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分散浪费。这个蓝色巨人步履蹒跚,眼看就要倒地不起。直到1993年郭士纳(Lou Gerstner)作为首位非IBM内部晋升的人士出任IBM总裁,他痛下决心,实行改革,在1992年开始大裁员,从41万人裁到26万人。为此公司付出了80亿美元的行政改革费用。郭士纳还提出了四项主张:
保持技术领先;
以客户的价值观为导向,按对象组建营销部门。针对不同行业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强化服务、追求客户满意度;
集中精力在网络类电子商务产品上发挥IBM的规模优势。
最后一条,是针对1992年IBM所面临的解体为7个公司的情况而说的。规模是优势,规模优势的基础是管理。
此后,IBM逐渐恢复元气。1996年,公司销售额增长了100亿美元,达到750亿美元,股票市值增长了4倍,达到了9年来的最高点。
任正非一行人在IBM整整听了一天管理介绍,对该公司的管理模型十分欣赏,对项目从预研到寿命终结的投资评审、综合管理、结构性项目开发、决策模型、筛选管道、异步开发、部门交叉职能分组、经理角色、资源流程管理、评分模型……从早上一直听到傍晚,任正非虽然身体不好,但他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听得津津有味。他边听边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华为会不会因为盲目乐观而导致困难重重呢?
任正非后来在《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一文中写道:
听了一天的管理介绍,我们对IBM这样的大公司,管理制度的规范、灵活、响应速度不慢有了新的认识。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有效管理有了了解。对我们的成长少走弯路,有了新的启发。华为的官僚化虽还不重,但是苗头已经不小。企业缩小规模就会失去竞争力,扩大规模,不能有效管理,就会面临死亡,管理是内部因素,是可以努力的。规模小,面对的都是外部因素,是客观规律,是难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必然抗不住风暴。因此,我们只有加强管理与服务,在这条不归路上,才有生存的基础。这就是华为要走规模化、搞活内部动力机制、加强管理与服务的战略出发点。
任正非心里很清楚,在华为扩张的过程中,管理不善已经成为公司非常严重的问题,但一直苦于没有有效解决的办法,所以任正非通过了解世界大公司的先进管理方法,最终为华为开出一剂“苦口良药”。
我们只有认真向这些大公司学习,才会使自己少走弯路,少交学费。IBM是付出数十亿美元直接代价总结出来的,他们经历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IBM起死回生的经验无疑给了任正非很多启迪。回国后,任正非立即在华为内部开展了学习运动,激起一轮轮的改革火花,甚至最后将IBM请进门来,开始了“中国鞋”换“美国鞋”的改革之旅。
寻访日本企业“过冬”秘诀
可以说,任正非寻找可以预防危机、化解危机的良方的旅程是没有止境的。在2001年,他又一次踏上了寻访日本企业如何平稳“过冬”的奥妙的旅程。
华为经历了十年高速发展,能不能长期持续发展,会不会遭遇低增长,甚至是长时间的低增长;企业的结构与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员工在和平时期快速晋升,能否经受得起冬天的严寒;快速发展中的现金流会不会中断,如在江河凝固时,有涓涓细流,不致使企业处于完全停滞……这些都是企业领导人应预先研究的。
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我们该如何应对华为的冬天?
