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赵本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企业家赵本山-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负责这次进京项目筹划的刘双平对赵本山的评价是“伟人”,他甚至将这次进京与当年的徽班进京相提并论,“必将是件载入史册的事情”。一个细节被他视为“天意”:在对前门这所老会馆进行施工时,工人们从地下挖出了两套石磨。在刘双平看来,这一发现和刘老根大舞台经典的驴拉磨场景,似乎有种玄妙的巧合。
  刘双平说要把本山传媒打造成为“中国最大喜剧产业”,而未来的目标是:至少要在每个省会城市设立一个刘老根大舞台。赵本山后来补充:“我都想把‘刘老根’开到台湾去。”
  关于进京这件事,赵本山和他的总裁班子已经酝酿了多年,但直至2008年6月,这件事情才正式摆上桌面。当时全国8家刘老根大舞台共演出2127场,演出总收入将突破1亿元,这些“都是一张张票卖出来的”。此前本山传媒还进行了一次试验,先在天津开设了一家剧场,“结果很多北京观众开车去看”。
  另一个将进京计划拖延至今的因素是演员班底。赵本山说这事儿得“一点儿一点儿来,不急于扩张,不然管理团队跟不上,演员跟不上,就出问题了”。
  赵本山现在最担心的问题是,北京这座仅能容纳300名观众的老会馆,票都不够卖。刘双平说,他现在已经接到不少走后门的电话,要求提前订票了。赵本山算了一下:“每天300名观众,一年365天,这才10万多个观众,北京市场那么大,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口,怎么可能够呢?这事儿太伤人了。”赵本山的结论是:“将来北京得有4个剧场才能满足观众需求,一个区域发展一个。”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一章 造星者赵本山(1)
赵本山说:“我应该算是一个很全面的人吧,过去是别人经营我,现在是我经营别人,也经营自己。就像泰森和唐金,过去我是泰森,现在我是唐金。”
  对赵本山意义非凡的两场二人转表演,一次是他表演给姜昆看的,逗乐了姜昆,促使姜昆把他带入春晚,从而一举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再一次就是张小飞的表演,感动了赵本山自己,奠定了本山公社的商业基础和模式:找人才,造星,卖出去。赵本山由此从明星向造星者转变。
  赵本山的造星工场有三条生产线,第一是利用刘老根大舞台,其造星能力最弱,即便徒弟们在大舞台上打拼多年,也只是形成区域性的影响力,虽然复制功能强大,但大明星出不了,小明星一窝蜂;第二是拍摄电视剧,这条道路是漫长的,弟子一般需要经过跑龙套、当配角、演对手戏到最终担任主要演员四个步骤;第三是上春晚舞台,这一条效果立竿见影,算是一步登天的青云路。
  “大舞台”这个大舞台
  赵本山造星的第一步是开办辽宁民间艺术团,以及坚持在剧场里演出。
  赵本山当然知道电视剧是极好的造星平台,但问题在于,周期较长,而且主角只有那么两三个,根本不够徒弟们分。况且一开始,赵本山也不知道电视剧能否和他的小品一样受到观众的好评,但他知道,这些二人转演员在属于他们的舞台上会如何出彩。
  对处于草根阶层的二人转艺人而言,贴上赵本山的标签就意味着身价飙升。张小飞在成为赵本山徒弟之前,上台连脸都不洗,睡觉也都在地板上,而现在不仅有房有车,出场费也高达5万元。2006年,小沈阳还只是在哈尔滨跑场子,拜师后两年内便火遍东北三省,如今还登上了春晚舞台。立竿见影的示范效应和赵本山个人的品牌号召力,使赵本山很容易将民间二人转市场中最优秀的人才延揽麾下,迅速打造出一个“赵家班”。
  在此之前,二人转越唱越黄,很多二人转艺人平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这个行当的。用赵本山弟子唐鉴军的话说,刘老根大舞台把“绿色二人转”的概念推广开了之后,“我们这帮徒弟跟师傅一起走上了正路,别说腰杆挺直了,现在走到哪,观众都能认得出我们来,又是合影又是签名的,我们也有了做明星的感觉。”
  赵本山多次表示,本山公社2009年以后的商业重点会放在舞台表演的经营上。刘双平也明确在媒体上讲过“演出是本山传媒的主业”。至于电视剧和央视春晚造出来的明星,将是本山公社未来的种子,他们得把赵本山的衣钵接过去。因为,在这个模式里,没有明星就收不了徒弟,收不了徒弟就无法管理,难以继续造星,产业链就无法贯彻落实。同理,如果没有舞台表演,将无法形成批量,也就无法形成活水,自然也谈不上形成内部竞争体系。
  赵本山所收徒弟的最大特点就是各有绝活,上台演出不用培训,可以直接替剧场赚钱;不足之处就是不好管理,用赵本山的话来说就是“都是‘野生’的,只能一点一点地调教,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而“野生”也是他们的优势,“民间接地气”。在民间二人转舞台上的多年磨炼已经让他们找到了和观众交流的最恰当方式,这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让这些有绝活的二人转演员先在舞台上立业无疑是赵本山的高明所在。一是在长期的演出市场中磨炼,能造就独特的“绝活”。这既是传统二人转技艺的传承,又需要和新时代观众的趣味相适应。比如说赵本山出色的模仿能力,往往用在模仿乡村老人等方面,而“小沈阳”则更加时尚化,他善于模仿明星,演唱当下流行歌曲等。这种模仿能力是“绝活”,但模仿的对象则可以与时俱进。这种经过长期演出磨炼的“绝活”一旦有了更大的平台和机遇,就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一章 造星者赵本山(2)
二是由于长期市场化的演出,像赵本山和小沈阳这样的演员都有在现场充分掌控观众情绪的超凡能力。对于人情世故和生活情态有深入的理解,因此能够与观众充分互动,能够让全场的气氛飙到最高。这种魅力的核心当然是以观众为中心的。“绝活”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基本功,“互动”则可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既然平时就可以让观众掏钱,又能为大场面做练习和铺垫,为什么不呢?
