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发了工资再来取米钱。那些顾客从心底感激王永庆的照顾,于是买米时更是认定了王永庆的米店。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方法很快为自己带来了知名度,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巷子里的王永庆米店,不只卖好米而且送货上门。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店后,王永庆的生意变得更加红火。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源积累之后,王永庆又办了一个碾米厂。他在离最繁华热闹的街道不远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的米店要大好几倍的房子,用临街的一面做米店,而里间则用来做碾米厂。就这样,从小小米店开始的王永庆,正式开始了他积聚巨额财富的生意之路。
尽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但王永庆始终坚持着自己在经营小米店时的细心,注重每一个管理上的细节。他从细节着手的作风赢得了员工的信赖。但与此同时,有些人也对他的管理方式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王永庆这样注重细节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劝说他学习美国的管理方式,抛开细节,从大处着眼。面对这样的批评,王永庆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他不仅要做大政策,还要注重细节管理。如果能够仔细研究细枝末节,就会将各操作步骤进行细分,研究这样是不是合理,是不是能够提升工作效率。比如:把原来两人操作的量交由一人处理,这样生产力就翻倍提高,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同时兼顾两部机器,生产力更是能提高四倍。
王永庆就是通过在细节方面的创新,一步一步将生意越做越大,以至于后来问鼎台湾首富,成为家喻户晓的“经营之神”。他的事迹很值得领导者们学习借鉴。
5。群策群力,实现创新
一直以来,北大一直保持着创新的传统,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北大率先在全国高校掀起了创新高潮,鼓励学生们进行各种创新。通过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学生课外科学技术活动的几点意见》,北大将创新纳入制度当中。为了普及创新知识,学校开展了各种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展览会、咨询会等。对于那些自发的业余科研活动,北大形成了“申请-资助-指导-完成-评审-奖励-深化”一条龙的创新服务体系,通过为学生提供调研资金、课题辅助、信息咨询等方式来服务学生,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北大还鼓励将学生的优秀应用型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帮助学生将创新理念落到实处。
北大之所以鼓励学生创新,是想通过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水平,将北大打造成创新型高校,发挥集体的创新力量。而领导者要想把企业打造成创新型企业,就应该在自身坚持创新的同时,努力营造创新环境。营造创新环境,就是要鼓励员工进行创新,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内在潜能。领导者的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动力;而员工的创新,则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IBM公司是美国著名的计算机制造公司,该公司一直鼓励创新。为了激励科技人员采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IBM公司内部制定了一系列独特的激励公司员工创新的制度。按照创新制度的规定,公司会授予有创新成功经历的人“IBM会员资格”,还会为获得该项资格的人提供5年的创新探索时间以及必要的物质支持,这样这些人就有了足够的时间以及资金来进行创新活动了。
这项激励创新的制度非同一般,对于那些优秀的创新者来说,这不但是一种奖励,更是一种鞭策手段,一种最为经济的创新投资。这种激励制度为创新型员工提供了经济奖励,满足了他们追求成功的心理;提供了实现创新思想的空间,员工们可以靠着公司提供的物质支持来实现各种创意想法。员工们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加快创新速度,同时也会因为公司对自己的认可而甘愿为公司效力。一旦取得了创新成功,他们的创新就能在为个人带来有效的财富的同时,为公司带来可观的利益。
营造创新环境,就是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而如果员工之间紧密沟通,集结所有员工的智慧,实现创新就变得容易得多。
伊安·麦克唐纳是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家专门生产精密机床零件的小制造公司的总经理。有一次,一位大客户有意将一笔大额订单交给这家公司,伊安·麦克唐纳考虑到这笔订单的交货时间过于紧张,而且车间工作已经有了其他的安排,没有立即答应这批订货要求,而是要求对方给他一天的考虑时间。
伊安·麦克唐纳深知自己已经没有较好的办法在短期内带领员工完成订单任务,于是他决定集思广益,看看能不能在员工们的共同努力下找到解决的办法。于是,他将所有的员工们都召集起来,将这笔大订单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员工们。并直言不讳地说:“如果能够如期完成订单任务,那么公司和员工们都会获得很大的经济利益,但如果接单后,任务完不成,公司不只需要赔偿对方的损失,还可能会因此丢失信誉,甚至因为耽误其他工作进度而使你们的饭碗不保。”