这就是任正非在日本时时思索和讨论的话题。
“二战”后的日本曾经历了长达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并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从20世纪70年代的1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下降到了4%,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增长率更是降到了不足2%,从此日本经济进入了被美国的日本经济专家卡茨称之为的“迷惘的十年”。
对于日本经济的十年沉沦,任正非这样分析:
日本企业面临的三种过剩,沉重地压在企业的头上,使之调整困难。这三种过剩是雇佣过剩、设备过剩和债务过剩。这三种过剩的调整,涉及机构改革、结构及产业重组,向发展知识创新产业过渡,以及培养核心经营能力和向速度经营的转变。过去的日本企业体制,束缚了这种转变,使之困难重重。
随着日本企业长时间不吸收新员工,员工平均年龄逐步增大,人才结构由宝塔形转向纺锤形,优秀的人才少,新生力量少,年龄大的一般员工多,使企业缺少活力,而且工资成本较高。由于人才的流动减弱,职位相对凝固,使创新明显不足。
日本企业的内部改革滞后,国内企业竞争不激烈,企业内部员工也缺少必要的竞争。促使企业改革的内因、外因,并没有因为经济不景气而凸显。日本企业完全靠自身力量实行较大的改革,十分困难。如前所述,日本是一个治安很好、生活很舒适、稳定的国家,尽管八年未涨工资,但并未足以威胁消费,人们比较安于现状的生活,日本人连留学都很少出去。这种安定,也不利于迫使企业痛下决心进行改革。
尽管他们已废除了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加强了绩效考核,日本企业现在内部也开始进行改组,重新划分结构,从一个大公司什么都干,逐步收缩到几大领域,然后这几大领域财务独立,共同品牌,使核算目标清晰化等,但观念和文化的惯性使这种变革的努力见效不大。
经过苦苦挣扎之后,日本企业开始意识到,这种种困难汇总起来,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即他们正在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没有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什么业务可以做,什么业务不可以做。
从2000年开始,日本开始着手改革,除了推行员工持股制度,激活和推动员工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日本政府还介入企业,决定在2003年之前处理完不良债务,把33兆亿日元的债务从银行买过来,实行小政府,确立地方分权;进行税制改革,降低所得税,提高消费税。
与此同时,日本也对教育实施了改革,改变过去的平均教育法,采取因材施教的分类教育政策,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年轻人的创造力。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引进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IT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
任正非此次的访问,正是日本经济的复苏时期,但尚未完全恢复。不过,日本社会治安之好,街道之整洁,人民之乐观、敬业,让任正非感受颇深,他相信:日本一旦重新起飞,这样的基础一定使其一飞冲天。然而,任正非思考的是:华为若连续遭遇两个冬天,也像一些日本企业一样几年不涨工资,华为人是否还会平静,沉着应对,克服困难,期盼春天?
任正非由此想到,如果华为的增长速度大幅减慢,日本企业的三种过剩(雇佣过剩、设备过剩和债务过剩)都将在华为出现。没有及早地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就会陷于被动。
因此,任正非在《北国之春》中着重提出,如果华为也遇到日本企业所遭遇的这一切,该怎么办?
他这样写道:
只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自我批判,不断地建设与改进,总会有出路的。就如松下电工昭示的救冰海沉船的唯有本企业员工一样,能救华为的,也只有华为自己的员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美好的明天,全靠我们自己。
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会来到。我们趁着冬天,养精蓄锐,加强内部的改造,我们和日本企业一道,度过这严冬。我们定会迎来残雪消融,溪流淙淙,华为的春天也一定会来临。
与当年美国之行有所不同的就是,此次任正非要寻找的,是如何引领华为人面对挫折与困境,以及为了安然度过冬天所必需的精神和信念。
txt小说上传分享
抓不住牛缰绳,也要抓住牛尾巴
1997年任正非又一次出访美国,回国后的第二年年初,他写下了《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在这一篇文章中,任正非写道:
十年之内,通信产业及网络技术一定会有一场革命,这已被华为的高层领导认识,在这场革命到来的时候,华为抓不住牛的缰绳,也要抓住牛的尾巴。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国际大公司。这场革命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只有在革命中,才会出现新的机遇。
任正非提到的“这一场革命”就是继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以及模拟式电子传播之后的第五次信息革命——数字式电子传播。
这种传播主要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包括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在内的各种信息做数字化处理,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在形式上的差异将日益缩小。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率先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即数字化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用以把政府机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家庭的计算机联网。
1993年初,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后不久就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授权成立了“信息基础设施特别小组”,由商务部长罗
恩·布朗领导,副总统戈尔、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劳拉·泰森及一批经济、法律、技术专家和电信工业界代表组成。特别小组的核心成员每星期都在白宫聚会讨论。美国政府制定“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基于5项原则:其一,鼓励私人企业增加投资;其二,促进并保护私人企业间的竞争;其三,公众都有机会获得服务;其四,避免在信息拥有方面出现“贫富不均”现象;其五,维护技术设计上的灵活性。
在克林顿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