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模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汇源模式-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最强大的企业大都处于国有垄断的资源或服务性领域,而当前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则面临被国企和外资大规模并购的可能。尤其中国市场潜力吸引大批外资,在中国企业面临生存压力之时“收割”,以低成本获得资源、渠道和资产,这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景象,主要是民营企业生存环境较为恶劣,难以通过市场竞争做大,创品牌过于艰难。
  汇源在国内快速发展的果汁市场占据龙头地位,建有400多万亩的水果基地与30多家工厂,并成为拥有顾客忠诚度的著名品牌,形成成熟链条。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多次通过合资、并购与被并购方式获得跨越式成长,并于2007年2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应当说,合资或出让部分股权对这家大企业来说属情理之中,但汇源三大股东同意出售所持全部股权令人意外,尤其是创始人朱新礼真正的出售动机也只有他自己能够说得清楚。不过,这也昭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困境:发展遇到天花板后茫然而失守。中国最为著名的那些民营企业与中国经济一起飞速成长,但是由于缺乏人才,在渠道建设、产品创新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遭遇瓶颈,随着市场产能过剩和竞争激烈,容易因疲惫而追求眼前的快钱。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饮料市场潜力最大,2007年,中国果汁饮料市场大幅增长,若以价值计,果蔬汁已成为碳酸饮料后第二大饮料市场,这可能是可口可乐在资本市场低迷而以高溢价收购汇源的主要原因。
  汇源果汁并不是境外资本收购中国饮料企业的惟一标的,前些年,在香港上市的哈尔滨啤酒也一度被境外巨头收购。后续收购的展开,有利于食品饮料行业的优质企业获得重新估值的机会。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汇源果汁的收购彰显了国内品牌价值的利益所在。国外企业家看重的不是汇源果汁一时的股价,而是汇源果汁在国内的市场地位及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事实上,国外企业高价收购国内品牌并非汇源一家,2006年8月16日,苏泊尔公布引入战略投资者法国SEB公司,协议转让股权和对其非公开发行4000万股的价格为18元,随后这一事项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逐步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而到2007年11月21日,也就是A股见顶1个月后,法国SEB要约收购股票的价格却从18元上涨到47元。
  在并购游戏中,中国投资者在股市亢奋期经常有“贱卖论”的声音,但在当前股市大跌之际,可口可乐的高溢价收购正在嘲笑“中国式估值”。目前,已有一些公司股票跌破净值,所谓“价值重估”已经没有信仰者。这说明中国投资者更像投机者,缺乏对资产估值的能力,眼里没有价值只有价格。当然,可口可乐整合汇源有其品牌和能力的自信与溢价,这也正是中国所缺乏的品牌价值。但是,它也警示在这个世界上市场成长性最大的国家,以当前经济的波动而丧失对一个优秀公司或经济体的信心是多么幼稚。当然,在一系列民族品牌易主之后,我们在感到惋惜之余不是纠缠于价格,而应思考中国的百年企业在哪里。这个思考,应该留给我们全社会。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改朝换代是利好还是利空?(4)
(四)并购唤起民族品牌意识
  不管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是否获批,面对愈演愈烈的跨国并购和全球品牌竞争,国内企业都必须着力品牌培育。
  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核心技术不属于生产要素,具有非市场化的特点,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购买。掌握这些领域的技术必须依赖我国自主研发,创造拥有自主技术的民族品牌,离不开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离不开国家的资金支持和重点投入。
  而在竞争性领域,培育品牌是企业盈利模式的选择问题,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为此,政府必须着力研究解决企业“不愿为”和“不能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提升创造民族品牌的比较利益,二是提高企业创造民族品牌的能力。
  提高企业创造民族品牌的能力,核心是协助企业化解创造品牌的瓶颈。
  培育品牌是以资金实力为后盾的。与跨国公司相比,国内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缺乏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的资金实力。为此,国家应在设置技术创新和研发孵化基金的同时,壮大基金的规模,对企业自主技术研发给予更多支持,降低技术研发失败的风险,从而降低企业创造自主技术和品牌的成本;拓宽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可以打破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瓶颈;对技术先进型企业继续实行优惠税收政策和倾斜的信贷政策,并加大政策倾斜度,也有助于消除企业技术研发资金缺口。
