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或银行等概念,他具有的是非常强硬的手段,而这正是尼克松所需要的。
在康纳利的眼中,美国的盟友正在损害着美国的经济利益,美国应该寻找机会奋起反击,而目前的货币问题就是一个好机会。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美国有两个选择:一是提高黄金的美元价格,这对那些损害美国经济的盟友来说损失并不大;二是中止美元兑换黄金,这对于各国来说简直是一条噩耗,因为它切断了黄金与美元的实际联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就好比是个“皇帝”,而黄金就是“太上皇”,黄金不断地对美元政策施加影响。假如“太上皇”被废,美元就将成为独一无二的霸主了。
美国的政客选择了第二条策略,开启了真正的美元霸权时代。
1971年8月13日,尼克松召开秘密会议讨论国际货币问题,他在会上对康纳利所提出的强硬货币政策非常赞赏。对于尼克松而言,一鸣惊人正是他的性格,然而这次的惊人之举显然不是一时兴起的作秀,而是早有准备的表演。在一番貌似激烈的讨论后,尼克松就这样欣然接受了“中断美元兑换黄金”这一惊人的建议,从而给了国际货币体系猛烈一击。
8月15日,尼克松发表的电视讲话对于美元而言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他的新经济政策让国际市场陷入混乱之中,日本银行在8月份就买进了45亿美元,这相当于此前日本所有的储备。而蛮横的康纳利在就新的货币政策问题与别国谈判时始终都是咄咄逼人的态度,他甚至威胁欧洲及其他各国说:“美元是美国的货币,而它所造成的问题却是你们应该解决的。”
面对康纳利的强硬态度,各国一直与其僵持了4个月。直到1971年12月17日,康纳利才在华盛顿斯密森学会的红楼里导演完了最后一出戏。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被尼克松称为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货币协定”的《斯密森协定》就这样诞生了。在这份协定中,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值。
日元升值了,德国马克升值了,英镑和法国法郎升值了,意大利里拉升值了748%。同时美国方面也做出了妥协,金价从每盎司35美元调到38美元,第一次让美元贬值,同时还取消了进口附加税。美元对所有经合组织国家货币平均贬值为8%,并没有达到预期11%的要求,因为加拿大并没有做出调整,依然采取浮动的汇率。
《斯密森协定》的签署使美元得到了更大的空间,美元中止了兑换黄金的义务,而且各国货币还被其钉住,除了加拿大的货币依旧保持浮动之外,其他各国都与美元同呼吸共命运,成了美元的臣子。而加拿大已经认识到“钉住美元就好比和大象睡在一起”,是十分危险的。
在尼克松电视讲话后,负责货币事务的副财长沃尔克当时对此发出感慨:“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任何霸权国家都会变成残酷的暴君或脑满肠肥的寄生虫。”美元只有更加自由,才能成为货币领域的君主,而拥有霸权的人才能为所欲为,对此,尼克松的做法就是“推倒禁锢美元的栅栏”,为美元松绑。
。 想看书来
助纣为虐的游资
从尼克松宣布中止美元的可兑换性的那一刻开始,美国就无限期的给美元的黄金兑换义务画上了句号。中止美元的兑换义务等于是给美元松了绑,如果能够跳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另外一个限制——固定的货币平价这是一种将汇率与利率联系起来,以两国金融市场利率的差异来说明远期汇率决定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资本自由流动且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正常的外汇抛补及套利活动将导致利率较低国家货币的远期差价必为升水,利率较高国家货币的远期差价必为贴水,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价等于两国利率之差。,美元就将变得肆无忌惮。
美元已经开始挣脱身上的绳索,或许只需要一些小小的帮助,就可以疯狂地进行掠夺。这时,国际游资国际游资又可称为国际投机资本,它是一种游离于本国经济实体之外、承担高度风险、追求高额利润、主要在他国金融市场作短期投机的资本组合。国际游资也叫热钱(hot money)。成了松绑的勇士。1971年在国际间游走的资本估计高达2680亿美元,这些资本伺机而动,它猎伐的对象不仅包括黄金,还包括各大国的货币,比如英镑、法郎、马克。
国际游资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经常会让各国政府感到束手无策。1972年6月,在英国内部传出了关于英镑可能贬值的言论,这大大地刺激了国际资本大量注入英国金融市场,英格兰银行在抵抗一个星期后便垮了下来。在此之前,投机家们已盯准了英国市场,他们把巨额资金秘密注入市场,先是抬高货币价值,引诱更多的人跟进,当投资家们听到英镑贬值的消息后便立即抽去资金,以保证自己的利润。这些热钱让英国经济呈现出沸腾景象,而这些资本泡沫也会在热钱抽走的瞬间破灭,英国经济被投机家们搞垮了。
