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鲁宾却发表言论称:“由于莱温斯基风波转移了美国人的视线,使美国失去了对危机的警觉性。”美国继续实施强势美元的政策,并且放任日元的贬值。在现在看来,当时的一些做法美国不无落井下石之嫌。美国在1998年6月发表言论说:“日元的弱势反映了日本经济的根本弱点。”这一言论加剧了日元的一路狂跌,然而这个不负责任的言论正是一直谨言慎行的美国英雄鲁宾发表的,最终日元一度跌倒147的谷底,掀起了一轮更加猛烈的金融风暴,使亚洲金融危机持续时间变得更加漫长。
在美国政府的眼中,美国的利益显然是高于世界利益的。
事实上,亚洲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不久,欧元也同样喝下了美元带来的毒酒,被推上了祭坛。
欧洲有些国家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实现一体化的经济,不仅是为了恢复欧洲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创建了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用来对抗美国的强权主义。面对英镑、马克对抗美元的失败,欧洲各国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可能打造一个有能力与美元相抗衡的货币。于是,欧元就在这种目的下诞生了。
欧元是美元所遇到的实力最强的对手。在大多数欧盟国家的支持下,欧元开始改变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隐约带有问鼎国际第一货币的势头。这对于美国来说,显然不是好事,欧元的崛起必定会瓜分美国从货币市场获得的巨大利益,动摇美元在世界货币领域的霸主地位,这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
▲欧元的诞生,让美元感受到了威胁的出现强势美元政策的出台,对欧元多有打压。就在21世纪之初,欧元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2000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创下08247的新低。而美元正与其相反,即使在IT泡沫破灭、911事件、公司财务丑闻等各种复杂情况下,仍然在市场上保持强劲的态势。欧元的大幅度贬值,造成了欧盟各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资金从欧洲流向美国。然而,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态势,欧洲人却始终无法逃脱利率政策的捆绑,欧元经济区内市场陷入低迷的困境,这使得欧盟国家区域一体化的信心受到了重创,有一些欧元国家甚至已经做好了拥抱美元的准备。
当时一位摩根士丹利的研究人员这样写道:“全球总储备中,1990 年欧洲货币占30%, 1998 年欧洲货币则跌至15%,2002 年欧元则为19%。而美元的比重却非常稳定,1998年为66%,2002年美元的比重为65%,美元作为全球首选储备货币的地位丝毫没有动摇过。”从美国人得意洋洋的言语中就可以看出强势美元的威力。
阿根廷也是强势美元政策的牺牲品之一。阿根廷从1991年推出“可兑换计划”开始,就牢牢地让本国货币比索紧盯美元。然而,美元的走强使阿根廷商品的出口能力大大削弱; 这直接导致阿根廷国内出现经济紧缩的状况,其贸易收支的赤字也越来越大。到了1998年年中,美联储又连续6次加息,资本迅速从阿根廷外流,这使得阿根廷经济更加快速地衰退。接着,阿根廷发生严重的银行挤提,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对阿根廷严峻的经济局势,美国认为“阿根廷应该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并且明确表示不对阿进行援助。美国政府的表态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比索的信心,使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愤怒的阿根廷人只能大骂美国。
强势美元的飓风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元成为美国打压、胁迫他国以及敛财的重要工具,任何一个被推上祭坛的地区或国家都只能成为待宰羔羊。俄罗斯、土耳其、巴西等都成为美国的猎物。在美元这一庞然巨兽面前,一切反抗都将成为美国掀起更为猛烈的进攻的借口。美元是美国人手上的权杖,它驱赶着世界的财富,禁锢着别国的脚步。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中止这种野蛮的奴役和盘剥,这一天也许还很远,事实上,更加残酷的货币战争才刚刚打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美元问鼎第三霸权时代
战争,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具推动力的发展手段。国家与种族之间的角逐,无非是为了在霸权主义的麾下争当旗手。随着人类的进步,霸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文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霸权,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又会有其自己的经济形态,而正是这种经济形态,构筑了国际框架。
物产经济时代,种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方式就是占领。这也是陆上霸权的主要特征。因为人们生存主要依托农耕、游牧,也就是“物产经济”,所以只有靠占领土地才能获得物产。这个时期,完成这项任务的就是国王麾下的步兵和骑兵(亚历山大在东征的过程中,虽然使用了军舰,但是仍然主要以陆战为主)。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马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神经和血脉。
