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新闻式传播实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品牌:新闻式传播实战-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型号的奔驰汽车还贵。这不仅没有吓退人们,反而更让人想要拥有。因为一年过去后,这款包据估算已经能卖到了8万美元,一年升值量,就好像云霄飞车。

  LV的限量不仅针对于有钱的收藏爱好者,对于梦想拥有一个LV的平凡人,LV也不放过。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LV总店购买皮包,每人凭护照都只能买三个。很多人正是因为得知限量后,纷纷前往排队购买。连商家都那么精贵这些东西,自然应该拥有一个。

  对于奢侈品品牌来说,之所以奢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具有的稀缺性:少,生产的少,买得起的人少,能经常买的人更少。“限量”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传播上,他是一个不会让人疲倦的话题,由于“限量”,所以珍贵,而过上几年,拍卖也好,升值也好,有了话题的引申,就不会让人忘记这些产品。不仅如此,他给消费者心理上的暗示,这些商品是难得的,不买是可惜的。

  案例六 政治人物广告引发的新闻话题

  
  LV几乎是不做广告的。但只要做广告,就一定是大手笔。

  2007年,LV邀请了前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拍摄广告。十年前戈尔巴乔夫已经在广告界“试水”,为必胜客拍摄了一支电视广告。除了前苏联领导人出演LV广告以外,广告背景居然还选在了他的“伤心地”——柏林墙。

  “阴暗的天空、破败的柏林墙、黑色的老式轿车,还有一个过时的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俄罗斯的多家媒体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的广告片。

  广告中,戈尔巴乔夫身着西服和大衣,坐在老式黑色汽车的后排,握着车门把手,神情木讷、动作僵硬。在他的身旁放着一个路易威登的行李包。透过车窗,他看到的是破败的柏林墙——美国总统里根曾经要求他拆除的柏林墙。

  这组广告就作为2007年路易威登集团秋冬季推广活动的一部分,陆续出现在各大时尚和财经类的报刊杂志上。

  最为典型的新闻媒体报道,就如俄罗斯的《青年参考》报评价的,“由戈尔巴乔夫担任模特拍摄的这组照片,本身存在巨大的反差:一位过时的政治人物,在一个过时的环境里,居然使用绝对时尚的品牌旅行包。剎那间,路易威登的光芒让戈尔巴乔夫的形象显得更为黯淡,但也绝对吸引眼球。”

  让戈尔巴乔夫现身时尚广告,LV的算盘打得也着实精妙,一方面,作为一个本身有着很大争议和故事性的政治人物,很容易在社会上产生“眼球效益”。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奢侈品行业在地缘政治上的大转变:俄罗斯的富人和潜在的巨大消费能力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富有的俄罗斯人正在西进,他们的花销占据奢侈品大蛋糕中的很大一块。

  话题七:借名人的新闻话题传播

  时装是各大时尚典礼的红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配以时装的手袋同样受人关注。于是,LV频频随着明星的露脸而出镜,被竞相拍摄和追捧。

  英国著名足球运动员贝克汉姆的夫人维多利亚绝对是时尚界的“达人”,生了孩子也不走样的身材绝对不愧曾经“辣妹”的称号。贝嫂维多利亚另一个爱好是收集手袋。拥有亿万家财的贝嫂维多利亚每次出门手上的提袋总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其中LV就占了相当的比例。

  留意的人们开始收集这些女明星使用的手袋,附上产品和型号在网上奔走相告,让姐妹们速速去采购颇受明星青睐的包包。

  
  LV跨在明星的手上,就是一种无形的广告效应。参加开幕典礼,走红毯,甚至只是被狗仔队拍到,登在杂志上,做了广告的结果还是LV。

  明星本身就是很受关注的一种谈资,换了什么手袋,就是其中的一个话题。比起邀请明星代言,为搭配服饰或仅仅是日常随身而携带者的LV,更能显示出其品质,显示出明星自然而然对他们的喜爱。

  而追随明星的人也会有“爱屋及乌”的心理。假设一位大牌明星有上百万的全球粉丝的话,那么广告的效应就不言而喻了。

  话题八:包包升值的话题传播

  入门奢侈品最好的选择是一款包包,因为不仅保值而且还可能会增值。这种论断现在似乎得到了验证。近来,《纽约时报》对一些经典服饰单品10 年中的售价变化进行了排序,涨幅榜首是Louis Vuitton 的Speedy 包,售价上涨了104%。接下来依次是Dior的Lady Dior 包(73%)。

  LV以大比分胜出了这场升值的竞赛,更是让人坚定了入手LV包的信心。LV升值的传说也来源于前文提到过的限量发行。所谓物以稀为贵,如果有两件珍贵的瓷器,可能两件都那么值钱,但是敲碎了其中一件,剩下的那件价值就会直线飙升。LV利用的也是人们这样的心理。

