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前身是老北京电视台。有人说,央视的意义就在于“中央”两字,这是中国特色的权力象征。当然,央视也充分利用了这个象征,比如它不仅在中国传媒中处于绝对的地位,国内任何一家地方电视台都无法跟它相提并论;它可以要求各级地方台、各级演艺机构提供最好、最棒的人才和物流;它还拥有明星星途的*大权。只有赵本山偶尔出来说几句话,即使有错,但勇气可嘉,值得佩服。如果央视因此要*他,不仅名不正、言不顺,而且全国的电视观众也不会答应。
第四章 农民本色赵本山(1)
陈鲁豫在节目《背后的故事》里采访赵本山,小沈阳和王小利两位徒弟也一并接受访问。在谈及日常生活习惯时,陈鲁豫突然问赵本山的两位徒弟:“赵本山平常有什么缺点?”
王小利想了想,说没什么缺点。赵本山摇摇头笑着说:“看来还是我自己了解自己啊。”
小沈阳接口说:“如果要说缺点,我倒是发现师傅的一个‘坏习惯’——他吃饭喜欢掉饭粒儿!”听到这一席话,全场顿时爆笑如雷。
原来,赵本山从小生活在农村,吃饭时不大讲究,而且小时候常常吃不饱,所以狼吞虎咽,常常有饭粒从饭碗里撒出来,掉在桌子上、衣服上、鞋子上。这一解释让赵本山自己也笑了起来。
因为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赵本山还练就了另外一项特殊本领——估摸钞票。随便拿一沓钱,他能知道是多少张。如果有人做点手脚,抽出几张,或者多放几张,他也总能说得准确。赵本山解释说,这都是小时候出去,别人给很多零钱,数零钱练出来的。
许多人成名之后总会掩饰或避谈自己出身卑微的事实,赵本山偏不。他大大方方说自己是农民,有时还故意放大。他那种与生俱来的、大手笔的幽默感常常是生活中的佐料、润滑剂。
有人曾感慨:“其实,中国农民是最聪明的。中国人所有的智慧都在农民身上。就像那些乡村系列剧中讲述的那样——张家长、李家短的钩心斗角,那种为了一亩三分地、鸡鸭鹅狗、油盐酱醋的计较和算计,那种把浑身智慧激发起来的忙碌。农民就是淳朴善良,聪明狡黠。”也有人认为,与其揣测这是赵本山的高明之处,还不如相信人尚存天性。
崔凯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次赵本山回农村乡亲家,说他饿了。那人问他谁啊。他说‘我是赵本山啊,你们家有大酱没啊。’后来乡亲果真装了两罐大酱给他带回去,把他高兴得够戗。”
“他一找不着感觉就回农村,回莲花乡,跟老百姓坐在炕上吃点水豆腐,唠唠家常,看看他们生活的艰辛,他说这样就找到感觉了。有时候唠嗑,他说他做梦也没梦到有今天。他头脑很清醒,将人世看得很明白。有时我说,你这名起得好,有个‘本’字,没忘根本。”崔凯对赵本山的评价虽有些言过其实,但也相差不远。
吃百家饭长大的小山子
有报道说赵本山在6岁那年成了孤儿,其实赵本山只是在那一年失去了母亲,而他的父亲则选择了新的生活。少年赵本山也许是为了自力更生,也许只是为了逃避学业,选择跟随盲二叔开始了民间艺人的流浪生涯。
年幼时的赵本山饱受饥饿滋味,以致有次过年吃饺子吃到撑得直不起腰来。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他学会了左右逢源,学会了如何讨人喜欢。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赵本山称自己是农民出身,差点就要饭,自然也谈不上什么野心。
虽然没有要饭,但据赵本山自己的描述,他儿时的生活和要饭相差无几。当自己没有衣服穿的时候,村里就有人给他做了两件棉衣。用赵本山的话说,他是一个在寒冷的世界里感受到了最深厚温暖的人,这样的赵本山才能温暖别人。
赵本山说自己是强活过来的人,是在别人的照顾下长大的。现在他每年回家上坟时都给乡亲们发钱。他在帮助别人时有一种心理,就像在弥补过错一样弥补自己的感情。
第四章 农民本色赵本山(2)
这种年轻的记忆,也造成了赵本山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态度。赵本山如今已经是中国一腕了,他就是中国的“关东大先生”。见赵大叔一面那还不得跟杨丽娟见刘德华一样那么难?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经常找赵本山的不少就是他的农民朋友。用赵本山的话说,他一直在“管”。比如有乡亲生病,需要好几万块钱,医院里不交钱就看不了,命在旦夕,怎能不管?这时赵本山总是毫不犹豫地把钱送去。在他的生活中,可能每年都会发生几起这样的事情。
赵本山很累,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是为自己活着。这种觉悟在中国的艺人中间很难找。还是赵本山的小姨子于月仙了解姐夫,于月仙告诉记者,拍《乡村爱情》的时候,赵本山对周围接触的人和事都挂在心上的那股认真劲儿,让大家明白一个演员要成功,能力和品德一样重要。“他对演员要求很高,觉得你能完成这个角色才让你演。你的业务能力够了,道德水准也得够。他讲究做人,经常跟演员们讲要有职业道德,比如出名了,不要骄傲,要谦虚、低调。”于月仙说。
