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传统能互相适应吗?”克罗利的书出现在辩论的相对后期,认为这一问题还没有被解决,因为大量的美国人还需要接受教育才能认识到现代制度实现了自由主义梦想的进步方面。但是这也是要获取永久政治解决之道的征兆,这就是到1914年出现的斯克勒称为公司资本主义的威尔逊版本——接受国家管制但是不接受国家主导的公司资本主义。这也是对巨型公司的普遍适应吗?毕竟是这些巨型公司生产了停在谷仓后的联合收割机以及厨房柜子里清一色的雪白的面粉。在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克莱顿反托拉斯法》出现的同一年,一个年轻人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回顾了1896年威廉·詹宁斯·布赖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的斗争。李普曼写道,“布赖恩真正防卫的是美国人旧有的简单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注定要被已经来到这个世界的巨大组织所摧毁的生活方式。他认为他在和富豪统治作斗争:但事实是他与之作斗争的要远比此深刻;他在和更大规模的人类生活作斗争。”克罗利和李普曼都认为美国人在他们的日常经历和他们对未来的期望中已经接受了“更大规模的人类生活”。
。。
真实的原因和想象的原因(1)
彼得·特明(PETER TEMIN)
真实的原因和想象的原因
20世纪30年代席卷世界的大萧条是史无前例的经济事件。在此之前没有哪一次经济萧条能有如此规模,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在此之后也没有出现过。它代表了工业经济罕见的失败。
美国的经济活动从1929年中期到1933年初几个月持续衰退。长达四年的衰退并不是平稳的,但经济产出的下降却是空前的并令人困惑。工业产出下降了37%,价格下降了33%,实际GNP下降了30%,而名义GNP则下降了一半以上。失业率上升到25%的最高峰,并在20世纪30年代其他的年份中一直保持在15%以上。美国的许多经济资源被闲置了整整10年。只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就业才增加了并足以吸引庞大的劳动力大军。
这一重大事件要么是经济内在重大不稳定的表现,要么是对经济的重大冲击后的反应。传统的学者倾向于强调前者,而近来的研究则集中于后者。一种较老的观点将美国的大萧条视做孤立事件。近些年学者则更多地坚持从国际视角看待大萧条,他们认为即使不是从国际视野出发,那也需要从大西洋两岸的背景出发去看待美国的大萧条。
打乱世界经济发展的外部冲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广泛地说,这个外部冲击是丘吉尔称之为“第二次三十年战争”的持续的冲突。这种冲击既影响了世界经济,又影响了政策制定的背景。尽管美国作为出类拔萃的工业经济体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但它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经济政策决策的理论基础中。
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变化对美国经济产生了诸多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影响是:国际债权债务格局的变化;农业的扩张和崩溃;大规模进入美国的移民浪潮的结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是主要的资本输出国。而美国长期作为英国资本的接受国,只是在最近才开始减少其国际债务。然而英国将其海外资产的大部分用于支持战争,并将其债务出售给美国,因此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1914年,美国的净外债至少是35亿美元,而三年之后,美国变成了债权国,其净债权超过了70亿美元。虽然这里面有些重复计算的成分,但显而易见的是,美国的国际收支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战后,在经过了五年多的经济动荡之后,金本位得以重建。虽然和战前不完全一样,复兴的金本位仍旧将通货紧缩而不是货币贬值作为弥补外汇赤字的措施,而且金本位使得赤字国家承受的通货紧缩压力大于外汇盈余国家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改变了的国际债务格局确实和旧的汇率体系不配套。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以战前的汇率来重建金本位意味着将产生不平衡。英国和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发现它们陷入金融危机,并且没有足够的政策工具来应对这些危机。
美国农业在战争期间非常繁荣,其产品出口到急需食物和衣服的欧洲。其他没有卷入战争冲突的国家也扩大农业生产能力,这进一步增加了世界的农产品供应量。当和平时期来临,对这些农产品的军事需求下降,同时欧洲农产品也重新向市场供应。其后果就是农产品价格下跌以及20世纪20年代持续的农业灾难。农产品需求的下降随着战后通货紧缩而更加严重,这使得农场主负债累累。
