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夺主的方式来实现他们社会主义式的计划。
社会保障一旦开始,就一年年地不断膨胀,囊括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它成为美国实现收入代际转移的一种主要途径。尽管社会保障系统是根据私人保险条例建立起来的,但是它的实际支付是来源于当前的税收,并不是来源于个人积累账户。结果对第一代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来说,就是一笔意外所得,那些人就是在大萧条中工作的人们以及二战后领受政府津贴的人们。
美国的现代药品管制也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第二次新政的法案极大地扩大了联邦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的权力。该法案不是改革医疗服务的计划方案的结果,它仅是因为一起死亡上百人的惨案而通过的。尽管刚开始时作用很微弱,但在战后,药品管理得到了扩展和加强,并由FDA的行政决定替代了私人市场的行动。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复兴,既不是平稳的,也不是彻底的。人们一直争议经济没有完全复兴。现在是时候去检验已经产生的复兴了。从历史的标准来说,复兴是迅速的,虽然没能足够迅速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是什么促成了1933年至1937年经济的迅速增长呢?
财政政策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预算虽然每年都在变化,但是累积的影响实际上是零。在20世纪30年代,财政政策并没有发挥作用,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尝试。尽管新政实行过程中,政府的活动有了巨大的增长(这永远地改变了经济生活中联邦政府的角色),但是政府财政赤字并没有增长。相应地,这就对经济没有扩张效应。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次新政(2)
货币政策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美联储已经改革,但是仍然和1933年之前一样被动,没有什么作为。货币扩张,虽不同于货币政策,但仍然对经济复兴起着重要的作用。1933年后,随着欧洲的黄金流向美国,基础货币(高能货币)飞快地增长。美联储并没有像它在20世纪20年代那样,消除这种黄金的内流,结果必然是货币供给的高速增长。
这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般现象,这种扩张并不会影响经济的复兴。“你没办法推动绳子”,当利率很低的时候,货币政策并不能发挥作用。这个传统的观念可能是错的。它忽视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区别。在通货紧缩的最后阶段,由于人们预期通货紧缩将会继续,实际利率非常高。罗斯福的货币贬值和《国家工业复兴法》,实际上整个新政政策,改变了价格方针以及基于此的人们的预期。实际利率下跌了,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及投资上升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货币扩张是具有膨胀性的政策,预期的通货膨胀也降低了实际利率。货币扩张是经济复兴的一个因素。我们必须强调,新政中的政策也并不是一直都是彼此相互支持的。举个例子来说,《国家工业复兴法》在提高工资和物价的同时,货币供给也开始膨胀了。如果我们忽略人们的预期,只关注凯恩斯效应,那么政策就相互冲突了。国家复兴局的法规将日益加剧的货币扩张引导为物价的上升而并不是生产的扩张。如果我们关注一下蒙代尔效应,这两种政策看起来是可以一起作用的。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如果NIRA改变了人们的预期并且降低了实际利率,那么货币扩张就没有它看起来那样重要了。而且,如果货币扩张降低了实际利率,那么NIRA就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了。所以这些政策组合的作用效果的评估依赖于对人们预期的精确研究。
在1933年至1937年的快速复兴之后,经济经历了重建,虽然有短期的紧缩。1937年的萧条很明显是由于政府的政策导致的。高就业政府盈余在1937年有着显著的增长。高就业政府盈余主要是指政府的支出小于政府的税收收入,这些税收收入是由高就业带来的。 1936年需要支付一笔数额巨大的退役津贴,这是继1931年之后的再次支付,高就业政府盈余的增长在这笔支出后终于停止了。财政紧缩开始了。
在这个时候,联邦储备也因银行系统超额准备金的数量而敲响了警钟。即使在有困难的时候,银行也有强大的准备金做缓冲,美联储因此认为它失去了对货币政策的控制力。
为了结束这些超额准备金,美联储在1936年将法定准备金上调到原来的两倍。这个政策的宏观效应无法预期,只是超额准备金消失了。但是银行对它们超额准备金的规模并不是无动于衷的;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它们采取紧缩的政策来重新建立超额准备金。货币紧缩产生了。