在将所有的利弊都向员工们说清楚之后,伊安·麦克唐纳开始征求员工们的意见,他首先让大家想好要不要接下这批订单,然后让大家思考有没有其他生产办法来完成这笔订货任务。在日常工作中,员工们向来都是听从上级的指示,上级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如今,看到领导真诚地向大家请教,真诚地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都感受到了一种被信任的感觉,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满足领导的期待,成为帮助领导解决这个棘手问题的人。于是,员工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从调整现在的工作计划,调整工作时间或者人力配备等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令伊安·麦克唐纳欣慰的是,在所有员工们争先发言的情况下,他得到了两种非常可行的方案——一种是从调整工序的角度,一种是从优化人力配置的角度,在经过比较以及和员工们的热切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调整工序的方法是完成此次任务的最佳方式。
在群策群力的情况下,伊恩·麦克唐纳接受了这笔大订单,员工们也按照预先商量好的创新方案如期交货,在为公司以及员工们争取到一笔非常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伊恩·麦克唐纳也用实践证明自己群策群力,开展创新的管理思路是正确的。
第九章
培养内在权威:
领导的无形魅力胜于有形管理
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具有强大的商业手段、高超的技术,最关键的是因为他所具有的内在权威与人格魅力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几乎每个人都体验过权威的力量,权威所具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人,让人无法抗拒。它所散发的光与热,赐予人们激情与力量,引导着人们奋不顾身地朝着目标前进。具有权威魅力的领导者会在员工们需要他们时去帮助他们,因此能够使员工心甘情愿、坚定不移地跟随他们。这种作用力能够激励人们克服困难,超越自己,可以使人们在逆境中深受鼓舞。领导者之所以能领导下属,并不完全是因为其工作能力能够超越员工,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具有领导者所应有的对下属的号召力与凝聚力,也就是领导的权威魅力。权威是权力内在的灵魂,是领导者真正发挥权力的法宝。因此,一个想获得真正领导能力的人就必须培养自己的内在权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品质与卓越的才能去影响员工,而不是用强制性的权力去控制员工。
1。如何做一名“魅力型”的现代领导者
在古典名著中,宋江与诸葛亮几乎都“手无缚鸡之力”,武功远不及其他兄弟,但是他们却最有威信、最受敬重,而且是兄弟们最愿追随的人。为什么人们不选择一名武力高强的人做领导,而偏偏选择他们呢?究其原因,除了他们聪明的才智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们都拥有一种无形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力量,这对领导者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对事业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斯·韦伯曾将领导权威分为三种:传统型、法理型、个人魅力型。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建君表示,个人魅力型领导权威最为难得,需要在长期的事业中建立丰功伟绩,或以高尚的品德、修养服人。传统领导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前两种,就是领导者要怎样去领导别人、管理别人;而要形成让人心悦诚服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就需要塑造个人的领导魅力。
领导魅力是一种具有强烈影响力的非语言交流方式。有研究表明,人们之间的沟通只有7%是通过语言实现的,37%是说话中所强调的词,而有56%完全与语言无关。也就是说,有一多半的沟通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无言时的表现,这无言的表现通常就是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当你走进房间,所有的人都向你行注目礼;开会时,所有人在为某个问题争论不休时,你只说一句话就可以让会场恢复平静。这就是工作中的领导魅力,是管理的一种特殊才能,它会为领导者赢得支持与信任,是一种权威的形式,就像信仰一样让人产生敬畏。那么,如何培养领导魅力,使别人被自己吸引呢?与任何管理技巧一样,领导者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自己的领导魅力。下面提供一些策略,可以引导领导者塑造自己独特的领导魅力。
第一,要形成标志性的仪态。因为领导的特殊地位,当你进入办公区的那一刻,所有的员工都会开始审视你,他们会注意你走路的姿势、神情,还有穿着打扮。这听起来或许有些可笑,但事实就是这样,员工们在你说话之前就已经在心里对你有所判断、评价了,你所表现的整体气质对你来说意义深远。
形象专家表示,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有一半以上来自于外在形象。企业会花大量资金、耗费很长时间来为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