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帝国在行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井帝国在行动-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式,提供优厚的售后服务,并建立了以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大连、成都、深圳的七大地区为中心的###络。在松下电工的悉心培养下,松下品牌在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中拥有了良好的口碑,并与欧司朗、GE和飞利浦共同成为了中国照明市场上的佼佼者。
  侵占和接管网络资源
  2000年10月,松下电工开始改变在华投资的策略,从前期分散独立式的投资向后期的集中统合转变,并着手建立各合资公司间的网络联系。在松下电工(中国)有限公司的网站上,对此的描述如下:今后将继续集中各合资公司的总设机能,统扩财务、人事及法务部门业务,统一管理售货管理,支援各合资公司的高效运营。在这一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了利用四通等中国合资伙伴培养起来的销售渠道和制造企业,松下电工的转型才能够水到渠成。

第三节  鸠占鹊巢,借壳生蛋(2)
在同一时期松下电工开始了针对经销渠道的“授权”行动。对于没有松下电工授权的经销商,将采用严厉的措施,制止其经销松下电工的产品。与其说松下在“授权”,不如说是在“收权”。在强势的松下电工面前,分散的经销商根本就无力抵抗这样的清剿,于是纷纷投降。最终,四通与松下电工的合资企业“北京四通松下”的网络资源几乎被松下电工全部侵占和接管了。
  如果打开松下电工(中国)有限公司的网页,查找经销商名单的话,你一定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在这份名单中,有10家经销商的名字中带有“四通”二字。经过调查,这些经销商的身世原本的确与四通有关。个别企业的历史甚至能追溯到1984年,那时松下电工还没有在中国投资设厂。然而现在,这些企业已经被纳入到了松下电工的势力范围,和四通没有一点儿关系了。
  此时,在松下电工积极的市场运作下,四通集团很快失去了松下产品的分销权。为此,香港四通电子开始积极拓展以四通为品牌的照明产品。但是,2002年9月25日公布的中期财报上,对于四通有这样不利的描述:“本集团于2001年推出‘四通’品牌的照明产品,于2002年6月30日止6个月期间的销售比2001年同期下跌,主要是由于在2001年上半年终止对北京四通松下电工有限公司‘松下’产品的分销权所致。”
  注重营销的日本企业,尤其是三井物产这样以贸易为主业的综合商社,更是不可能低估四通网络的战略价值。如果仔细观察,四通俨然就是三井物产培育起的一个“小综合商社”,只不过它缺少中国本土大资本的支持,不得不依赖于日本财团谋求发展。一旦他的渠道、人脉被松下电工所熟悉和掌握后,四通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无论四通愿不愿意,它都会被日本财团边缘化,最后结局也就只能是将手中的股权廉价转让给日本财团企业,换得一些现金去投身新的资本运作。
  2001年,四通集团将四通松下35%的股份转让给松下电工,仅剩象征性的5%的股份,获得约亿元的现金。北京四通松下电工公司中的“四通”两字被抹去,在松下电工(中国)有限公司网站上也仅能见到这样的介绍:“北京松下电工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1月19日,是由世界一流企业日本松下电工株式会社、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松下电工(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出资兴建的大型现代化企业。注册资本为4000万美金,公司英文名称缩写为BJMEW。”
  在收编北京四通松下之后,松下电工并没有收手。2006年,松下电工又聘任朱希铎为松下电工(中国)公司总裁。朱希铎有在四通工作的15年经历间,曾经有3年是以四通常务副总裁身份出任四通松下电工公司的董事,曾经参与过四通跟三井物产、三菱电机、富士通、OKI、日立等的合作,并作为四通松下电工产品中国销售的总负责人,使松下电工的产品销售在中国市场从零起步,逐渐形成中国的著名品牌。因此,四通松下电工的照明产品和配线产品的市场做到了全国名列前茅,月销售额最高可达3000多万元。
  对于朱希铎的加盟,松下电工的解释是希望选择一个曾经与之有良好合作经历的人来做高管,这样彼此会相互信任。至此,松下电工利用四通进入中国的全过程得以结束。四通不仅丧失了企业的控制权,而且失去了最宝贵的财富——人,落得一个人财两失的境地。此时,松下电工已经在中国相继设立22家企业,其中包括16家制造厂。目前,整个集团在华从业人员约7000名,2006年度中国地区的总销售额已超过45亿元。
  谁是下一个“四通”?