  创造品牌既然是在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中提出的紧迫课题,就不能脱离开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跨国公司纷纷加大对华投资力度、向中国转移生产能力的条件下,简单排斥外资与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是矛盾的,也是不明智的。
  我们既需要按照WTO的基本原则对幼稚产业进行适当保护,又要大胆利用外资,走学习、借鉴、模仿、创新之路。“引狼入室”然后“与狼共舞”,最后让自己也像狼一样凶猛健壮。在同跨国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加入跨国公司的前项、后项产业链条,通过信息交流,本土企业可以学习到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管理理念,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状况,促进管理革命和技术进步;学习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目标,利用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过程中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抓住难得的直接学习的机会,提高其技术外溢效应;利用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过程中我国的技术开发人才和管理人才被吸收到跨国公司,参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和管理,并通过跨国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包括在国内的培训和在海外的培训),使跨国公司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在其设立的外资企业内部扩散,并通过人才的流动向企业外部扩散;利用跨国公司营销本土化过程中在我国设立采购中心,开发我国市场,中资企业参与到跨国公司的经营链条中,跨国公司的管理知识外溢,可以提升中资企业的生产、营销、管理水平,为创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服务。
  提升创造民族品牌的比较利益,首先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侵犯知识产权者付出高昂的成本和代价,这可以相对降低自主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其次,拆除行政性垄断,把企业置于竞争环境中,主要依靠技术和效率生存,这可以迫使企业努力改进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并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形成自主品牌;再次,提高资源占用成本,控制高消耗型企业的发展,增加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成本,相对提高技术创新和集约型增长模式的比较利益,这可以促使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培育起有竞争力的品牌;此外,创造品牌属于长期行为,只有在企业行为长期化的条件下,才可能从事技术研发和培育品牌等长期行为,因此,保持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为企业行为长期化创造必要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是企业从事长期投资、进行技术开发和创造品牌的前提条件。

四、改朝换代是利好还是利空?(5)
(五)并购何时尘埃落定?
  汇源果汁在业内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决定了可口可乐公司针对汇源果汁的并购是一条不轻松的路,其中必然要遇到很多中国法律条文的制约和影响。可口可乐于2008年11月19日申报材料补充完整,此案已经正式进入反垄断审查程序。那么,这起案子还需要经过哪些程序才能最终水落石出呢?这次并购到底能不能如期实现?我们不妨也对此进行以下分析:
  案值高达近200亿港元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当然不是普通的外资并购案件,因为汇源本身是中国驰名商标,而且这起并购案件超过企业并购反垄断审查门槛标准数倍,需要接受有关部门的反垄断审查,而且应当是在通过反垄断审查之后方能向审批机关提交“规定的全部文件”,然后才能在一定时间内得出结果。
  上面所述仅仅是要起的程序,至于结果,考虑到驰名品牌和规模等问题,预计该案获准的难度肯定高于一般外资并购案。此外,企业并购潜藏着企业内部重新洗牌的可能性,因此,没有任何一起并购不造成当事企业人心浮动,差别仅仅在于程度而已。而这对当时企业的困扰和冲击也不想而知。
  除了反垄断审查,由于这起收购案触及了保护“民族品牌”的敏感神经,很多人主张有关国家机关以“国家安全”或者“经济安全”的名义狙击可口可乐。同样的情绪在近年发生的凯雷收购徐工以及SEB收购苏泊尔的案例中都曾经出现。但是,无论是凯雷徐工案还是SEB苏泊尔案,审批的过程相当漫长,主要受阻于产业安全等方面的审查。
  在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果汁后,国内迅速掀起轩然大波。多家门户网站就收购一事进行了调查,许多网民对这一收购表示反对,他们担心汇源果汁或成为一家被外资吞并后消失的民族品牌。
  乍看起来,这起跨国并购案只关商业,是一笔好买卖,两个老板你情我愿,我们没理由横加反对。国人并不拥有品牌的任何权利,但与汇源果汁存在情感的联系。作为中国知名民族品牌,很多人对汇源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知名品牌一争高低。但朱新礼要把汇源卖给可口可乐了,这让人们对汇源果汁及朱新礼大为失望,如有网友这样表示,“怎能为了多少亿现金,就将自己苦心经营20年的品牌拱手送人?太失望了!……汇源毁了。”
  汇源果汁被可口可乐收购,本来是两家公司达成的一笔正常的商业交易,可是非要被冠以葬送“民族品牌”。卖掉汇源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