赵本山是现在唯一一个成了大腕后仍以自己是农民出身而自豪的人。他喜欢在拍戏的间隙去跟农村人聊天唠嗑,甚至“替人家操心家事”,听说孩子因为学费不够而辍学,第二天就让人把钱送过去了。
成名后的赵本山还是会经常回老家,坐在农村的炕头上,跟老邻居们聊天,替他们“操心”。于月仙说:“我想他能有今天的艺术成就,是因为他的生活底蕴厚,他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脱离群众。”实际上,赵本山依旧是一个农民。想想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都在拼命“清洗”自己的一身泥土味,而说到以前的苦日子,赵本山却认为这恰恰是他一生中难得的财富。苦难能让人学会忍耐、学会生存、学会理智、学会拼搏。所以,他非常留恋那段苦日子,也留恋那些乡亲们,留恋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这也是东北人的性格吧。
除了农民和小人物,其他什么都不会演
无论在哪儿,只要赵本山一出现,就会吸引一大批围观者。观众总忍不住会笑出声来,“那不是赵本山吗?瞅着比电视上年轻。他以前跟咱一样,也是农民。”
围观者的话里没有一丝见外的语气,像是在说自家的兄弟或邻居,无怪乎赵本山说自己是“双脚插在泥土里的演员”,他将农民形象演得惟妙惟肖,他“代表的是中国农民”。
每一个赵本山身边的人都有成为演员的可能,哪怕是围观者。需要群众演员时,他从不像别的导演那样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往往是环视一圈后,看着外形符合剧情的,一拍脑门,就是他了。赵本山的能耐是可以让任何一个人毫无负担地走到镜头前自如地表演。每场戏开拍前,他都会对演员们交代一句:“要生活啊。”
作为导演的赵本山每天都是先看监视器,待灯光、布景一切妥当之后换上戏服,变身主角马大帅,戏演完了又马上坐到监视器前看回放,经常边看边哈哈大笑。赵本山说自己“是一个很会在生活中给自己找快乐的人”。回放看过后,他就会长舒一口气往椅子后一靠,摘下帽子满意地摸摸脑袋。
旁边多少人围观无所谓,只要一有陌生人上前搭腔,赵本山会立马收起笑容,警惕地看着来者。在拍摄现场,各路记者试图上前采访,都被他蔫头耷拉脑袋地拒绝了,在陌生人面前,“蔫儿”是赵本山的一种保护色。混熟之后,你就会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像小品里的台词。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农民本色赵本山(3)
尽管赵本山以一身标志性的赵氏小帽和过时了的中山装将猪腰子脸和鞋拔子脸,将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捧给大家;尽管一些学者以一贯的尖锐和激烈的笔调将他定位为一个恶俗文化的传播者;尽管有记者撰文指出他的小品《卖拐》有抄袭法国作家儒勒?罗曼的喜剧作品《科诺克医生》之嫌,作为中国小品的代言人,赵本山这个“老蔫”总能通过夸张的形体语言和一口东北腔,让你记住他那张独特的脸,将部分人嗤之以鼻的东北文化传播出去。所以,在东北人的眼中,赵本山无疑是个真正的平民艺术大师。
尽管在某些大师的眼中,这些取源于生活又远远高于生活、散发出老百姓辛酸笑声的大众艺术,要比那些囿于小圈子里的精英文化和阳春白雪更媚俗,但是,没有什么文艺作品比赵氏小品更能博得大众的认同。
从《牛大叔提干》(1995年)中的“扯蛋”到《三鞭子》(1996年)中的毛驴车;从《红高粱模特队》(1997年)中的小辣椒到《昨天 今天 明天》(1999年)中的“薅羊毛织坎肩”;从《卖拐》(2001年)中的“拐了,拐了,卖了,卖了,拐卖了”到《卖车》(2002年)中的经典语言,大多数东北人最津津乐道的还是“被提干的牛大叔”。当全副武装、身穿中山装、头戴小帽的“牛大叔”为了给村里小学装扇玻璃窗跑到乡里要钱时,竟被人拉上酒桌冒充“马经理”陪客人吃饭,没要到钱不说,还从盘子里提捞出一串珍贵的甲鱼蛋:“一顿饭吃农民的一年粮,这不是扯蛋(淡)嘛。”——这话说得令人叫绝!
赵本山幸而成为赵本山,除了央视春晚这个大舞台外,最重要的,是他总以农民作为创作原型,从而赢得了亿万农村观众的喜爱。他演不了官员、城市白领和知识分子,他的角色永远是农民,永远是普通人,哪怕是那个当了老板的“刘老根”,也脱离不了小人物的本色。
和那些盘踞在北京的御用“喜剧”演员不一样,他是真正来自民间的,脑子里装满了各路农村人物。这些才华,在他后来转向电视剧拍摄、表现当代乡村生活时,得到了充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