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点,是不是被你落在后面的同学会越来越多?”
  孩子自豪地说:“当然是了。”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了理性思考的能力,自尊心进一步增强,他们希望父母肯定他们,但不愿意听到父母的指责和批评。当他们取得一定的成绩时,他们很容易就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但过度的打击又容易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在这个时候,父母与孩子沟通时就要讲究技巧。
  上面事例中的妈妈就做得非常好,孩子对自己未来的学习状况充满信心,不得不归功于妈妈。在鼓励孩子时,她先让孩子跟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比——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接着,为了防止孩子产生自满的情绪和鼓励孩子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取,这位妈妈又让孩子与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比——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用反问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只要我再努力一点,落在我后面的同学会越来越多,所以孩子进取的欲望会越来越强烈。
  “先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再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足”,这是鼓励四年级孩子的一个很大的技巧,它能巧妙地激起孩子进取的欲望。这种方法与“上来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鼓励孩子进取”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但做得又不是最好时,如果父母上来就指出孩子的不足,那孩子成功、进步的喜悦就会荡然无存,而且孩子还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做到最好。所以孩子很可能就会放弃努力,不再进取。
  方法二:赋予孩子权利
  由于自我意识的崛起,四年级的孩子不再认为自己是小孩子了。实际上,从这时候起,父母就不应该拿他们当作小孩子来看待了。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将能很好地促使他们积极进取。
  在一次家庭会议上,爸爸征求大家的意见说:“我们再添购一台微波炉怎么样?”
  孩子高兴地说:“太好了,买什么牌子的呢?”
  爸爸想了想,对孩子说:“这样吧,你不是对购物很有研究吗?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去市场上调查一下,看看哪个牌子的微波炉功能又好又实惠。”
  孩子立刻开心地说:“请领导放心,我一定会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赋予孩子权利,是对孩子的尊重,和对孩子能力的肯定,更是鼓励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去更加完善自己的一种方法。像上面事例中的那个家庭,父母把选择微波炉的权利交给了孩子,孩子会因为得到了这种权利而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会更加努力地去做,以不辜负父母对他的期望。孩子在进行市场调查的过程中,不仅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而且对自己的信心会进一步增强,从而进取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强烈。

鼓励四年级孩子的技巧(3)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十分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更不会赋予孩子权力,有时甚至会剥夺孩子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例如,生活中,父母不但不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而且会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其实,父母这并不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而是在害孩子。
  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如果在孩子人生的关键转折期,父母不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施展自己这方面的能力,那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很可能就会退化,从而就会变得依赖性很强、没有责任感、身体和思想都很懒惰……当然,这些是每一位做父母的都不愿意看到的。
  方法三:接纳孩子的建议
  四年级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出现,同时,他们的一些天赋,或者说兴趣、爱好也会慢慢地显现出来。例如有些孩子对电脑很精通、有些孩子掌握着服装的流行趋势、有些孩子对音乐很有研究、有些孩子对汽车很感兴趣……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这些特长,并学习用孩子的这些特长鼓励他们去积极进取。其实,有时父母接纳孩子所提出的建议,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妈妈要去参加一个婚礼,正为穿什么样的衣服而发愁,这时,10岁的女孩对妈妈说:“妈妈,我建议你穿那套紫色的衣服,再穿一双高跟鞋,这样显得既稳重又高贵。”
  妈妈采纳了孩子的建议,晚上回来后,妈妈异常兴奋地对孩子说:“女儿,听你的真没错,除了新娘子,今天我几乎成了那个婚礼上的另一个‘亮点’了。”听了妈妈的话,女儿的脸上流露出了自豪的表情。
  妈妈也骄傲地把孩子搂到怀中,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女儿,说不定你将来能成为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的服装设计师呢。”
  女儿忽然很激动地说:“妈妈,我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位有名的服装设计师。”
