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阴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低碳阴谋-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联合国在2009年末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9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10年来最少的。
  显然 “气候变暖”并不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毕竟没有严格的理论证明,也缺乏有力的事实支撑。为了给自己留一些余地,要是以后几年天气有什么变化,气温上升了,岂不是掌自己的嘴,把名声给搞臭了。
  所以现在有科学家提出用“气候异常”来替代“气候变暖”。无论怎么样,大规模灾害性的天气出现都是二氧化碳的错。
  比如2009年末2010年初的全球大规模降温天气,就与“全球变暖”背道而驰,为了不使自己的理论破产,有的科学家又提出了由于二氧化碳增多,冰川融化加速,海洋中的淡水增加,使海洋正常的大气洋流受到阻挡。
  但这一套理论在现实面前仍难以自圆其说,或者说他们并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遇到新问题时,只能抓瞎,企图蒙混过关。
  抛掉扣在二氧化碳身上的黑锅,我们将看到二氧化碳美丽而神秘的一面。整个人类史也是一部碳的历史。生物燃料、煤炭、石油见证了人类漫长的发展史,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应用将人类带入现代文明,追踪碳的足迹,我们也将从中发现大国兴衰的线索和脉络。
  

生命与“碳”
本章导读:二氧化碳经过西方政客的反复打击和抹黑,一个乖巧伶俐小孩子变成了一个面目狰狞的恶魔,成为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可谓人类有史以来非常奇特的冤案。
  在二氧化碳这个冤案背后隐藏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丑恶嘴脸,试图独占世界资源,以维持他们高高在上的地位和优裕的生活,而第三世界只能维持贫穷的现状,丧失发展的权力。
  二氧化碳*弄的痕迹是非常明显的,有了这一看家法宝,发达国家便可以高举“碳减排”“碳关税”的大旗,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裸的贸易讹诈。
  与二氧化碳被发达国家操弄不同,人类的历史,本质也是一部二氧化碳排放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二氧化碳的排放中解读国家的纷争,寻找各国兴衰沉浮的轨迹。
  在元素周期表的118种基本元素中,碳并不是最显眼的,碳在地壳中的含量为%,也不是最丰富的元素,但碳对人类来说,却是最重要的元素。我们一直生活在 “碳”的世界里,生活无处不碳。
  目前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化合物种类已达400多万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碳的化合物,不含碳的化合物不超过10万种。
  从中学化学课本中我们知道,碳(C)除了和其他元素化合外,碳与碳还可以结合,所以碳易成链而形成复杂的分子结构,碳元素是大分子有机物的骨架元素,如糖类、蛋白质、核酸及DNA等。
  当我们观察这些碳元素的分子结构时,只能感叹自然界的奇幻与美妙,世界因碳而生动起来。
  图:碳的最基本化合物
  图:碳的高级化合物
  碳被称为生命最基本的元素,没有碳便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为人和生物的生长、运动、繁殖提供主要能源。
  人们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这会让我们对氧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似乎二氧化碳是废物。但二氧化碳却是植物的肥料,吸收二氧化碳而排出氧气,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
  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碳基的,那有没有可能以其他元素为基础的生物体呢?
