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阴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低碳阴谋-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除了“双轨制”外,“巴厘岛路线图”还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极为关心的问题。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评价说,“巴厘岛路线图”这次把减缓气候变化问题与另外三个问题一并提出来,就像给落实《公约》的事业这架破车“装上了四个轮子”,让它可以奔向远方。
  巴厘岛会议要求2009年举行的丹麦气候变化大会上再制定新的减排目标,取代《京都议定书》,这像一场接力赛,先制定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然后再啃骨头。
  《京都议定书》只能算一个临时性的减排方案,它的有效期限是到2012年,2012年后就过期作废了。因此,哥本哈根大会就显得非常急迫,要是谈不拢,世界各国都没有一个可以遵守的东西,可以随意排放二氧化碳,在环保人士的眼里,这可是一种自杀行为,因此哥本哈根气候谈判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气候谈判背后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1)
国际社会为制定议定书举行了多次谈判,但由于减、限排温室气体直接涉及各国的经济发展,各方难以达成一致,导致联合国气候谈判异常艰难。
  在全球气候谈判中,一般将所有国家分成三派,一个是欧盟各国、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伞形集团,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三派利益各不相让,三派之间的争斗贯穿了整个联合国气候大会。
  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积极的无疑是欧盟,主要原因是欧盟各国国内环保势力较强,清洁能源在其能源构成中比例较大,也力图在国际上高举环保旗帜,并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较充足的资金,极力要求立即采取较激进的减、限排温室气体措施。
  在欧洲来讲,并不存在一个强大的反对新能源的利益集团,因为无论是英荷壳牌、道达尔,还是英油,都面临北海石油开始干枯的状况。而碳排放引发的碳金融,肯定对英国的好处,要远远高于石油上失去的利益。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基本上是陪太子读书,在发达国家占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声音最为微弱,其利益也容易被忽视。
  如果实行强制性的减排温室气体,将可能使国内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一方面是没有技术,唯一的途径,只有从发达国家购买,二是没有资金,对很多国家来说,国内问题一大堆,解决吃饭问题是最紧迫的任务,哪有闲钱去买价格昂贵的太阳能等新兴能源技术。
  发展中国家其实也有自己不减排的理由,全世界的温室气体绝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排放的,把地球给“污染”了,最后却又要拉发展中国家一起处理,这不是开玩笑吗。像村里一块公共活动场地,先一帮有钱人弄得臭气熏天,污秽不堪,穷人家里没有多少钱,较少搞户外活动,现在有钱人理直气壮地说,为了让大家以后都能有happy的机会,我们还是一起来把公共活动场地清扫一下吧。
  发展中国家本来是凑热闹,打打酱油,看有没有好处捞一笔的,现在却要承担富人们无度挥霍的后果,这是哪门子事啊,发展中国家心里情绪一直很大,坚决不替发达国家买单。
  但发展中国家受到强大舆论的压力,被要求参与全球减排,头一下被搞得很大。在气候谈判中,发展中国家一直坚持《框架公约》相关规定,拒绝承担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义务。
  如果坚持要让发展中国家减排也行,那也让些利益出来,发展中国家一要资金,二要技术。但在这两样上,欧美等国又耍起了滑头。
  在技术转让问题上,发达国家辩称减排技术都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存在知识产权问题;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表示应通过市场机制解决。
  这样没有诚意的买卖,发展中国家当然认为是发达国家的托词,缺乏诚意。
  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以占全球3%~4%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约1/4的资源,按理是减排的重点单位,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美国却是态度最消极的。
  能在国际上博得好名声的事美国人肯定愿意干,但要考虑它的成本。1998年7月克林顿政府公布了一份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报告,这份报告认为通过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按照清洁发展机制进行排放交易,可以使美国减少原先估计花费的60%就能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2012年的排放要求。

气候谈判背后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2)
但这个减排成本对美国人来说却认为比较大,包括国会预算办公室、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局等经过认真的经济评估,认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有可能会大幅降低美国GDP增长。
  因此美国在气候谈判上的策略便是,如果要减排一起减,不能仅让美国带头,要死也要拉个垫背的,而发展中国家很难作出让步,这给美国一个最好的借口。
  权利和义务的动态平衡支撑着国际合作的有效开展。
  对美国来说,《京都议定书》并不具备上述的特点,或者说美国在减排方面,只有义务,没有权利,这样吃亏的事美国人并不甘心的。
  义务的承担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效益,那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道德来约束了。美国资深经济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阿克罗夫说得就很明白:“这(治理全球变暖)不是一个成本与收益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道德问题,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给了国际社会一个明确的答案:“政策的制定应该从国家利益出发,而不是考虑虚幻的国际社会效益。”
  美国一直对减排无动于衷,但由于美国的国际地位,任何国际上的事离开美国也玩不转,所以,每次谈判都会给美国留一些空间,力争把美国争取过来,试图在道德上不断感化美国,让他为人类崇高的减排事业作出一些应有贡献。
  但从最近20多年的发展来看,美国这位土财主一直有些固执,任由欧洲不断开导,就是冥顽不化。
  所以说,美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作为地球村里的警察,其他人能拿他怎么样呢?
