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金融业出问题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金融危机则是整个金融业出了很严重的问题。。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180多个成员国中,在1980~1996年间,就有133个成员国发生过各种形式的金融危机,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寥寥无几。
我们前面说过,金融就是大规模的资金融通,凡是涉及到大规模资金流动的地方都属于金融,而金融一旦出了问题,货币、银行、股市、汇率等这些地方都可能出问题。
银行可能倒闭。货币会贬值。股市与房地产可能首先暴涨,形成泡沫,然后暴跌。政府可能还不起债。
在一个国家中,货币、银行、股市、汇率等一起构成了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金融状况急剧性地恶化,我们就可以说,金融危机发生了。金融状况的恶化包括货币大幅度贬值、股市或者房地产首先暴涨然后暴跌、公司与银行大量倒闭,等等。
当然,货币、银行、股市、汇率等各个方面同时全面性恶化的时候并不多。通常的情况是,某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出现恶化。例如,有时候只是银行大量倒闭,我们把它叫做银行危机;有时候只是政府还不起债务,我们把它叫做债务危机;有时候只是货币大幅度贬值,国内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在国外,汇率暴跌,我们把它叫货币危机;有的时候则只是股市与房地产首先暴涨,然后暴跌,我们把它叫做金融泡沫。
当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股市崩溃或者债务危机等同时发生,或者接连发生时候,金融系统出现了全面性的危机,我们把它叫做全面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场全面金融危机。首先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在投机者的攻击下急剧贬值,出现货币危机;随后,外资迅速逃离这些国家,这些国家的股市楼市出现暴跌;然后,大量银行因为呆账迅速增加而倒闭,企业也大量破产。
金融为什么很容易出问题呢?为什么会如此频繁地发生金融危机呢?
金融危机之所以经常发生,首先在于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行业。金融业外的其他行业中,企业使用的资金大部分是自己的。但是金融业中,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等的资本金中绝大部分是借来的,是别人的钱,这就是金融业的脆弱之处。例如,商业银行自有资金通常只占银行总资本的8%~10%,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所有的资本中,超过90%的资本是借来的,是别人的。投资银行的资金中,自有的比例就更低了。投资银行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一般为1∶30。也就是说,投资银行用于投资的31元中,有30元是借来的,只有1元是投资银行自己的。
这种状况导致金融业非常脆弱。在市场上涨的情况下,借别人的钱来赚钱,会让投资银行这些金融机构赚大钱。但是,在市场下跌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就非常危险,它们会亏损得更厉害,自己的资金很容易全部赔光。
当然,金融业本身的脆弱性并不意味金融一定就会出问题,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一定会发生。金融危机常常是其他因素诱发的。那么,哪些因素可能诱发金融危机呢?一个国家经济中的缺陷、政府的宏观政策失误以及对金融系统的监管不严都可能诱发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会造成很大的危害。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失业率达到了10%,几百万人失业,在全球造成几万亿美元的损失。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炒家对我国香港特区也发起了攻击,但是,在特区政府的反击之下,他们在香港损失惨重,并最终不得不撤退。从香港成功击退国际炒家的攻击中我们看到,在金融危机中,健康完备的金融管理制度和强大的经济力量是防止金融危机蔓延的重要保证。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内地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的原因是我国的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对外开放。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可能永远不对外开放。不实现金融的对外开放,中国的金融业就难以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也就很难成为全球性金融强国。
在过去的几年中,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我国银行业的安全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风险降低了很多。但是,我国的银行业仍然存在严重问题,股市也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与1997年金融危机前的亚洲国家一样,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也存在严重问题,就是过度强调经济增长率,而没有充分注意投资效率。因此,在我国金融市场必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加强银行监管,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控制金融风险,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是我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