  图:硅基
  在构成碳基生物的氨基酸中,连接氨基和羧基的是碳元素,由于硅元素和碳元素同属一个族,化学性质相似,所以人们总是在设想是不是有硅基生物的存在,这种生物是以硅而非碳链结而构成有机大分子。
  虽然人们基本上都不太可能找到硅基生物存在的直接证据,但这不可能束缚人们想象力的翅膀。1891年,波茨坦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儒略?申纳尔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就探讨了以硅为基础的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大概是提及硅基生命的第一个人。
  著名英国科幻作家赫伯特?乔治?韦尔斯曾写道:“人们会为这种设想所带来的奇异想象所震惊:既然有硅—铝生命体,为什么不会立刻想到硅—铝的人?让我们说,他们在硫磺气组成的大气中漫步,徜徉在温度比熔炉更高的、数千度熔化的钢铁海洋旁。”
  在斯坦利?维斯鲍姆的《火星奥德赛》中,该生命体有100万岁,每10分钟会排出一块砖石,这样会使硅基生命面临一个难题。
  人类是碳基的,我们的废弃物是二氧化碳,而硅基生物需要不断地补充硅基活性物,而它的废弃物是二氧化硅——硅石即我们用于砌房的砖头。硅基生物如果不随时移动,很可能自己把自己给埋在了地下。
  人类似乎想挣脱碳的束缚,但从远古走来的人类的命运却一直与碳紧密相连,碳成为人类难以摆脱的魔咒,大国的竞争也围绕着碳而徐徐展开。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日不落帝国的哀怨(1)
“以前火车的燃料是什么?”如果有人冷不丁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能会感觉问这个问题的人有些奇怪,“煤啊!”这估计是任何人不假思索的答案。
  “用柴火行不行呢?”如果有人再问,这时可能普通人一下说不出个道道来,虽然老式烧煤的蒸汽机已经走进了历史的陈列馆,但从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仍能看到开火车的师傅一铲一铲地往火红的炉腔里送煤的场景,用柴火倒没有听说过。
  “不行,燃烧值太小。”如果懂点行的人可能会用这样的话来作答,再详细一些,就是柴火燃烧时发出的热量远比煤炭要小,火车根本开不动。
  “谁说不行,俺就烧过,还开了一阵子呢!”这时肯定会有一个李团长站出来,不过他会给我们讲述一个真实而悲惨的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李团长奉命进军东北,一路上多是步行,日夜兼程,很是辛苦,来到了一座废弃的火车站,发现有一列废弃的火车,孤零零停在铁路上。
  “要是把火车开起来,行军速度可就快多了。”有人建议。
  李团长听了建议后,决定试一试。
  他让部队原地休息,开了一个诸葛亮会,大家献计献策,如何把火车开起来,有一个营长以前在铁路干过,也开过火车,他自告奋勇担任司机,还有几个钳工出身的,愿意负责维修。李团长很高兴,命令立即动手。
  一切就绪,就是煤的问题没法解决。
  “没有煤,烧别的不行?俺老家从来不烧煤,就烧柴火。”有人说。
  “那就烧柴火吧。”李团长拍板。
  开始,火车走的还行,过了一会,就不行了,像个蚂蚱,朝前一蹿一蹿的,大家东摇西摆,有点害怕了。
  火车驶上一段坡路,突然开不动了,向后滑了下来。
  李团长在路旁观察,见势不妙,急忙大喊“停车,停车!”
  但火车没有停下,却发生了侧翻,把许多战士从车厢里翻了出来。
  事后统计,有十几个战士死亡,伤者近百。
  “那是经过枪林弹雨考验的,最优秀的战士啊,日本鬼子,反动派,都没有能打败他们,可他们竟然死在我的瞎指挥里了。”
  人类是被蒸汽机拖着由手工时代进入现代文明,而作为驱动蒸汽机的重要原料——煤的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说没有煤就没有工业革命时代。
  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称为蒸汽机革命,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地提高,通过蒸汽轮机驱动的巨型轮船可以跨越重洋,征服世界,世界市场形成。
  在石油大规模应用之前,煤炭一直是工业的支柱和人类的主要动力来源。
  自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后,广泛应用在采矿、冶炼、纺织、机器制造等行业中,直到20世纪初被柴油机所逐渐取代,其经历了130年左右的时间。
  可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背后是煤的世界,而煤炭则成为大英帝国最强有力的驱动力量。
  英国占尽天时地利,最终铸就了大英帝国的无限辉煌。
  工业革命是人类的助推器,人类第一次摆脱了手工劳动,使生产效率成倍地增长,廉价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向市场,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当被问到工业革命为什么单单发生在英国,而不是比英国条件更优越的西班牙、荷兰或者法国时,我们可能会想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冲破封建的枷锁;工场手工业中的生产技术知识的积累,有更多熟练工人;圈地运动为纺织品找到了原料;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而获得了海上霸权等等原因。

日不落帝国的哀怨(2)
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英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如果没有煤炭工业作为强大的支撑,英国可能很难走那么远,开辟那么多殖民地,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19世纪中叶,英国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1913年开采量曾达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
  瓦特的蒸汽机解决了大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动力问题,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炼铁厂用它来开动鼓风机,为高炉提供风力,煤矿用它来排除矿井积水,纺织行业用它来作为动力。蒸汽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棉纺厂、毛纺、织布厂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发展。从1770年到1840年间,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倍。英国煤炭产量170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000万吨。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到19世纪50年代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有时我们可能会感觉英国的崛起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不难发现英国崛起的道路仍然较为曲折。内部矛盾激化,周边环境险恶。
  18世纪以前,英国的棉织品质地低劣,在印度、中国的棉织品面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