  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奥巴马,让人跌破眼镜,其实和平奖从来都是政治工具。它一般奖给“已经立功”的人,如戈尔巴乔夫之类,但奥巴马刚刚上任,颁个奖给他,又是为何?
  我们也可以看出欧盟试图走捷径,先给奥巴马戴个高帽子,换取美国在气候谈判等问题上的让步。美国国内对这个奖项并不在意,冷嘲热讽,奥巴马自己心里也有数,低调领奖,也可以看出,美国并不吃欧盟这一套,不会因为一个和平奖被欧盟拖下水。
  美国的单边主义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得比较充分,只要不符合美国利益的,就算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行,更何况有谁敢把刀架在美国的脖子上呢?美国早已经修炼成人精了,何惧国际上的一些道德批判呢?
  在《联合国海洋公约》的签订上,美国表现得最为张弛有度。
  由于科技的发展,陆权时代被终结,海洋时代到来。在一个水面占了70%的水球(而不是地球)上,谁掌握海洋谁就掌握世界,这才是大国的根本。
  美国有七大航空母舰战斗群,美国独霸天下的发展观是现实摆在那里的。美国当然希望他的舰队能在全世界自由航行,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为了对付美国的海上霸权,联合国里的一帮穷哥们凑起来,张罗着搞一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洋权益的各个方面逐一定义。中国作为第三世界领袖,自然不能不侧身其中,不但参与,而且领导;不但领导,而且率先批准。
  话说一帮穷人要对付地球村首富,瓜分海洋,每家200海里,山姆大善人岂能不知?这不是压缩美国海军的活动空间吗?美国开始坚决反对,政府不签约,更谈不上国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就变成了一个玩具,眼看要无疾而终。谁知道峰回路转。
  但在里根时期,美国一下变得通达了。原来美国人一向高瞻远瞩,只看得见别人家的海岸,从来不知道自己家也有海岸的。里根政府突然发现,世界上原来只有他是面临两个大洋的国家,而且海外一望无际,不需要跟任何人平分什么专属经济区,更不用说领海了。
  原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旦公布,他才是最大得益者,所以立即行动,政府批准,说服国会通过,动员其他海洋国家签约,快马加鞭,《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终于从玩具变成了工具。
  这就是现实,要想让没有美国人参加的国际法律通过是多么的困难,最后还要把大块利益让给美国。原来想联合起来对付富人的把戏,结果还是富人得益,最后自己再名正言顺地沾一点光。
  当然这是有原因的,也是因为美国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
  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一家独大的地位显现出来,美国的单边主义也走到了极致。我们在全世界可以看到美国牛仔们忙碌的身影,邻里出了纠纷,主动去维持秩序,别人家里好好的,也可以自编自导出一些热闹来。
  美国通过两场战争,把萨达姆及塔利班收拾后,培植了亲美的马利基及卡尔扎伊政府,美国已经完成了世界范围的布局。美国在理论上控制了全球,成为真正的老大,其实力也达到了巅峰。
  意气风发的美国其实不用把任何人看在眼里,美国有一段时间都想把联合国这座只会念阿弥陀佛的庙给拆了,完全束缚了自己的行动自由嘛,自己拉一套人马单干,在处理国际事务上想玩什么花样就玩什么花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人哪里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放在眼里,仅仅只派一些小喽啰去忽悠一下,恐吓一下,偶尔也发发善心,证明美国人仍是关心国际事务的,你们这帮人不要背着俺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