  父母接纳孩子的建议,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两种态度:尊重和鼓励。孩子能从父母的这两种态度中体会到自我价值感,从而愿意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生活。就像上面事例中的那个小女孩,因为妈妈采纳了她的意见,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一定会因为自己的“特殊才能”而感到自豪,并且由此,她的梦想也越来清晰了。从小女孩与妈妈的对话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因为梦想清晰和妈妈的鼓励,小女孩继续努力的劲头越来越大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对待孩子的特长和爱好,很多父母的观点往往很偏激,他们认为,孩子们的这些特长和爱好都是不务正业。其实,父母们的这种态度只会使亲子之间产生隔阂,从而促使“代沟”的形成,而且还会使孩子的自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而使孩子努力的积极性一点点消失。
  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特长与爱好采用另一种态度,结果就大不一样。例如,父母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的这些爱好、接纳孩子所提出的与众不同的建议和意见,那孩子肯定会把父母当作他们的朋友,愿意与父母沟通,从而使亲子关系更加亲密。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会因为得到了父母的认同,从而会积极进取地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事情。
  方法四:更多地着眼于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在前面,我们向父母们传达了这样的观念:鼓励孩子之前,先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这时,肯定会有家长说:“我的孩子没有优势,我怎么鼓励他呀?”其实,这些家长的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不管孩子如何平凡,他们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同时,这还表现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个误区——急于求成。父母们应该明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于教育孩子,尤其是教育那些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孩子来说,更是心急不得。
  下面我通过两个家教案例对比的方式来说明这一问题:
  孩子拿着59分的试卷回家了,一位妈妈是这样对待孩子的:她生气地指着孩子的鼻子说:“我看你是永远考不及格了!”
  而另一位妈妈拿着孩子的成绩单这样对孩子说:“儿子,你这次考试比上次进步了5分,而且都即将及格了,这是你这段时间努力的结果呀。继续努力,下次你肯定会及格。”
  作为家长,我们自己也能体会到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对孩子产生的教育结果。第一位妈妈看到孩子的成绩,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孩子的进步,而是孩子没有考到她满意的程度,因此斥责孩子的话马上就脱口而出。其实这是家长们的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在作怪,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家长对孩子的一些努力和进步往往会视而不见。而这对孩子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将会是很大的打击。
  而第二位妈妈的态度则不同了,也许孩子并没有考到她理想的成绩,但这位妈妈看到了孩子的努力,并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表示了认同。在妈妈的这种鼓励下,孩子肯定会满怀信心地去继续努力。
  在很多情况下,很多父母常以一件事情的结果,来给孩子下结论,就像上面事例中的第一位妈妈那样,因为孩子一次或几次没有考及格,便过早地下结论:“我看你是永远考不及格了。”其实这表明了父母的一种态度,一种过分强调结果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除非你做好,否则,你所做的一切是毫无价值的。
  父母们的这种态度是非常可怕的,它会使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一个不敢去尝试的孩子,他永远不会与积极进取有任何联系。因此,明智的父母不会去过分计较事情的结果,而是注重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期望一个原本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能够立即做好一件事情,是不切实际的。为了避免孩子再次受到伤害,父母在鼓励他们的同时,帮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家里大扫除,10岁的涛涛自告奋勇承担了擦玻璃的任务。一开始涛涛干得很起劲,但没过多久,涛涛就想放弃了,他给出的理由是:房间太多了,我什么时候才能擦完呀?
  聪明的涛涛妈妈没有责备儿子,而是这样鼓励孩子:“别着急,慢慢来,每天只把一个房间里的玻璃擦干净就行了。”并且在涛涛每完成一部分后,妈妈总是不忘鼓励他:“我看到你工作很努力!”“因为你的工作,我们家里变得清爽、干净多了。”
  在妈妈的鼓励下,涛涛终于花了三天的时间把每个房间的玻璃都擦得很明亮。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以他们常常会错误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很多时候,头脑一热,他们很容易就会接下很困难的任务。当然,面对困难时,他们又常常会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行,因此又很容易放弃。所以在这个时候,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帮孩子把那些很难的任务分割成几个小块,然后鼓励孩子分别去实现每一个小任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