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没有,我习惯于做人和做事分开看。对,他干的那个职业我不喜欢,他那个学科我不喜欢,但是他人很好。
叶:地理没有过,然后就失去了高考的机会?
茅:对,关键是补考也没过,所以就失去了。
叶:补考也没过?
茅:补考据说差两分。
叶:你那会儿情绪特别差吗?
茅:没有,我这个人就是事过了就过了。知道自己没过,当时心想,哎呀,怎么能这样呢!然后出门一玩就忘了。
叶:也够没良心的,你父母送你读书那么多年,这孩子连高考都没资格考。
茅:我觉得一个人要是一直做他不太喜欢做的事情,相对来讲,他对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能也做得好不到哪儿去。
叶:这怎么就不是你喜欢干的事情呢?你还是想考大学的呀。
茅:上大学只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不是出于我的喜欢。曾经有人问我初中高中时候的理想是什么。我说上小学时我还有个很明确的理想,当国家总理,可是上初中高中以后,我完全没有目标。不能参加高考以后,开始我也不知道自己该干吗,后来就只想去工作,我说反正自己计算机不错,而那会儿北京的IT业正火,我就去了中关村。
叶:那是哪一年?
茅:1998年,我高一,那时候正是中关村急剧膨胀发展的时候。
叶:可是那时需要的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就是海归回来创业者,你一个高中还没毕业的十###岁的男孩子怎么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生存呢?
茅:那会儿好多做软件开发、做小程序开发,或者一些网络管理的高手,其实学历都不高,而且在中关村大家也都默认了这种现象。
3。社会大学(2)
叶:你又在暗示李想吗?
茅:不是,不过我们都是那个年代长起来的嘛!他也是在1998年、1999年那个机会中,一下子做起来的。当时全国上下IT产业的氛围比现在好得多,蓬勃得多。
叶:那你当时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茅:网管,不是网吧的网管,我一直说我是水平挺高的网管,是一个大企业的网管。
叶:管什么呢?
茅:所有内部办公的公关流转,内部办公系统的建立,还有整个内部局域网的操作,包括预管理啊,有线服务器啊等等,乱七八糟这些东西全是我做。
叶:你初中的时候就喜欢计算机,喜欢跟网络有关的一些东西吗?
茅:对,我五年级玩计算机,六年级上网。
叶:你也太厉害了,走在互联网前面了。
茅:对啊,走在时间前头了。
叶:然后一直做你的网管?
茅:没有,做了很短。说实话,设置一个局域网,然后做管理对我来讲不是特难的事,哈哈,今天我放狂话了。做了三个月,我基本上都给他搞定了,就是标准化的文档都有了,他招个1000块钱月薪的网管也能继续维护了。我就转到软件开发了,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软件开发,有一段时间,我这种特别坐不住的人,也出于兴趣而耐心做了几个程序,还不错。
叶:当时公司大吗?
茅:###十人,当时在软件企业算不小的了。
叶:收入高吗?
茅:4000多块钱,我这个学历也知足了。
叶:当时心里觉得踏实吗?
茅:我打工的时候从没有说嫌工资少,因为我觉得真的够花了,可能从小就在北京长大的缘故,就是你即使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还可以回家吃饭,回家睡觉。这可能是城市小孩天生的一种优越感。
叶:我说的这个踏实是指你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以后事业的一个方向了吗?还是觉得要继续到处去看看走走?
茅:我一直没有明确的方向,包括到现在我也没有说Majoy一定要做到一个什么程度,就是一个里程碑了,或者就over了,没有。
叶:那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你自己的公司?
茅:我开第一个公司时19岁,当时是被人忽悠了一把。
叶:怎么讲?
茅:那一阵是国内公关行业,也就是PR这个行业比较火的时候,北京有三四千家公关公司雨后春笋般哗啦哗啦地冒出来,10万块钱就可以注册了。当时我刚刚转到刚才说的那个公司的市场部,有几个人就撺掇我,说你写东西还不错,咱们干脆和公司的媒介注册一个公关公司单干吧,当时特天真,也没有想太多,觉得哎呀,我方案写得好,我们执行能力好,眼前没有客户无所谓,到哪儿发展不了几个客户?于是就干了,结果干了半年很不愉快,大家就散伙了。
叶:散的原因是什么呢?
