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由于供求相差太大,一些普通高校所谓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也已经出现了找工难的情况。
有些学生找到的工作,其底薪仅三、四百元,其余全靠推销产品后的提成。
当然,沿海大城市、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平均起薪要高一些。
可因为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异乡,人生地不熟;有的因十几年来只跟书本和爹妈打交道,十分的内向。所以,提成工资非常有限。
与底薪相加起来,不仅根本达不到电视节目中讨论的每月800元的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标准,而且由于不包吃、住,实际收入已低于小保姆的水平。
有人说,这正是如今留学生年龄越来越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高中毕业就出去,虽然有独立生活能力弱等诸多弊处,但也有很多好处。
例如,读学士所选专业的范围,就比读硕士要大得多;毕业后初入职场的机会也多许多。
另外,留学起步早些,年龄上的空间就大。
几年寒窗苦读 薪酬略胜保姆(2)
这对女孩子来说尤显重要,将来找工作、拿身份、谈婚论嫁,可能处处领先一步。
本土僧多粥少 留学又掀高潮
还应指出的是,近两年,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公开统计数字,是百分之七十的就业率。
上述这类大学毕业生(即每月拿三、四百元底薪+业务提成)在理论上,以及在实际统计中,应视为已就业了,应在这百分之七十之内。
而另外的百分之三十呢?
由于我国人口多,基数大,近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累积起来,已远远超过欧洲一个小国的总人口。那么,即使是百分之三十的概念,也意味着有上百万大学毕业生尚未找到工作。
现实很严峻,家长很忧虑。
有条件的家庭便把留学视为孩子的另一条出路。
中国的春节是个家人团聚的日子。每到春节前夕,火车票便成为掏钱难求的商品。
于是,一些经济上宽裕的探亲者,当发现他千方百计也寻不到卧铺车票,而只能买到硬座车票、或甚至是不对号的站票时,便选择了搭乘票价虽贵、但快捷、舒适的飞机。
准备、或已经安排孩子自费出国留学的家长,就有点儿象上述买飞机票的探亲者。
这样的家长,目前在中国虽所占比例不大,但因中国人口多,基数大,所以,绝对数也挺可观。
其实,在许多属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乃至第二世界国家,到欧美留学的青年人都有很多。若按城市人口同比计算,并不比中国少。
那种认为留学者多,会显得本土教育有失面子的想法,似应改变。
不算不知道 一算吓一跳
有条件能送孩子走自费出国留学这条路的家长,应该属于经济上较宽裕的人士。
这类人士在中国目前约有多少呢?
我们认为比较靠谱的是这样一种说法:即占我国(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城市人口的百分之五。
这种说法之所以被我们认为比较靠谱,绝非是要低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成绩,而是认为保守一些,水分挤得干一些,更有说服力。
另外,还因为若按百分之五的比例,统计出的实际人数大约在二千六百多万左右。
我们认为,这数字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尽管目前中国人的家庭已经基本小型化,尤其是在城市。但我们还是按比较宽松的统计方法,以平均四人为一个家庭单位计算。
那么,二千六百多万人口,就意味着有六百五十万个家庭。
这六百五十万个家庭,剔除没小孩的、或小孩太小的(其实,由于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时间不长,因此,未到中年,就已富裕的遗产继承者人数很有限),我们再保守地按每年平均每十个家庭,只有一个家庭的小孩达到适合留学的年龄来统计,那每年有条件留学的孩子也达六十多万人。
可别小看这六十多万人,它足以让更多的国家效仿英国的留学生政策,把教育当做一个赢利的产业来办。
留学投资大 切记先规划
无庸讳言,自费留学是个花钱的事。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花小钱叫消费,花大钱叫投资。我们以为:对于即使是比较富裕的中国家庭,自费留学也应该算做是一种投资。
这种投资创造了若干个机会。
对于学校,是展示教学水平的机会;
对于孩子,是把握未来发展的机会;
对于家长,则是表现父母关爱的机会。
机会与挑战,从来都是相伴相随的。
对于学校,这种挑战包括优质生源的争夺,包括学校之间,专业设置的比较,包括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等等;