回想起古老的战争方式,高额的战争成本是人们不得不计算的。就海洋作战而言,人们距离陆地越远,就越会失去重心,控制的效能也会随之衰减。
能征善战的蒙古人曾经征服过大半个欧洲和亚洲大陆,但是正是由于控制的面积过大,使得自己没有能力实施管理,这也是这种占领无法长久的主要原因。
经典的陆上帝国——罗马帝国、玛雅帝国,不论他们拥有多么强大的战争物资储备,无论他们拥有多少能征善战的勇士和运筹帷幄的谋士,都只能屈居一隅,这就是陆上霸权的局限性。
在公元1500年前后,世界地理大发现开启了海洋霸权的新篇章。当物产经济向物流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此时,催生了大帝国主义经济,而帝国的霸权主要依靠的就是商业贸易。
海洋霸权的到来,使一些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崭新的战争时代。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荷兰、大英帝国,以及早期的美利坚合众国。
这个时期,帝国主义国家都将战争的着眼点置放于控制物流通道上。从地理角度来看,克服海洋上的困难要比克服陆地上的障碍容易得多。这些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控制海峡等航线的要塞来控制海洋,进而控制物流。按实际投入计算,此时的帝国主义国家较那些陆上枭雄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都相对低,而那些陆上的殖民地,由于被殖民者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使殖民国家陷入了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其维持霸权的成本也随之增高,这就使很多殖民政府放弃了一个又一个殖民地。
新的世界商业体系的形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各帝国主义国家放弃殖民战略,而改为控制海上物流。
然而海洋霸权的实现依然受到空间的限制,常令霸权国有鞭长莫及之感,这时,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形成,可以将其称为第三霸权时代,即货币经济时代。
人类经过历史的蜕变,已经逐渐总结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统治方式。而货币霸权的出现,正是人们走向文明的又一标志性转变。如果从暴力的特性而言,货币经济时代不用政府发动武力去占领,甚至连最小的投入——“控制要点”,都显得没有必要。正如美国很爽快地丢掉了越南、丢掉了苏比克湾一样,这种霸权已经不在执著于物质上的占有。
但是,在这种物流经济时代,为了尊重资本的意志,人们需要控制另一种隐性的东西,那便是资本的流向,而控制“资本流”正是当前货币霸权的根本特征。
在欧洲大陆上,孕育出了越来越高级的社会生存模式,资本主义诞生,国家制度趋于完善,人们开始追求利润,追求权利。那些历史上的枭雄,拿破仑、威廉皇帝、希特勒、墨索里尼……他们的梦想让大地处于滚滚的浓烟之中,在烽烟四起的年代,他们成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不惜一切地追逐霸权。但是,没过多久,最终的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
英国与法国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而他们却成就了后起之秀——美利坚合众国。一战后,“门罗主义”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5届总统J?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要求,史称“门罗主义”。在“门罗主义”中,提出了“你们别插手”的原则,这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有些中国学者认为,门罗主义的宣布是为了抵御英国对美国扩张政策的威胁,以保障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行动自由。因此,门罗主义也可视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种政策。下的美国因战争而获得了巨额财富,它开始成为一个新形成的框架的核心,此时,人们会将常常挂在嘴边的“欧洲”说成是“欧美”,而在二战后,又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人们开始将“欧美”说成是“美欧”。在这一过程中,英镑的地位下降,王冠最终戴在了美元的头上,美元成为世界性的货币,而铸币权也牢牢地被美国捏在手上。
美国不允许其他国家超越自己,它将铸币权握在手中,就等于将世界尽收囊中。然而资本拥有自己的意志,拥有自己的游戏规则,美国在紧握世界资本流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控制资本流的战争过程,而这一战争,被世人赋予了新的名称——币缘战争。
谁为美国人买单?(1)
二战后期,在美国B29轰炸机遮天蔽日的地毯式轰炸下,德国、日本以及其他欧洲国家数百年来所聚集的财富连同其法西斯政权一起化为乌有。在战后,战战兢兢的日本和欧洲人发现,几乎所有的工业商品上都标注着“Made in USA”,此时,这些发动世界大战的国家才恍然大悟,美国成了战争中的“渔翁”。
虽然美国也是参战国之一,但是由于其参战较晚,而且战场并不是在美国本土,所以在其他地方遭受战火洗礼的时候,北美大陆正在积极发展自己的加工工业和制造业,不仅大发战争横财,还让知名度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