  虽然四通的身影已经远去,但是关于三井物产和松下电工在中国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在中国寻找一个新的重量级伙伴,代替四通的角色,成为三井物产新的任务。2006年,中国政府就有关节能的10大重点项目,发布了照明、空调等方面的楼宇节能方针,并致力于楼宇能源管理系统的推广和普及。看到“节能、环保”正在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关心的经济热点,三井物产找到了一个像当初的四通那样期望“与巨人同行”的新伙伴。 。 想看书来

第三节  鸠占鹊巢,借壳生蛋(3)
2006年9月1日,三井物产,松下电工与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豪科技)正式签署合资协议,决定成立北京清华泰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泰豪科技是一家涉及智能建筑电气、智能发电机组、软件、军工等多个领域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泰豪科技此次携手三井物产和松下电工,被认为是泰豪科技在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举措。泰豪科技想借助日本财团企业,为其全力开拓中国建筑节能市场提供有力保障,也为投资方企业共同打造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平台。
  这个被称作“清华之子”的泰豪科技的第一大股东是###股份有限公司,有着深厚的人脉背景,从签字仪式到场的嘉宾中不难看出一二。在盛大的签约仪式上,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丁文武副司长、日本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堂之上先生、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节能中心刘前光副主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张伯旭主任出席会议,他们分别就目前我国在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工作的有关政策做了发言,并对公司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再看三井物产和松下电工对合作伙伴“泰豪科技”有着多么高的期待。三井物产常务执行官、信息产业本部长小川真二郎、松下电工副社长野村淳二出席了签约仪式,并分别代表日本投资方介绍了各自公司的状况和产品,并针对此次签约进行发表。出席此次签约仪式的还有,三井物产驻中国总代表、兼三井(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副岛宏利、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北京事务所的气贺泽所长等。
  北京市发改委节能中心副主任刘前光在签字仪式上介绍,我国政府就有关节能的10大重点项目,发布了照明、空调等方面的楼宇节能方针,并致力于楼宇能源管理系统的推广和普及。且不说新建筑的设计、材料、节能电气和其他节能设施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仅仅我国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如果有三分之一需要进行节能改造,按照每平方米改造费用200元计算,就有26000亿元的市场。
  三井物产常务执行官、信息产业本部长小川真二郎发言时说,“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我们需要从产品本身,另外还有构成产品的零部件以及生产零部件所使用的原料,都要坚持符合节能的要求。生产这样的节能产品,需要有相应的技术给予强有力的支撑。此次组建合资公司,三井将引进国外先进节能技术,这有助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显然,三井物产和松下电工的产品将会通过这个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平台大批进入中国市场。
  “此次组建完成的中日合资公司,将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示,并依托泰豪在建筑电气节能设备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领域的本土化优势、松下电工在节能技术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三井物产的资金优势和技术引进能力相结合,实现强强联合。从而为我国的建筑提供先进的节能控制系统,在解决我国建筑大能耗问题的同时,使合资公司在2010年成为我国建筑节能行业里的领头羊。” 泰豪科技总裁李春生的这番话完完全全说到了三井物产的心坎里。
  泰豪科技对北京泰豪进行了增资重组,再由日方企业受让北京泰豪其他股东持有的部分股权。增资后,北京泰豪的注册资本从3000万元人民币增加至1亿元人民币,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三井物产(中国)有限公司、松下电工株式会社分别受让泰豪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北京清华泰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1000万股、1490万股、1490万股,最终形成泰豪科技的出资比率为%,松下电工和三井物产各为%的股本结构。
  为了培育中国建筑智能化与节能市场,泰豪科技作为新组建合资公司的控股方事前已经进入该领域多年,并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实力,成长为国内智能建筑电气的行业龙头之一,先后承担人民大会堂智能化改造、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北京大学科技园等300余项项智能建筑与节能总包工程,近期又中标人民大会堂节能改造项目。在三井物产和松下电工的眼中,这个泰豪科技就是一个“当代的四通”。鸠占鹊巢、借壳生蛋的好戏又要重演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节  重复“引进…再引进”的老路(1)
谁在打造“中国的索尼”?
  2006年5月30日,日本三井物产驻中国总代表副岛利宏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三井物产是一家贸易类公司,其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多为负责‘推销’。三井物产在全球贸易上的优势可以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三井物产已与上海广电集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