对于孩子,这种挑战包括是否尽快具备了独立生活能力,包括是否尽快闯过了语言关,包括是否顺利完成了学业、进入职场;
对于家长,这种挑战意味着你是否是在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国家、为孩子选择了适合的专业。而验证是否适合的标准,无非是孩子有了出路,实现了你规划中的目的:学有所成,并能在社会中自立。
投资是要有规划的。关于留学规划的特点与必要,我们将在下面的多个章节中,从不同角度,从正反两面举例加以阐述。
因为倘若没有留学规划,就等于没有达到你留学的目的地的途径和方法。
至于留学如何省时、省钱,恐怕就更无从谈起了。
留学是孩子日后发展、成长的新起点,也是一次时间久、战线长的“跨国行动”。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已实行多年,现在已到适合留学年龄的孩子,大多没有哥哥、姐姐,所以,这样的“跨国行动”,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先定位,再定做 孩子乐意是原则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作为一个留学生的家长、一个“过来人”,我们想强调的是:留学这条出路能否走好,首先看家长如何规划,然后是和孩子一起落实。
而在规划之前,也就是说,在全家基本决定让孩子出国留学了,但去哪国?学什么?还没有考虑成熟的时候,最好按照“先定位、再定做,孩子乐意是原则”的步骤进行。
所谓“先定位”,包括在两个方面要先定位。
即:家长希望孩子日后是走学术研究型的发展道路,还是走技能操作型的发展道路。
这个问题之所以被列为“先定位”的首位,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接受咨询时,发现有不少家长,不仅没想好怎么选择,而且,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个问题要你来选择。
好在这毕竟事关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所以,家长们经过相关辅导都能很快地进入情况,很快弄明白学术研究型与技能操作型的区别(关于这种区别,后面将会说明)。
不过,明白虽明白了,但很快做出明确决定的家长却有限。
举棋不定的原因主要是:有的家长与孩子的意见不统一;
有的家长难以割舍学术研究与技能操作两种类型各自诱人的那一面;
有的则干脆表示,以孩子最终被录取的学校、名气为标准。哪所排名靠前,就去哪所大学(请注意,这其实就是误区的一种)。
“先定位”的第二项要定位的内容是:你希望孩子学成即回国,还是留在海外发展?
这个问题,比上个问题似乎容易回答。大多数家长都表示:“能留在外面更好,实在不行就回来”。
接下来是“再定做”。
所谓“定做”就是象讲究的人士要定做高档西服那样,量身定做孩子的留学规划。
这不光是因为留学的投资比做西服大多了,所以要规划;而是因为每个人的个人条件和希望、需求都不同。
如果图省事,象下火车出站那样,人家往哪走,自己就跟着往哪走,结果必然是“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就拿前面“先定位”的第二项来说吧,尽管大多数家长都表示:能留在外面更好,实在
不行“就回来”。可实际上,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是很不相同的。
有的家自己开公司、办工厂,孩子回来了,怎么安排都是一句话的事;
有的家则没什么过硬的关系路子,孩子毕业回来,基本要靠自己到人才招聘会上做自我推销。
显然,这两类孩子的留学规划内容应该有较大不同。
这不同包括对国家的选择、专业的选择、甚至包括对城市的选择(至于为什么要这么选择,后面有专门的章节细说其理由)。
条件秉性各不同 孩子可分九类型
由于生长环境、学习偏好和性格脾气等方面的差异,孩子自身条件是千差万别的。
归纳一下,仅从学习的角度分析,我国大陆高中生至少可分为如下九种类型。
其一、有的孩子理科很好,但文科及英语较弱,在重点中学居中游。
其二、有的孩子英语不错,但文科一般,尤其理科较弱,在普通中学居中上等。
其三、有的孩子文、理科及英语都还行,由于齐头并进,全面发展,再加上很用功,所以综合成绩不错,在重点中学属上等。
其四、有的孩子文、理科及外语都一般,由于学东西较死板,对稍微偏、怪一些的题目在理解上就犯方向性错误。
所以,这类孩子尽管学习很努力,但成绩欠佳。尤其是期末大考及会考的成绩不好,在普通中学居中下游。
其五、有的孩子擅长考试,总是事半功倍。可惜只是不太用功,否则其成绩能更上一层楼。在重点中学的名次虽忽上忽下,但具有爆发力和潜能。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孩子如有个好规划,再摊上负责任的父母加以督促落实,在留学省时、省钱方面的效果会十分明显。
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每逢考试排名,这类孩子往往因总差那么一点,而被刻苦的优等生落下。
其六、有的孩子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