  追逐奢侈品,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财富的追逐。而如何拿钱生钱,是“成功的”有钱人比物质本身更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关于钱的话题总是吸引人的,那么关于投资的话题就比钱本身更上了一个层次。如今,奢侈品和房产、黄金已经开始并驾齐驱,成为投资升值亮点的时候,人们对于一件产品的渴望就又增加了一层。

  
  案例三 汤臣一品4大新闻话题传播话题

  汤臣一品可以算是上海地产界的大亨了。这个楼盘坐落于陆家嘴滨江大道旁,号称黄浦江第一排,占地2万多平方米,由4幢超豪华滨江住宅和1幢高级会所组成,其中最高楼层为44层,高度达153米。2005年10月以11万元/平方米的开盘天价震惊业内的汤臣一品,并不是只有价格这一个法宝。

  我们分析该项目在早期的传播中主要应用了四大新闻话题,使得其一夜之间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楼盘,享受了无数的眼球。

  这个看似一夜成名的大户,其背后却做足了传播的功夫,汤臣一品的各种亮点,在3年后的今天,汤臣一品样板房的照片仍然在网上疯狂地传播,关于楼盘的话题一直都没有停止。

  话题一:中国第一天价出世

  2006年8月3日,汤臣一品以单价14万/平方米的成交,一夜间创造了中国豪宅的最高天价。成交的汤臣一品A栋3801套房,其总价亿元也一样让人乍舌。

  第一套售出的公寓,高于原先设定的基准价,就已经足以吸引媒体的眼球。

  中国人永远对价格和惊人的数字有浓厚的兴趣。

  这是中国人的第一新闻眼。

  话题二:验资看楼

  在售房方面,刚刚推出的汤臣一品戒备森严,和一般的楼盘拼命欢迎看房者看房的姿态不同,汤臣一品提出必须先提供200万元以上的资产证明才能看房。而且还不能直接看房,要经过电话预约,进行资产验证,并事先淘汰一些实力不够、档次不够的意向客户。 

  这样的举措一时间遭到了不少的诟病,却也相应增加了很多的神秘感,被称为“全国最神秘楼盘”。

  尽管2009年,公司新管理层已经取消了这一措施,但是该话题还是有着足够的新闻影响力。

  话题三:指纹识别入户

  从外观上看,汤臣一品大楼庄重典雅,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汤臣一品所谓的豪宅,确是非同一般的金碧辉煌。当然住户都是有钱人,豪华的装修自然是需要有安全为前提的。

  首先,所有的住户都需要指纹识别才能进门。从大堂到电梯,汤臣一品都设有掌形仪,以便确认进入者的身份。此外,汤臣一品每一户都有三部电梯,电梯里没有按钮,每一户只能到达自己所住的楼层。 

  进自己家门不需要钥匙了,防盗门什么都落后了,针对汤臣一品这样的定位,使用这种“高级”的开门方法,也难怪人们要讨论了这些住户家里面到底有多少的金子呢。

  话题四:大门可以预防机关枪扫射

  汤臣一品每家住户的入户门都产自德国,手工雕花铜质大门。可以自动开启,甚至具有防弹的功能,有些媒体甚至说能防机关枪的扫射(非官方正式提法)。当然门也不是金库那样的厚重,每个入户门上都镌刻着经典的西方植物图案,有些细部还镶嵌有水晶。

  汤臣再一次爆出这样的设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和电视剧里面的镜头。确实,把门做成防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防止机关枪扫射是不是有这样的必要呢,一时间引起了公众又一次的讨论热潮。

第二条实战法则  明确品牌的新闻话题传播定位战略
第二条实战法则  明确品牌的新闻话题传播定位战略 

  媒体需要“第一”和“抢占空白”的题材

  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句是老话了。这是一个信息呈级数而非倍数增长的时代,人们没有经历去区分这些信息,尤其是消费者在选择品牌的时候,都会非常迷茫。比如大家每天喝的牛奶,使劲想估计也想不出超过五个品牌。但实际上,在国内,牛奶品牌光是乳业协会就1000多家会员,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登记的有超过2000多家,但你绝对瞬间一想超不过五个。所以,如何让自己的品牌“抢眼”,占据消费者和媒体宣传的“前五位,”首先第一就要在媒体传播中占据“定位空白”,这样才能够在消费者的心理中站到最有利的位置。

  在科技发展的历史上,有不少新产品被开发后,首先被使用的就是品牌的名称。比如发明复印机的XEROX,发明可乐的COCACOLA,这些品牌由于抢占了发明的先机,让品牌替代了该商品的名称,从而让该品牌随着产品一直生存下去。就便是最好的“抢占空白”的机会。

  然而,对于一般的品牌宣传来说,这样的机会是很少的。因此较为普遍的做法,便是在细分市场之后寻找品牌的定位。

  媒体需要“第一”和“抢占空白”的新话题。

  案例一:定位“首个娱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