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转行,这必然造成不想要看到的被动局面。
积累丰富经验,走好人生每一步
像会计这样的专业,需要积累大量的经验,方能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需要大学生们勇于锻炼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机械、会计等专业都是越做越熟练、越做越精通、从业时间越长,用人单位越看重的。也就是说,经验的多少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一个标尺。但也有的单位最看重学历,一般说来,法律、医药等专业侧重学历,机械、驾驶等工作侧重从业经验。因为有些用人单位招收技工,特别喜欢经验多的人,而不是一味看文凭的高低。
当你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不管是工作方面,还是人生方面,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人生和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是相通的,在工作中得到快乐,人生就显得充实。人生态度是乐观的,本职工作就会细心做好。还是那句话,要珍惜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踏实地做好,稳定下来之后再考虑薪水的问题。
在人力资源中心职业指导室,不只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咨询,也有一些“40、45人员”在职业指导师面前敞开心扉、畅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不要被自己的年龄束缚住,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
一位姓张的师傅说,自己没有什么学历,只有靠技术吃饭,但有的用人单位一看到自己的年龄就望而却步了。
你们这个年龄其实也有优势,年轻人的优势是学历高、理论强,相对而言,你们的优势是经验足、实践好,这恰恰是年轻人不能相比的。
大龄人员参加人力资源中心开办的短期培训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技能证书,有的单位专门招收参加过这种培训班的学员。
职业指导室面向各个年龄段的求职、在职人士,其宗旨就是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从众多规划策略中选择一条适合自己最佳的工作策略,走好人生每一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实习记者”之路越来越难走
有这样一群人,怀抱理想进入媒体单位实习,除了必要的伙食、车费补贴,他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他们辛辛苦苦地工作着,通宵工作更是家常便饭。可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一丝怨言。他们一直认为熬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并时时勾画着自己憧憬的蓝图:出入各大会场、对话高官显贵、聆听民众呼声。理想的翅膀承载了太多的辛酸和无奈,但负荷太多,终有折翼的一天。下面就来倾听他们的故事:
一个电台实习记者的自述
(王莹,女,2007届中文系毕业生。曾在当地广电实习半年,现在无工作)
今年一月份,为了配合2008年奥运会,某电台开通了一档新栏目,要招聘一批实习生。消息传到学校,老师就介绍了一些人进去,并叮嘱我们要好好表现,争取留在广电。事业单位、福利齐全、职业诱人,多少人挤破脑袋连个实习的名额也争取不到。当时自己真的感觉受到了命运的垂青,并发誓一定要尽自己所能留在广电。
短短两个月,我就掌握了整个业务流程,独立采访、撰稿、编辑、录入、剪辑。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加班到晚上12点是常有的事,除了每天一顿的饭费补贴和必要的差旅费,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还是靠家里接济。家里人得知我在广电实习,给予了十二分的支持,并表示为了能留在广电,哪怕再养我一年也无所谓。因为据前辈的经历,要想成为广电的正式员工,没有一、两年的苦熬是不行的,而这前两年只能象征地拿到一些补贴。
我也做好了打算,一年之内不发工资也无所谓。即使我在广电干最多的活,拿最少的钱,可我依然期待着自己转正的那一天。其实有时候看看周围那些正式员工,只干我一半的活,拿到的工资却是我的3倍,既委屈又期待。
可命运最后却给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招工考试的那一天,因为自己非211工程院校毕业的理由被单位拒之门外。当时给带我出师的老师打电话希望他能为我说句话,他的手机却关机了。当时自己就感到心寒,他是那个经常鼓励我的老师吗?他是那个曾经承诺过我一定会转正的前辈吗?看来那些话只不过是诱饵,要我为他拼命干活而已。
后来我得知,其实这些都是借口,大批像我一样的实习生被拒之门外,而一些学历偏低的人却通过其他的门路获得了考试资格。我最终选择离开广电,因为在这里,我再也看不到希望……
一个报社实习记者的自述
(周华,男,2007届经济系毕业生,某报社实习记者)
将近一年了,整日濒临贫困的边缘,每月赚取那点儿微薄的稿费,还成天伸手和家里要钱。整天日晒雨淋,跑新闻,对于我来说这种日子虽然精彩但却很苦涩。如果你连一日三餐都还没有着落的话,你还有那心思全力以赴吗?我进入报社将近一年了,和我一同进去的同学都因忍受不了长期的贫困离开,自谋它路。他们现在都有了很好的收入,而我还在苦苦挣扎,心里的那点希望之光似乎也在渐渐消失了。虽然领导一再承诺为我们转正,但那个承诺对我们来说,和共产主义一样诱人却又那么遥不可及。进入报社,大小稿件也写了不下五六百篇,仅稿费一项就赚了好几千,但是拿到手的也就每月几百,大部分都是领导的空头支票。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走了,照样会有大四的学弟学妹们来填充,报社永远不会缺人。
爆料媒体黑幕:为转正花了30万
记者本人也从一个父亲是当地广电局台长的好朋友那里听闻:他父亲所在的广电集团已经10年没有公开招募新人了。每次都招一大批的实习生进来,白用半年,然后一律辞退,再招一批新的实习生进来。就是这样,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挤破了脑袋要进来。当然也有例外,如果家里有钱,赞助广电二三十万的,就能得到一个转正的名额。记者认识的一个学摄影的朋友就往广电送了30万,成为了正式员工。
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吗?