茅:没有客户。我记得特清楚,当时我在我们那个软件行业的领域内,还算挺有名的,因为我在网上比较能写,而且和一些客户的关系还不错。有两家客户的老板,本来以为我辞职了是可以去他们那儿上班的,没想到我说我不去,我要自己做公司,我还跟他们说你们意思意思,跟我弄个公关代理合同算了,我帮你们做PR传播。然后我还企图说服人家,给人家洗脑说你们这个应该这么做才对,那个应该那么做才对,后来发现那根本不是中国公关公司该干的事。幸运的是这两个老板可能觉得这小孩还不错,放了几个单子给我做,但那毕竟不是长时间的事情,而且其他人也缺乏新的客户资源,所以最后就散了。
叶:也就是说其实你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只是凭一些老的关系接到几个单子,但是后续东西都没有了。
茅:对,招标的时候我会发现我的方案很好,我可以做到竞争对手都说不出话来,但是这没有用啊。
叶:为什么你拿不到呢?
3。社会大学(3)
茅:客户资源,客户资源,如果都靠方案好的话,那就不是现在这个市场情况了。
叶:你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机会。
茅:我倒不是说抱怨这个现象,因为我觉得这很正常,这其实就是我前面说的现在公司跟国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东西你跟政策去争是没用的。
叶:有你自己的原因吗?
茅:有,太天真。选择做这个事根本就是错误的。我们只有能力没有资源,怎么做事?
叶:我认为可能恰恰是你们能力不足,没有能力拿不到资源。
茅:没有资源肯定是能力不足,准确地说是我们挖掘客户资源的能力较弱。但是,话说回来,没有关系你光有能力白搭。
叶:这是你的想法,可是我就想用你一个朋友的例子来跟你探讨一下。
茅:好。
叶:李想是石家庄人,他的合伙者当时只要求2000块钱的工资,在北京也没有……。
茅:这个故事我已经滚瓜烂熟。
叶:对,那为什么他们那样一个小公司可以从无到有,从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到今天一百多个人?
茅:首先我说两点差异。第一,他们公司的那个主管销售的副总的确个人在销售方面的能力相当之强;第二,如果李想是现在才开始做泡泡网,你觉得他还能这么干起来吗?不可能,为什么?就是在他创业的那个年代,互联网公司普遍相对社会性较差。那个时候大家都是从没有资源干起来的,很少有人从有资源干起来的,说实话是先有了李想的个人网站,慢慢的一些我们现在熟悉的大公司才进入互联网,如果倒过来,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李想了,因为现在的互联网企业很多时候也是在拼资源。
叶:你反复强调资源的问题,那么你是不是一个一定要靠占有某种资源才能够做事的人呢?
茅:任何公司都要靠占有资源。任何公司只要做起来了,他是一定要占有这个资源,他才能垄断地活下去,或者生存下去。
叶:但是不是没有关系就不可能拥有某种资源,然后活下去呢?
茅:从我对中国这个市场的看法来讲,机会不是没有,但是很少。互联网的前期可以完全不依靠资源,但是后期互联网已经变得跟传统行业那种竞争方式没有区别了。举个例子,方兴东是最早把博客的概念在中国做起来的人,但是新浪网依靠自己的资源迅速占领了博客这个市场。现在不管是写博客的还是看博客的,大部分人都会去新浪网,而很少有人去找方兴东的博客中国,这很现实啊,
叶:方兴东可不这么看。
茅:方兴东不这么看,但是我认为大家都这么看。
印象侃侃
心中有剑 天下无敌
茅侃侃对于为什么没上大学,唯一的回答就是会考地理没过。为何地理未过?除却勉强承认的偏科一说,唯一答案便是不够用心努力。尽管茅侃侃口口声称自己小时成绩特好,但是平心而论,他肯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从茅侃侃这个特例已引发出太多关于教育体制的争论。作为清华学子,高燃在完成学业后表示,“并没有学到太多专业知识”。中学学历的茅侃侃,反而认为“大学是一个让人能够开始崭新旅程和系统化学习的地方” 。在他们身上,去探讨大学教育并不具备真正意义。换而言之,他们今日成功与传统教育并无多大关系,这才是真正悲哀的一面。茅侃侃有个观点,“我不上大学,不代表我不好好学。”一语中的。
曾经就这个问题采访过名校大学生,他们多数坚持高等教育对于完整人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但以自身体验来说,大学最重要收获的不是知识,是人文环境中的一种吸收和经历。当越来越多大学生求职无门,我在茅侃侃身上看到的是学习能力的落差。社会是一所更残酷的大学,一纸文凭早已不是尚方宝剑,核心在于心中有剑。
4。23岁领袖(1)
叶:今天你的公司已经有多少员工了?
茅:82个。
叶:平均年龄是多少呢?
茅:岁。
叶:岁?你现在才23岁。
茅:对,我23岁半。
叶:你管理着一个平均年龄比你大一点的团队在运行。学历方面呢?大家的平均学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