  赵本山在选拔电视剧演员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也参考了这些徒弟在大舞台上的表现状况,如此,形成了舞台演出立业与电视剧造星相长的局面。
  和徒弟一起捆绑进牛年春晚
  直到2009年,赵本山用尽心机才如愿以偿。首先是不让徒弟报独角戏,一定要把自己绑进去,如果要枪毙,那就把自己也毙了。然后自己的戏码减少,同时通过剧本和舞美的设计,把小沈阳的低俗往上拔高,就算穿裙子,也只能穿人家英国皇室的王子都穿过的裙子。并再三教导小沈阳必须收敛大舞台表演的习气,尽量沉着。终于,《不差钱》成了一代小品王交接班进行时的见证。
  小沈阳上2009年央视春晚可谓一波三折,但仔细回顾起来,一切却都在赵本山的谋划之中。
  2008年3月,宋丹丹宣布不再上春晚。在小沈阳背后的商业团队或者说本山大叔的军师们看来,这恰恰是小沈阳营销的最佳契机。2009年,赵本山拿什么上春晚?这个话题被公众议论纷纷后,赵本山马上宣布自己要给新人让路。于是舆论焦点再次对准小沈阳:他能接过师傅的重担吗?当观众真的考虑去迎接一个没有赵本山的春晚时,赵本山又向媒体“喊冤”——谁说我不上春晚了!这样的回答宣告了小沈阳2009年春晚事件营销已经成功完成了舆论埋伏——以静制动,抑师扬徒,借师傅之火,炒熟徒弟的品牌之豆。
  2009年春晚,为把悬念制造得更为持久和迷离,赵本山故作高深地表示:“我这次不带徒弟上春晚了!”其实,小沈阳早已跟着师傅进驻剧组了。
  在2009年的春晚中,赵本山“以退为进”,先是拿出小品《送蛋糕》,这个小品里小沈阳的戏份并不多,且因为笑料不够很快被“毙”。在被“毙”之后,赵本山再拿出精心准备的《不差钱》。这个时候,央视就不得不下决心推出小沈阳了。因为,在火烧眉毛的日子里,再次“毙”掉《不差钱》,就意味着“毙”掉赵本山。
  央视“毙”掉赵本山是要冒着很大风险的,如果赵本山的小品被地方台给拣去了,那么央视的收视率肯定会下降很多。作为一家国家电视台,央视没有必要冒那么大的风险。为了让小沈阳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盛放”,赵本山不但自己甘当绿叶,还让毕福剑收起其在主持《星光大道》时的幽默功夫。所以,观众在《不差钱》里看到的毕福剑,是那样的谦恭,甚至有点木讷。总结赵本山精心包装徒弟的过程,作者认为,表面“示弱”是为了更好地“显强”——这是中国农民几千年的生存智慧,也是赵本山小品中多次演绎的人物形象。
  在电视剧这条路上,赵本山可以说已经成功地从泰森转型成为唐金,毕竟不用亲自面对镜头,也能斩获观众的钱包。张小飞、王小宝、孙丽荣、唐鉴军、王小利这些徒弟,已经可以在电视屏幕上独当一面。但在央视春晚这个独特的舞台上,多年的努力,多个徒弟轮番上台,直到2009年,才造就了一个小沈阳。虽然出演丫蛋的毛毛也是赵本山的徒弟,但《不差钱》里面,小沈阳的光芒太盛,毛毛的风头被盖过。这或者就是赵本山所说的小沈阳用力太猛,不但表演依旧硬了点,不够沉着,而且还把小师妹也都给淹没了。
  可以说,赵本山在经营徒弟方面像一个营销大师,他一心想把徒弟们往央视春晚平台上推。这是属于典型的利好项目,能推上去,就成了,推不上去,也是理所当然,不会有太大损失。但随着岁数的增长,赵本山着急,如果这几年依然没法把自己春晚的位置转移给自家人的话,这个位子就要消失了,这种江湖地位一如权力,过期作废。赵本山自己也多次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