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小品开始,演电影、拍电视剧,进而回归到干老本行,演起二人转,并将二人转产业化。现在,“本山传媒”旗下的刘老根大舞台可谓是一票难求,从不赠票,牛气得很。
在这些背后,描绘的是一幅赵本山的商业地图,上面盖着“本山传媒”的印章。除了演出,赵本山已经成功打造出赵家班。老戏班的情分与新企业的公司化管理,土洋结合,赵本山凭着自己的聪明拿捏得恰到好处。他抓住了“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的天然成长性,对其巧妙的包装和推广,使之成为东北民间艺术的代表,并采取舞台演出、拍电视剧、办文艺晚会、办学校、做影视基地等多种方式将其放大,形成了一条庞大而复杂的产业链。
而更让人惊奇的是,很多人事业做大后就崩盘的情况在他身上却没有发生,他依旧牢牢地抓住这条产业链,这意味着在未来可见的几年内,他依旧是这个庞大商业王国的主宰,这不是一般企业家所能做到的。
现在,赵本山在商业上所取得的成功已经远远超越了他在演艺界的成就,他已通过自己的商业天分,为自己积聚了亿万财富。在巨大的商业成功面前,他个人的小聪明等因素已显得微不足道,在他的成功背后蕴涵的是比“聪明”威力大得多的秘密基因。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关于赵本山的书,但大多是关于他如何成为一个演艺明星的。作为一个有心人,我们更应该去探讨赵本山是如何起家,如何利用一个小品演员的影响力为自己捞到第一桶金,并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进行投资,构建起自己的商业帝国,进而完成从实业家到投资商的转型,这也是作者创作本书的目的。通过本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赵本山的创业过程,甚至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形成自己的影响力进而发展自己的事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时下的中国,一个人应该知道的是如何成就自己,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看客。看客看到的景象永远是热闹的,但这份热闹永远不属于自己。繁华之后,清冷孤寂;热闹终了,春梦无痕。人生路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别人成为自己的看客。和所有的成功人士一样,赵本山起于乡野。这个与显赫家世、不凡背景无缘的人,却从幼年丧母、跟着盲二叔艰难讨生活的底层艺人成长为名动天下、敢于跟央视叫板的明星。可以说,赵本山的每一步都契合了时代的脉搏。
前 言 作为企业家的赵本山(2)
能赢得今天的成功,完全是赵本山历经艰辛、奋力打拼的结果,而不是机缘巧合。在创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赵本山成功的“秘密武器”。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赵本山比谁都清楚自己的根基在哪里。1990年春晚,一句“就兴你们年轻人连蹦带跳,又搂又抱,我们老年人就只能干靠”开始,他迅速在全国走红。
那时,正是演艺界明星“走穴”最为疯狂的时期。在没有“同一首歌”之类的大型文娱活动占领文艺市场的时候,组织演艺明星到各地“走穴”是个很暴利的事情,“走穴”也成为演艺明星捞外快的主要方式。“走穴”的价码是按照一个明星的知名度来算的,有的大牌明星每年靠“走穴”就能收入百万元,这在20世纪*十年代可不是个小数目。
作为小品王的赵本山,其“走穴”的出场费提升得很快,从最初的1000元涨到传闻中的10万元,这基本是那个年代的天价了。但赵本山明白,依靠“走穴”积累财富毕竟太难,也不能一年到头天天演啊。同时“走穴”本身就是“打擦边球”的事情,不能阳光化。
在人情世故上,赵本山比同龄人要通透许多,他很早就认识到“走穴”无异于杀鸡取卵。穴走多了,各方面关注你的人就多,有时候还得去迎合一些看不惯的事情,长此以往也容易导致演员无法安心创作。作为春晚的无冕之王,赵本山知道走100次穴,都不如春晚上的那十几分钟表演给自己带来的效益多,至少在社会效益上是这样。
但是,作为一个人,安于现状就是在现实面前认输,毕竟没有人跟钱过不去。所以,赵本山就安心在春晚的舞台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进而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商业领域“另寻出路”。1993年,赵本山在沈阳注册成立了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公司虽然被冠以“艺术开发”的名号,但实质上主要业务是倒卖煤炭和做运输生意。按照赵本山的说法就是“拼缝”,即把铁岭的煤卖给本溪的钢厂。从此,赵本山的另一个身份应该是企业家或者是煤老板。现在的赵本山不仅是艺人,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人,他的成功使上春晚反倒成了“玩票”。带带徒弟、练练嗓子、熟悉熟悉观众,顺便吊吊传媒的胃口,赵本山过得挺滋润。
