油盐和一些年货;另一部分送给了亲戚和朋友,这个年过得非常愉快。
后来,这个年轻人就渐渐形成习惯,每天打两只野鸡,一只吃掉,另一只储存起来。但天气一天天变暖了,年轻人仍然只是专心于打猎,没有把季节的变化放在心上。当他再一次想把储存的猎物拿到集市上卖掉的时候,却发现缸里的猎物早已腐烂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多少人会愚钝到连猎物腐烂也察觉不到,但却有许多人犯了类似的错误。比如,很多人习惯于储蓄,而从不进行投资理财,到最后却发现,通货膨胀已经渐渐地把自己的积蓄吞噬掉了。
中国经济近年来高速崛起,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此引发出了很多关于中美两国经济情况的比较。而两国国民理财观念的差异也颇受关注,这种差异可以总结为“美国人爱消费,中国人爱储蓄”。之所以形成这种差异,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因素: 一是文化根源的差异,二是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同。
中国人一向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勤俭持家是中国人家庭责任感的重要体现,量入为出则是中国消费者惯有的消费观念。虽然投资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但基于历史文化底蕴的消费习惯的彻底改变却非一朝一夕之功。
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造成中国人高储蓄率的又一重要因素。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越了法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仍处于100位左右。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还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均收入较低,以及包括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教育、医疗和住房支出仍然必须由个人承担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储蓄率偏高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占收入总额的比率达到45%,居于亚洲首位,处于世界前列。那么如此高的储蓄率究竟是好还是坏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和普通国民个体的角度来分析。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高储蓄率是否不利于消费的增长,以致影响内需,进而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阻力,并不是本书重点研究的内容。这里,笔者主要分析高比例银行储蓄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将一部分可支配收入储存起来,的确是对未来生活的有力保障。目前,即便是享受医疗保险的居民,仍然需要支出较多的医疗费。没有积蓄,则有可能在紧要关头陷入困境。如果家有儿女,还需支付为数不少的学费,没有平时的积累,可能会让孩子输在竞争的起点;同时,还要考虑赡养老人、购房等方面的支出。可见,以什么方式来储存可支配收入,是需要仔细衡量的,若将其中大部分存在银行里,笔者认为并不是明智之举。
隐形的亏损冠军——高额银行储蓄(2)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银行储蓄利率会永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因为银行赖以生存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存贷款利率的差额。贷款利率决定了企业运行过程中资金使用的成本,这一成本会直接体现在商品价格中,而银行存款在利息方面的收入,理论上会落后于物价上涨的幅度。也就是说,本想通过银行储蓄来保证资产不受损失,事实上却遭受了巨大的隐性亏损。就像前面提到过的那位上班族朋友,他将全部可支配收入存入银行,但几年下来突然发现,原本可以用这些存款买到的东西,现在已经买不到了。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普通居民而言,过高比例的银行存款,实际上是隐形的亏损冠军。
可能仅仅这样表述,还不足以使读者明白,为什么资产会遭受损失。我们假设你赚到了1万元,但却并没有花掉这1万元,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多出了1万元,其他所有的人就会富裕了1万元。因为理论上每1分钱都对应着一定的购买力,或者说对应着一定的商品。这是你本来可以用做消费的1万元,但你却把它省了下来。这1万元没有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就减弱了需求,同时使相应的商品价格出现下降。也就是说,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变少了,但对应的商品还是那么多,所以这时若进行消费,货币所具有的购买力更强。可能读到这里,读者仍然会认为“我并没有遭受损失啊,我的钱虽然没有用来消费,但它也没有消失啊,它还在银行里好好地保存着”。
那么,我们再进行详细的说明。从货币与商品的对应关系上看,由于一部分人会将更多的钱储蓄起来,那么这些人的钱就被闲置了。但存起来的钱最终还是要使用的,而在你准备使用的时候,因为此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较少,所以有一部分人已经用较少的成本,消费了较多的商品。当储蓄在银行中的货币进入市场的时候,对应的商品已经大大减少,而这部分原来已经不参与市场流通的货币的出现,重新打破了此前的价格平衡,由于商品已经被一部分人以较低的成本购买,那么重新进入市场的资金的购买力必定会大打折扣。
另外,你若将1万元存入银行,那么银行可以用来贷款的资金就会增加,理论上存款利率就可以适当地向下调整。因为宏观货币政策需要保持市场的流动性,存款过多时,需要刺激百姓减少存款用于投资或消费。同时,从银行的经营角度来看,它不会让资金闲置而单方面支付存款利息,所以会以相对较低,但有利润的利率把存款贷出去。贷款利率下调的同时,往往存款利率也会相应下调。
也就是说,你的存款起到了使利率下调的作用。其他人如果直接贷款进行消费,那么就可以用相对较少的资金,优先购买产品。而你把一部分资金存入银行,最终目的也是在某一个时间购买一定量的产品。事实上,社会产品之间虽然可能会转化,但总和是一定的,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减少。当其他人用更少的资金买到了,就意味着将来在你需要购买时,社会产品数量减少了,你就需要支付更多的资金。
如果你的存款被企业用较低的成本贷来进行生产规模扩张,那么企业由于贷款的成本较低,则会倾向于更大规模地使用贷款,势必会造成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最终,产品的价格也会上涨。那么,你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购买这部分产品的时候,也会承担较高的价格。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隐形的亏损冠军——高额银行储蓄(3)
如果你的存款被以较低的成本贷出,并用在进行资产价格的炒作上,比如炒作房地产、炒作大宗商品或股票,甚至其他的生活用品,那么你同样会蒙受较大的损失。
我们把上述过程与事例结合起来进行描述,让它看起来更具体一些,这样就可以清楚地反映是谁动了你的钱袋——
假设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个企业,企业成员包括一个企业主和4个工人,你是其中一个工人,每个工人的工资是相同的。假如,你把生活必需开支以外的钱全部存到了银行,而另外3个工人的工资收入则完全不存入银行。其中A用所有的工资消费,除此之外,他还向银行贷款消费,B则用所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