美国农场主的负担随着边远地区土地的过度开垦而加重,这些地区从长期看是不适合耕种的。结果是造成了土壤流失,而不是大量的产出。农场主的负债问题非常尖锐,因为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连续几年都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很多农场主大量举债以利用农产品的高价格获取收益。而农产品价格的降低给那些既扩大耕作面积又大量举债的农场主带来很大困难。
并非所有的农场主都陷入了困境。技术变化,尤其是在谷物生产领域,在20世纪20年代进步很快。使用汽油的拖拉机开始改变对劳动力的需求。大规模农业生产开始改变平原的面貌。虽然小麦的价格不高,但许多麦农却因规模经济而获得收益。但棉农,特别是租赁小农场的农民,却陷入赤贫。低廉的棉花价格加上新技术取代了这些农民。来自南部的黑人农民发现他们正陷入这样的境地,于是迁移到北方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真实的原因和想象的原因(2)
战后,外来移民实际上停止了进入美国,这是限制外来移民法律造成的结果。虽然名义上并不是战争的一部分,但限制移民的法律反映了同样的敌意,这种敌意也能加剧战争。移民法从政治角度和社会角度看都很重要,但并没有立即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在战前,人口增长率就缓慢下降,而外来移民的结束则强化了一个已经存在的趋势。外来移民的下降部分地被黑人自南向北的迁移所弥补,这些黑人取代了那些如果没有限制移民的立法则可能来到美国的外来移民。因此,限制外来移民的立法的经济影响就很难说清楚了。
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在20世纪20年代恶化了。收入不平等在大萧条开始之前达到顶峰。这使得一些人认为工人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买不起工业产品,也就是所谓的“消费不足”是引起大萧条的原因。这种观点从如下观察中获得某些支持:工业生产下滑之前住宅投资就开始下滑,并且大萧条一开始汽车购买量就急剧下降。
这个证据是没有说服力的。20世纪20年代,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上升的,达到国民收入的约5%。如果资本家的边际消费倾向比工人低10%,那么由收入变化所造成的消费下降则仅仅占国民收入的。这在大萧条中根本算不上什么重要因素,以至于引起衰退。仅消费一项在1930年就下降了10%。住宅建设通常也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而汽车销售的迅速下降则伴随着几乎所有的经济萧条。“消费不足”或对应的“过度生产”,在对大萧条的研究中是无用的概念。
工业生产在1929年开始下降。这次的衰退看起来并不像一次大规模萧条的开始,而是像1907年和1921年那样急剧而短暂的经济低迷。它是由1928年和1929年紧缩的货币政策引起的。这次信用紧缩并非由国际压力造成,当时美国和法国已经积累了大部分世界黄金储备。联邦储备委员会曾试图抑止它所认为的股票市场上的投机热潮。经济学家们甚至争论20世纪20年代末股票价格的急剧上涨是否确实就是投机泡沫,目前还是没有定论。
信贷极度紧缩,这足以解释大萧条第一个阶段中生产和价格下降的大部分原因。虽然联邦储备委员会认为它可以抑制流向华尔街的信贷而不伤害经济体中的其他部分,但这是错误的。就像英格兰银行(the Bank of England)原以为它可以运用货币政策来维持英镑的币值而不损害英国的国内经济一样,这也是错误的。
然而,这种政策最初对经济的冲击不大,不足以引起一次深入持久的萧条。没有迹象表明经济是如此脆弱,以至于6%的利率就可以引起经济的螺旋式下降。如果经济确实是那么脆弱,那么大萧条就应该从1921年那次短暂的急剧的衰退开始。
相反,在经济低迷时期还有其他的冲击,这就延续甚至加剧了通货紧缩。从1929年秋天到1930年底,有五个事件在大萧条的传播中起了显著作用。这五个事件是: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所说的“第一次银行危机”、全世界商品价格的崩溃,以及消费者信贷对消费所造成的影响。
大萧条起源于股票市场崩溃的学派思想没有得到历史的证明。自大萧条以来,股市上下起伏很多次,但对收入趋势并未产生像大萧条那样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987年秋天的股市波动。这和1929年的股市波动是极其相似的,股票市场下跌的量几乎相同,下跌的天数也几乎相同。
如果1929年的股市下跌是对经济的一个重要且独立的冲击,那么1987年的股市下跌也应该引起同样的灾难。在这之间的半个世纪中,股市发展壮大了,并且关于股市的消息也是普遍深入的。在1987年更多的人拥有股票,即使这样股票在个人财富中所占的比重也比1929年小。而且国际经济上也有和1929年相似的压力,主要是美国的而不是德国的债务问题。而且全世界的股票市场在1987年时比20世纪20年代末更接近同步运行。
尽管大众媒体充斥着有关经济将进入衰退的猜测,但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