同时,作为一个春晚捧红的艺人,赵本山明白:成就他的是春晚,所以他敢于跟央视叫板,却从来不跟春晚叫板。只是春晚做宣传时偶尔与其合作搞点“噱头”。
之后,赵本山玩过足球,但他很快收手,又回到他的主业二人转上,并使其产业化。可见,赵本山很清楚自己的根基在哪里。
作为一名商人,赵本山知道自己的赢利点在哪里,知道如何形成自己的人脉蓝海。更为可贵的是,一旦发现自己的商业模式有问题,他能够及时收手,这值得所有企业家学习。
围绕二人转,赵本山开始构建自己的商业帝国。2003年,他开始筹建民间艺术团。在注册时,他走的是高层路线。因为是人大代表,他便直接向当时的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表达了建团的想法。所提要求很低,省里不用给编制,算文化厅的一个直属单位就行。
低要求,这正是赵本山的高明之处。作为一个为了上春晚,提着茅台酒都找不到人去送的底层艺人,他明白该低头时就低头。当然,他的那个姿态,很容易得到高层的认可,没有人不要这个面子。更何况赵本山要的只是一个名分,作为一个名动天下的艺人,成立艺术团压根就是一桩给地方增光添彩的事情。 。 想看书来
前 言 作为企业家的赵本山(3)
成立艺术团的事情进展顺利。2003年4月,赵本山出资200万元注册成立了辽宁民间艺术团有限公司。有人说这是多此一举,直接成立公司算了。但赵本山清楚,名不正则言不顺。他不但找高层要求成立艺术团,还高调地召开了一个论证会,明确艺术团是以经营二人转为主,兼顾民间歌舞形态。如此,他今后的各种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公司的经济行为了,即使是有人想找麻烦,也得先掂量掂量。
有了二人转的市场,赵本山开始借力打力,形成自己产业的蓝海。他拍过电影,但是没有成功,《落叶归根》算是勉强还行。不过,赵本山很快明白了,他的小品是在电视屏幕上红起来的,他的粉丝就在电视机前面。电影太高端,舞台发展速度比较慢,只有电视屏幕,才同时具备了草根意识、大范围传播、造星等几大要素。
赵本山开始围绕二人转做产业。当时,他直接找到中央电视台影视中心主任李培森,好说歹说,连忽悠带赌咒保证,总算要来了《刘老根》这个好剧本。就此,在春晚小品之外,赵本山开始了和央视再一次的双赢合作。由央视下属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吉林电视台下属吉林电视艺术中心合拍,赵本山花了不到三个月时间,投资不到600万元,自导自演的18集电视剧《刘老根》以的收视率,创下了当年所有央视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率。所以,在有传闻说赵本山和中央电视台有矛盾的时候,赵本山回答得很朴实:“我傻啊,我怎么可能和中央电视台有矛盾?”
电视剧和电影是两码事儿,就算是目的不纯,第一部电视剧就想方设法挟带“私货”,也没有耽误这部带有二人转“软视”嫌疑的《刘老根》红火得邪门。赵本山由此发现,“这一步走得太对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2002年开始,赵本山拍摄的“刘老根”系列、“马大帅”系列等作品,为他带来的实际经济利润都数以千万元计。也就是说,光从影视剧上,他每年就有几千万元的纯利入账,累积下来更有数亿元的利润。
2005年6月8日,在文化产业屡试不爽的赵本山宣布进军体育产业,入主辽宁中誉俱乐部,当上了辽足董事长。而仅仅半年时间不到,他就高调宣布淡出,对于他退出的理由,他在公共场合接受采访时说:“中国足球太脏了。”
无论脏还是不脏,只有赵本山自己清楚。他利用辽足进行资本运作的打算也只有他自己才能说得清。
靠着二人转和刘老根大舞台,赵本山的商业运作环环相扣,滴水不漏,这也给他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创业家》杂志曾经透露过一个数字,赵本山个人身家已达7亿元,称其为国内演艺明星中的首富一点也不为过。
有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本山传媒”仅凭借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业务就有5800万元的收入。赵本山也向《创业家》杂志透露:2009年,集团舞台演出的收入能做到几亿元。另外,本山传媒的影视剧、电视栏目、广告业务的收入以及演员们涉外演出出场费的上缴,这个数字究竟是多少,外人难以知晓。
沈阳苏家屯梧桐大街66号,是“小品王”赵本山的大本营,他住在这里的时间比待在市区家里的时间还要长。这个占地万平方米的“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实习基地”,是赵本山商业王国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地理位置上说,这块地无比优越。它位于沈丹高速公路桃仙段的出口处,距离沈阳桃仙机场公里,距离高速公路公里,交通无比便利。这块地的估价从1亿元到7亿元不等。《创业家》杂志估算得出赵本山的7亿元身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拥有的这块价值不菲的土地。
赵本山的辽宁民间艺术团,2008年共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