国际游资的力量越来越大,到了20世纪70年代,任何一种货币都可能成为国际游资的征伐对象,国际市场上只要有一丝风吹草动,投机资本就会蜂拥而至。除了冲击英镑,国际游资还“转战”过意大利、瑞士甚至美国。游资所引起的狂躁气氛笼罩着整个市场,使市场汇率常常处于狂乱的动荡状态。到1973年2月,只有马克、日元和荷兰盾还能维持与美元的中心汇率,其他的货币都因受到了国际游资的“狙击”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浮动。
显然,游资助了美元一臂之力,让美元摆脱了“固定的货币平价”的束缚。
早在尼克松颁布新经济政策前,国际游资就极大地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显然它对美元也会出手。事实上,国际游资像是不服天地管的游侠式强盗,但它对于布雷顿体系的轰击为挖塌布雷顿体系的尼克松政府进一步加强美元势力奠定了基础。在尼克松为美元松绑后,他又开始为美元争取更多的权力。
1972年5月,尼克松把康纳利换下,任命舒尔茨为财长。不久,舒尔茨又被任命为总统助理,被赋予了超越内阁的地位。
舒尔茨是个杰出的经济学家,曾担任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院长,学术上师承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经济学的一个学派,该学派以亨利?西蒙、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为主要代表。他们相信没有政府干预的竞争市场能使经济最有效地运行。,信奉自由市场的理念,是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和浮动汇率的坚定追随者,早在1971年担任预算局局长时就激进地主张实行浮动汇率而不仅是中止可兑换。
舒尔茨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喜欢用多边谈判而不是大棒政策来解决国际货币问题,也就是说他喜欢富有策略的游戏。尼克松换上这样一个财长并赋予他如此高的地位,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舒尔茨刚上任不久就指示沃尔克制定国际货币改革方案。沃尔克把自己的前半生献给了保卫美元运动,他对原来的体系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即便如此,他也不得不遵从上司的指示(但还是有所保留的)。
1972年夏天,沃尔克主持完成了国际货币改革方案,主要是在旧体系下扩大汇率的弹性,包括扩大汇率波动幅度,允许货币在特殊情况下浮动。同年秋,舒尔茨就在基金组织年会上展示了沃尔克计划,但是由于“康纳利风暴”在各国心中的阴影尚未散去,他们还没有从美国单边主义做法的震慑中走出来。因此,计划一提出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在这些抵抗中,曾经被美国阻止连任和受过康纳利侮辱的基金组织总裁施韦策被视为“抵抗的英雄”,他在开幕式上的发言引来阵阵掌声。显然,代表们对美国此前的做法是非常不满的。
1973年初,美元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投机行为,各国都认为美国似乎只能屈服于市场的压力了。但沃尔克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是一次调整平价的好时机。沃尔克提出的建议是“美元对黄金贬值10%,日元对美元升值10%”。舒尔茨和尼克松采纳了沃尔克的建议,并让沃尔克出访盟国进行谈判。
“忍者”沃尔克就这样带着秘密使命出发了,他随身还带了一份舒尔茨给各国的信。信上有赤裸裸的威胁:你们只有两个选择——由美元第二次贬值改变汇率或者公开浮动汇率。
沃尔克的第一站是东京,在他软硬兼施的手段之下,日本人最终同意美元贬值,但坚持由市场决定日元汇率。接着沃尔克连夜飞往欧洲,让欧洲人妥协。不久之后,舒尔茨胜利地宣布美元贬值10%,1盎司黄金等于4222美元。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家》曾经对此发表评论说:“尼克松又干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美元第二次贬值引发了市场上抛售的风潮,在很短的时间内市场的金价就达到90美元的水平,是官价的2倍多。如此疯狂的市场风潮令人叹服,到了3月份欧洲就关闭了外汇市场,随后十国集团都同意汇率浮动的体制。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坍塌下来,不久西蒙和贝内特接替了前辈舒尔茨和沃尔克的位置,他们都是浮动汇率的坚定支持者。从此,美国国际货币政策确定了浮动汇率的航向。
货币的命运并不因主角的迁升、沉浮而断绝,货币战的硝烟始终都不会散尽。摆脱了束缚的美元,赢得自由却陷入了贬值的泥潭,唯有重新整装,才能迎接更加残酷的考验。这时,世界最深处隐约传来了动人心魄的怒吼,强势美元的呼唤预示着胜利的到来。
打在美元身上的强心剂
美元为了摆脱束缚,付出了贬值的代价,实际上这种摆脱使美元走上了一条惯性贬值的轨道。1995年4月18日,对于美元来说这是一个惨淡的日子,美国和日本贸易谈判的失败引起了美元投机性卖盘。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