随着目前人们逐渐褒奖货币紧缩政策,历史学家却对这两种政策哪种作用效果更大一直争议不休。但是比起经济对政府政策的依赖而言,这种分歧并不那么重要。如同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紧缩中那样,政府在1937年又一次证明了它收缩经济的能力。失业率在1938年显著上升,经济的萧条使充分就业延迟了几年才实现。20世纪30年代的记录之所以看上去如此惨淡,部分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晚期又出现了一次经济萧条。这种萧条的反复表明人们并没有从大萧条中吸取多少教训。凯恩斯的宏观理论在1936年才出版,并且之后很多年都没有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否则它就会教导我们,完全的复兴并不是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20世纪30年代期间,通过维持美元的对外价值从而将复兴的果实传播得更广泛,这种记录清楚地揭示了多重目标的存在。
1937年的萧条来得猛烈但持续的时间短。产量在1938年迅速下降,但在1939年又恢复了,失业率也随之降低。这次萧条后的恢复比之前的恢复更加迅速。它吸收了20世纪30年代期间闲置的劳动力。显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这种扩张是在美国参战之前,甚至是在美国生产得益于希特勒战败前。对纳粹进攻的恐惧感的迅速上升,刺激了重新出现的黄金流入,这导致了货币供给的恢复,货币供给的增长甚至超过了之前增长的速率。这次的货币扩张是美国走出大萧条的最后推动力。
第13章 20世纪的银行业和金融(1)
尤金·N·怀特(EUGENE N。 WHITE)
引言
为20世纪美国经济增长融资的不断扩大的资金流动受金融创新和政府管制交替更迭的影响。20世纪初期,随着竞争的阻碍因素的减少,市场的一体化趋势加强。但是金融体系还很不稳定,安全性和合理性只是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联邦储备体系和新政尽力保护储蓄者和投资者。随后的稳定局面证明这些保护措施是成功的,这些政策似乎很成功。但是大萧条期间和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股市崩溃和银行业危机,暴露了这些政策的局限性。在特殊利益的驱使下进行的银行业和金融改革建立起了一个复杂且繁琐的管理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压力促使传统的金融中介萎缩,新的机构和市场得以发展。只是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在整个金融系统陷入通货膨胀和停滞局面之后,美国才开始全面解除金融管制。新政实施前的趋势再次显现,各种金融中介之间的区别削弱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增强了,效率也提高了。
战争和和平期间的联邦储备:1913—1929年
1913年,为了防范银行危机建立了联邦储备体系,该体系是19世纪后期美国银行业发展的产物,目的是在不改变银行结构的前提下弥补一些显而易见的缺陷。12个联邦储备银行在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监管下,形成了新的美国“中央”银行。为了保证长期价格稳定,《联邦储备法》(the Federal Reserve Act)宣告了具有可兑换性的黄金标准准则,并通过强制推行为联邦储备纸币和存款建立黄金储备准备金来实施这一准则。为了抑制出于恐慌而导致货币需求短期内大幅上升的局面,当局提供了一种用以贴现的“弹性货币”。但是,中央银行以这个黄金标准为指导的政策与另外的“真实票据”的要求相矛盾,后者是为了调整产生于商业交易中的“合格”纸币、汇票和交易支票所准备的。
联邦储备体系的贴现窗口对成员银行开放。联邦储备体系要求国内所有的银行都加入联邦体系,并赋予它们新的银行权力,对准备金的要求也降低了。国家特许银行可以自愿加入联邦储备体系,这保持了完整的双重银行体制。结果是,银行体系被分成三部分:国家银行、联邦政府的成员银行以及非成员的国有银行。
尽管1913年12月23日《联邦储备法》就被签署为法律,但当欧洲爆发战争的时候,联邦储备体系还远没有建成。股票价格动荡不安,为了防止恐慌,纽约股票交易所被迫关闭。就像以前危机爆发时一样,国家银行从纽约银行取出了存款。但是, 1908年的《奥尔德里奇弗里兰法》规定可以通过清算贷款凭证和紧急货币的形式提供流动性,这缓解了银行恐慌。由于那些好战的当权者大量购物的支撑,经济很快就恢复了。美国保持中立期间,外在需求引起黄金流入,扩大了货币供给,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美国1917年加入战争,这促使联邦储备银行要满足联邦政府的财政需求。虽然税收提高了,但是3/4的战争支出来源于借款和货币创造。四次自由公债和一次胜利公债都对战争资金起了重要作用。为了使战争筹资成本最小化,财政部希望保持低的利率。联邦储备银行为其成员银行贴现票据从而维持了较高的债券价格,这些票据是以客户用银行贷款购买的证券为抵押的。在欧洲黄金不再流入美国以后,票据贴现促进了货币存量的增加,从而使通货膨胀率升到内战以来最高点(见图),联邦储备银行不得不采取措施控制价格。
战争结束以后,联邦政府的规模很快缩小。1919年下半年,巨额财政赤字刚刚填平,财政部加强了反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