诚然,进入国家媒体行业的确是每个有志于从事于记者行业的人所梦寐以求的。无冕之王、民众喉舌,但国家媒体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资源有限,人员配给供大于求。尤其是市场化高度普及的今天,大多数媒体已不再是单纯地完成“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创收也在纳入他们的议程,并逐渐成为他们的重要任务。空抱一腔热忱进入媒体很可能被浇淋一头冷水。
既然如此,想从事记者行业的人大可另辟蹊径,不仅继续着自己喜欢的事业,而且收入更加丰厚。
途径一、网站编辑
相比其它媒体资源,网络媒体的进入门槛更趋向于草根化。现在兴起的大型网站还是一项朝阳产业,因此也催生了一项新的职业——网站编辑。在虚拟世界里采编同样可以实现自己当记者的心愿。而且网站编辑的收入一般不会低于1000元。
途径二、企业宣传人员
做企业的宣传员,目前许多大型企业对新闻人才“喊渴”。许多企业因为经营发展、宣传形象的需要,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一个企业的发展周期通常要经历规则、制度、文化的蜕变。当企业有了自己的文化后,就会注重文化的传播。采编人员无疑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一般一个好的采编人员月薪可达到4000~6000元
途径三、网络新闻人
做一个“网络新闻人”。在博客、播客兴盛的年代,一切皆有可能。最近两年,许多大事件的爆料就是由个人发布到网上,近而引起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如2003年的伦敦地铁大爆炸就是路人用手机抓拍,再发到各家大型网站的。如果确实热爱记者行业,不妨开个个人网站,将自己采编的新闻发到网上,赚取点击率,很可能你就成为个人创业的新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阳光百货导购员七天的所见所闻
刘莉终于脱下了阳光百货的制服,走出那幢贵气逼人的大厦,看着那些衣着光鲜的富人们来往进出,心里最想说的就是“有钱人真多!”
刘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产阶级,都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毕业后才知所言非虚。“大学毕业即失业”的诅咒不幸也降临到了她身上,身边有的同学吊儿郎当地混了四年,可毕了业照样有好工作伺候着。也有能力很强的同学,过关斩将,一路杀进公司,赢得一份体面的工作。环顾四周,还是她这样的多余人最多,见面互相询问近况,穷的只剩下时间了。
刘莉还是在找工作,报纸期期都买,招聘会也都去,奔波两个月了,依然无着落。当初和家人要了3000元钱,信誓旦旦地承诺这是花家里的最后一笔钱。一个星期前,才发现钱包接近山穷水尽的边缘了。钱是不能再朝家里要了,先干一份兼职吧,赚点总比没有好。
运气还不错,最近阳光百货在搞店庆,急招一批年轻的女性导购员,每小时元,分早班和晚班,每天工作时间大约为8个小时,并补助一顿午饭,时间为7天。要是刚毕业,刘莉是无论如何不会放下自己大学本科生的身份当一个商场导购员的,但是现在,越想越心酸,谁让自己没钱呢。
面试很顺利,交了210元押金后,当天就发了一套制服和饭卡、胸卡,第二天就上班了。阳光百货,刘莉以前以顾客的身份来这里逛过,那价格高的是她这样的人承受不起的。有个同学曾经收到朋友送的一份生日礼物,就是一副看起来和普通针织手套没什么区别的手套,她却整天美滋滋的。问她有什么特殊之处,她很神秘地说,那是从阳光百货买的,2000元一副。我的天哪,这么高的价格,谁敢去那个地方。但是这七天的经历却使刘莉见识了什么叫有钱人,每天光顾阳光百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